“观海一号”波浪能供电浮标记录多个强台风途经过程

9月2日凌晨,超强台风“苏拉”在珠海登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投放于珠海东澳岛海洋牧场的漂浮式波浪能原位供电观测浮标“观海一号”,全程录得超强台风“苏拉”过境期间相关数据和实海况视频,完整记录了超强台风在途经该区域的生成、发展和消退过程,获得了实况数据和视频资料。 “观海一号”位于“苏拉”超强台风路径珠海的中心,在超强台风途经珠海海域过程中姿态稳定、锚泊牢固,监控清晰、无线传播流畅。 “观海一号”波浪能装机功率10kW,可稳定输出380V/220V/48V/24V/12V等不同电压等级以及交直流不同形式的标准电力,搭载空中、水面、海底观测设备进行立体观测,通过无线网络开展数据通讯。“观海一号”建成后投放于珠海东澳岛海洋牧场开展实海况试验,今年已完整经历“泰利”“杜苏芮”等多个台风与热带风暴的考验,并获得实海况数据。 为解决我国海洋观测仪器因能量短缺无法进行长周期、大范围海洋监测的难题,广州能源所研发出了60W、10......阅读全文

台风“莫拉菲”不影响浙江观测日全食

  新华网杭州7月18日电(记者岳德亮)正在气势汹汹逼近的热带气旋“莫拉菲”,不会影响浙江在日全食带内的各地观测500年一遇的日全食。   虽然今年第6号强热带风暴“莫拉菲”18日清晨已经加强为台风,并将给我国东南沿海带来较大风雨影响,但由于其离浙江甚远,基本没有影响。   据舟山市气象局主要负

第三极立体观测布下“天罗地网”

  “监测第三极水循环,除了跟踪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速等传统气象要素外,还需要通过测量大气水汽中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来获得更多关于水循环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前几天刚从西藏林芝科考现场回来,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考队这次用“极目一号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达海拔

德地表立体图像观测卫星发射升空

  德国雷达卫星“串联-X”21日在乌克兰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这颗卫星上首次安装了三维立体相机,可拍摄整个地球表面的立体图像,对地球数字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地球表面精度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串联-X”是在当天中欧时间4时14分用俄罗斯火箭发射升空的,半小时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美国今年将发射5个观测仪器-观测地球及大气

  美国航空航天局22日宣布,今年将发射包括3颗卫星在内的5个观测仪器,以观测地球以及地球大气。这也是10多年来美国航空航天局首次在一年内实施5个地球科学观测任务。   这5只“眼睛”包括3颗卫星以及两个将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外的科学仪器,它们将观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土壤水分、降雨降雪以及海洋表面风力

ICP光谱观察方式比较:垂直观测、水平观测、双向观测

  在ICP光谱仪炬管组件中产生的ICP光源,其观察方式有3种,分别是:垂直观测(Radial)、水平观测(Axial)和双向观测(DUO),下面介绍他们的区别:ICP光谱仪垂直观测:又称为垂直观测或者测试观察,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谱仪炬管,“火焰”气流方向与采光光路方向垂直;从光谱仪能够接收整

土壤湿度观测的观测方法

  ①重量法。取土样烘干,称量其干土重和含水重加以计算。  ②电阻法。使用电阻式土壤湿度测定仪测定。根据土壤溶液的电导性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测定土壤湿度。  ③负压计法。使用负压计测定。当未饱和土壤吸水力与器内的负压力平衡时,压力表所示的负压力即为土壤吸水力,再据以求算土壤含水量。  ④中子法。使用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启动

6月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牵头的“2022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正式启动。该试验服务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亚洲水塔,它孕育了黄河、长江等众多大江大河,是亚洲数以10

ICP光谱仪垂直观测、水平观测与双向观测的区别

在ICP光谱仪炬管组件中产生的ICP光源,其观察方式有3种,分别是:垂直观察(Radial)、水平观察(Axial)和双向观察(DUO),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一、垂直观测  ICP光谱仪垂直观测:又称为径向观测或者测试观测,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谱仪炬管,“火焰”气流方向与采光光路方向垂直;从光谱仪

我国已初步建立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

  今天(10月21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介绍,气象法实施以来,我国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已初步建立了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  目前我国建立了包括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系统,7颗气象卫星在轨,其中5颗保持正常状态运

立体显微镜观测动态的三维微观世界

瞬态室超分辨成像团队在研究员姚保利和叶彤的带领下,以双目视觉原理和贝塞尔光束产生扩展焦场为基础,提出了由四个振镜组成的激光束立体扫描装置,实现了对贝塞尔光束的横向位置和倾角共三个维度的控制,突破了只有两个自由度的传统激光扫描不能实时切换视角的限制。通过对四振镜立体扫描装置的优化设计和控制,实现了对贝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揭牌-建天空地立体观测系统

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右三)、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左三)等为中科院新整合组建的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揭牌。图为大会开幕前的中国特色文艺表演。  4月22日下午,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为中科院新整合组建的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揭牌。  新研究所是在中科院原遥

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项目启动

   9月25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与反演”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举行。项目专家组成员、主管部门负责人、项目骨干等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项目成立了以中科院院士郭华东为组长的项目专家组。遥感地球所副所

icp垂直观测和水平观测的区别

ICP垂直观测检测的只是最佳分析区给出的发射信号,其特点就是干扰信号少,但分析元素的发射强度不如水平观测的效果好;水平观测检测的是整个分析通道的发射信号,其特点是分析元素的发射强度大,但缺点是干扰信号比较大。

超强台风“玛莉亚”强势来袭

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玛莉亚”目前正快速向我国袭来。今天8时,“玛莉亚”位于台湾省宜兰县东偏南方约126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预计将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靠近台湾以东洋面,并将于10日午夜前后登陆或擦过台湾东北部,于11日上午在福建中部到浙江南部沿海再次登陆

中国大洋观测网填补深海观测空白

  国家海洋局日前在杭州召开“中国Argo剖面浮标大洋观测网”建设运行技术评估会,旨在加快促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推动正在运行的Argo大洋观测网纳入海洋观测预报体系。   据介绍,Argo是“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英文缩写。10年来,由美国、澳大利亚等 30多个沿海国家布放的约8500个A

超强磁暴期间的多卫星观测数据揭示震荡结构的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多圈层耦合系统。从空间物质分布角度来说,地表向上依次分布着大气层、电离层(热层)、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片等结构,物质特性从中性大气逐渐过渡到等离子体(图1)。电离层是地球大气被太阳极紫外辐射和宇宙射线电离产生的,等离子体层的粒子来源于电离层,并在地球偶极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类似轮胎的三维分

中国将用新技术立体观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专项负责人姚檀栋日前透露,中国科学家将用覆盖地、空、天的最新技术,立体、综合地观测泛第三极的环境变化。  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

云南天文台立体观测到太阳暗条纵横双向振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64.shtm 科技日报昆明2月19日电 (记者赵汉斌)暗条是由悬浮在太阳大气中冷等离子体物质构成,表现为暗的吸收结构,其磁场信息对理解暗条的形成、稳定和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

“透明海洋”工程-通过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

  犹如对浩瀚星空的痴迷,人类对于海洋深处的探索也从未止步。静水流深,在广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运动有着怎样的规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观测海洋的动态并进行准确的预报?  近日召开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新闻发布会,让“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众。“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

建立完备立体气象观测网-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

   在中国气象局12月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透露,我国已经为2022北京冬奥会建立了较完备的冬奥立体气象观测网。按照国际雪联和北京冬奥组委要求,京冀气象部门在延庆赛区、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建立42个赛道气象站,为赛事提供所需气象观测数据。  张

国内首次建成三维立体实时煤矿微震观测网

  8月29日,记者获悉,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郭震与助理教授罗彬团队联合江西省地震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江西局,开展了针对煤矿矿井安全重大需求的三维立体地震监测试验。  今年7月开始,合作团队便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监测试点地面周边部署了基于物联网的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密集台阵,同时还进

国内首次建成三维立体实时煤矿微震观测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465.shtm8月29日,记者获悉,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郭震与助理教授罗彬团队联合江西省地震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江西局,开展了针对煤矿矿井安全重大需求的三维立体地震监测试验。今年7月

大气环境观测仪器将实现“青岛造”

  日本核辐射威胁引发人们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关注,而青岛未来将生产出国内技术领先的大气观测仪器。3月28日,记者从高新区获悉,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光电工程中心落户青岛,我国云、天、能探测设备和太阳能观测站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将在青岛展开。  记者了解到,中国气象局青岛光电

美国“信使”携多种探测仪器观测水星

  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按计划将于3月29日从水星轨道传回首张图片。从4月4日起,它将正式展开对水星的观测,以确定水星表面成分,探测水星的神秘磁场以及水星极地区域永久阴影部分是否存在冰。  2011年3月17日,经过15分钟的近水星制动,减速后的“信使”号被水星捕获,进入近水星距离20

常规荧光观测和定量荧光观测分别有什么优势

常规荧光观测的优点是速度快,非常适合做大数量统计 ,且样品只被检测一次,完全不用担心荧光淬灭的问题。荧光定量测定的优点是灵敏度高。

实时连续获取“轩岚诺”和“梅花”两次台风数据

22号浮标可视化系统获取台风期间的海况情况   海洋所供图  技术人员赶在台风到来之前紧急维护浮标   海洋所供图 今年9月以来,多个台风接连生成,其中,第11号“轩岚诺”和第12号“梅花”对我国影响巨大。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各观测系统发挥对极端天气有效实时观测的优势,实时记录了这台风过

“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与反演”项目启动

  9月25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参数立体观测与反演”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举行。项目专家组成员、主管部门负责人、项目骨干等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项目成立了以中科院院士郭华东为组长的项目专家组。遥感地球所副所长

低层大气极端事件影响中高层大气机制获进展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向覆盖了中低纬度,东西方向横跨4个时区,并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还拥有漫长海岸线,在世界上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造就了我国上空高层大气扰动受剧烈天气事件、地形变化强迫、上下大气层耦合等多重影响的独特特性,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全

“天眼”观测,遥感地球

  2012年9月,为加强对地观测领域的综合优势,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成立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迄今,遥感地球所已成立满五年。  溯其前身,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前者成立于1979年,开拓了我国遥感事业;后者组建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的宏伟蓝图下,

深圳先进院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剑平团队在海洋原位观测仪器技术上取得突破。团队研制了一种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监测的新型水下成像仪系统,并在大亚湾海域的系泊水面浮标上进行了长期海试。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Buoy-Borne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