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进展|青岛能源所开发出核壳模式塑料合成方法

纳米塑料(Nanoplastics,NPs)的污染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NPs会引起包括物理损伤、氧化应激、细胞信号传导受损、发育缺陷和遗传损伤等在内的多种不良影响。然而,受NPs本身性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中NPs的准确跟踪监测和可靠定量分析问题亟待解决。尽管如此,实验室中纳米塑料毒理及环境行为研究,可为其污染防治、毒理效应研究提供参考。为此,纳米塑料的可控合成及定量化颇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工业生物燃气研究中心开发了核壳模式塑料(Au@NPs)可控合成的方法。该核壳纳米塑料以金纳米粒子(Au)为核,实现塑料的定量检测;以聚苯乙烯为壳,赋予其塑料的性质。此外,可通过引发剂及反应时间调控,实现纳米塑料表面电荷和粒径的可控调节。 进一步,该研究选取六种环境基质(海水、湖水、污水、废污泥、土壤和沉积物),探讨了Au@NPs从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回收率以评估其作为模式塑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u@NP......阅读全文

核壳纳米颗粒新材料可有效抑癌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钱海生教授课题组制备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核壳纳米颗粒新材料,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生物活性材料》。核壳纳米颗粒新材料的作用机理图 安徽医科大学供图光热增强光动力疗法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非侵入性的癌症治疗方式。因为适当水平的热效应可以增加肿瘤内的血流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究银@碳点核壳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

碳点(CDs)作为最小的碳材料之一,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明星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量子点,CDs具有可实用的光电转化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双光子吸收和上转换荧光能力,以及易于化学修饰和功能集成性等优点,在光催化,光电器件,环境检测和生物成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将CDs与

Fe/Au核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正丁醇、正辛烷和水组成的反胶束体系中 ,用NaBH4作为还原剂前后连续还原硫酸亚铁和氯金酸 ,在反胶束体系内先生成Fe核 ,HAuCl4水溶液的加入增大了反胶束的尺寸 ,由于过量的NaBH4的存在 ,Au在Fe外层被还原 ,生成Fe/Au核壳复合纳米粒子 ,采用

中科院有机核壳纳米线实现化学气体高效传感

  中科院化学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利用有机纳米光子学材料,实现了高效化学气体传感,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国际期刊《先进材料》杂志上,并被作为即将出版的《先进光学材料》的内封面文章重点介绍。   据了解,光波导传感器具有普通传感器无法比拟的灵敏度高、体积小、抗电磁干扰、便于集成等优点,在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可研究纳米缝隙分子层的电荷转移效应

近场光学是光学领域的一个新型交叉学科,在生物医学成像、数据存储、单分子光谱、量子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潜在应用。当金属纳米材料之间的缝隙逐渐减小至亚纳米级别时,缝隙中的分子层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现象并影响纳米材料的远场和近场光学属性。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电荷转移对远场光学属性的影响,而对近场光学属性的研

核壳型双金属纳米催化存在共轭双量子尺寸效应被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路军岭课题组/李微雪课题组/韦世强课题组在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尺寸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在苯甲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Au@Pd核壳型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随Au核尺寸和Pd壳层厚度变化的调变规律,并首次揭示核壳型双金属纳米催化存在共轭双量子尺寸效应。

中国科大成功构筑一种新型低对称性的纳米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课题组在低对称性金属纳米晶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基于晶体生长的动力学调控和不同金属间的晶格失配成功构筑具有低对称性的Pd@AuCu核-壳平面四角叉结构,并实现对其局域表面等离激元面内偶极振动模的位置从可见光区到近红外区的范围内的精确调控。由

沈阳生态所在新型污染物毒理研究中获进展

  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尚无有效的检测和消除手段。纳米塑料易随饮食和呼吸途径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并影响生理功能。免疫细胞作为机体抵御外来抗原的重要防线,易受到纳米塑料的攻击,当前未有关于纳米塑料对哺乳动物免疫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微生物资

核壳色谱柱该如何保养?

 核壳色谱柱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降低柱效、缩短使用寿命甚至损坏。在色谱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下列问题,以维护核壳色谱柱。  1.避免压力和温度的急剧变化及任何机械震动。温度的突然变化或者使核壳色谱柱从高处掉下都会影响柱内的填充状况;柱压的突然升高或降低也会冲动柱内填料,因此在调节流速

纳米金粒径计算公式

质量÷197(金的摩尔质量)×1000。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其直径在1~100nm,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其中纳米金粒径计算公式是:质量÷197(金的摩尔质量)×1000,相对于灵敏度较低的CA和TLC方法,这类灵敏度较高,但操作技术要求

纳米金粒径计算公式

质量÷197(金的摩尔质量)×1000。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其直径在1~100nm,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其中纳米金粒径计算公式是:质量÷197(金的摩尔质量)×1000,相对于灵敏度较低的CA和TLC方法,这类灵敏度较高,但操作技术要求

纳米金粒径计算公式

质量÷197(金的摩尔质量)×1000。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其直径在1~100nm,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其中纳米金粒径计算公式是:质量÷197(金的摩尔质量)×1000,相对于灵敏度较低的CA和TLC方法,这类灵敏度较高,但操作技术要求

核受体的作用模式

细胞核内,核受体通过三种基本的作用模式调节基因转录:1、核受体与其伴侣转录因子的二聚体受到其配体亲脂性小分子激活后结合至靶DNA的靶序列从而调节转录;2、该二聚体受到配体激活后招募其他转录因子,通过其他转录因子与靶DNA的靶序列结合调节转录;3、该二聚体受到细胞表面受体或CDK蛋白激酶的激活而与靶D

核受体的作用模式

细胞核内,核受体通过三种基本的作用模式调节基因转录:1、核受体与其伴侣转录因子的二聚体受到其配体亲脂性小分子激活后结合至靶DNA的靶序列从而调节转录;2、该二聚体受到配体激活后招募其他转录因子,通过其他转录因子与靶DNA的靶序列结合调节转录;3、该二聚体受到细胞表面受体或CDK蛋白激酶的激活而与靶D

核受体的作用模式

细胞核内,核受体通过三种基本的作用模式调节基因转录:1、核受体与其伴侣转录因子的二聚体受到其配体亲脂性小分子激活后结合至靶DNA的靶序列从而调节转录;2、该二聚体受到配体激活后招募其他转录因子,通过其他转录因子与靶DNA的靶序列结合调节转录;3、该二聚体受到细胞表面受体或CDK蛋白激酶的激活而与靶D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红细胞表面电荷

红细胞表面电荷介绍:  红细胞表面均带负电荷,将带有负电荷的红细胞放入电场中,它们将向正极移动,在相同电场强度和悬浮离子强度的条件下,细胞移动速度越快则代表细胞表面电荷密度越高,相反则越低。影响红细胞表面电荷多少的主要是红细胞膜上唾液酸的多少,该物质越多,负电荷也就越多。  目前红细胞表面电荷的检测

高质量InAs(Sb)/GaSb核壳异质结纳米线阵列外延生长获进展

  一维半导体纳米线凭借其优越、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等特性,在材料、信息与通讯、能源、生物与医学等重要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基于半导体纳米线的晶体管具有尺寸小、理论截止频率高等优点,为未来在微处理器芯片上实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拓了新的方向。在III-V族半导体材料中,InAs具有小的电

DNA模板原位光还原Ag/Au核壳纳米粒子的光谱学研究

  随着纳米材料的发展,具有较好等离子体共振的金银复合金属材料,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贵金属复合材料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测量领域,具有较强的"热点效应",成为一种较好的SERS基底材料。金和银本身就是很好的等离子体共振效果,适合作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增强的基底材料,但是金银核壳式结构具有更好的增强效

德克萨斯大学:检测人泪液标志物的金纳米核壳水凝颗粒

  尽管干眼症的患病率很高,但它经常被低估,并可能导致患者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受损。目前,干眼症的诊断基于临床检查,并辅以多项评估眼表和泪膜生成的测试。虽然这些测试是干眼症的标准和必要诊断方法,但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报告说需要识别、验证和检测泪液生物标志物以帮助得出结论性诊断,尤其是在症状与存在相

过程工程所等金属半导体复合物核壳纳米结构研究获进展

  金属-半导体复合物的“等离子体协同效应”,使其在光催化,光电器件以及激光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精确地控制合成金属-半导体复合物纳米结构,已然成了研究热点。   在双组份复合系统中,核壳纳米结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结构。但是由于金属与半导体之间的界面能比较大,使得半导体倾向于

Au@ZnO纳米颗粒自组装阵列-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微纳技术与器件研究室李越课题组,与济南大学教授李村成合作,在Au@ZnO核壳纳米颗粒自组装及光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1.Au@ZnO核壳纳米粒子(a) 低倍TEM图,(b) 高倍TEM图,(c) SEM图,(d) HRTEM图。图2.不

核壳色谱柱的“前生与今世”

让我们来细数一下核壳柱的历史吧核壳柱的历史1967~1969年 由Horvath提出薄壳粒子概念,粒径25-50µm,表面涂布1~2µm厚的硅胶层;2001年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粒径5µm,壳厚0.25µm的表面多孔柱上市;2007年 核壳柱技术趋于成熟,2.7um核壳柱上市,克服了早期薄壳粒子的不

ACE-UltraCore-核壳(UHPLC)色谱柱介绍

ACE® UltraCore™具有扩展pH稳定性的超惰性实芯色谱柱超惰性实芯颗粒 2.5μm和5μm超纯实芯(表面多孔)颗粒单分散颗粒分布将高柱效与低压相结合在HPLC仪器上实现UHPLC的柱效和性能SuperC18™和SuperPhenylHexyl™相 两种键合相可以为快速、系统方法开发提供互补

比表面仪测试模式

比表面仪测试模式:V-Sorb的集成“单一氮气测试模式”和“氮气+氦气标准测试模式”于一体,供客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采用“氮气+氦气标准测试模式”,符合国际标准,可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且操作简单;对于低温下可吸附氦气的样品,不适宜采用氦气测定自由空间,可通过采用“单一氮气测试模式”获得理想

等离激元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和应用

  等离激元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和应用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纳米颗粒的形状会显著影响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模式,从而影响颗粒对光的吸收、散射、表面电场分布等等。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尝试用化学手段来调控纳米颗粒的生长,以获得更丰富的形貌和更稳定的产率,同时

比表面积和粒径的关系

一般来讲,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颗粒的直径愈小,单位体积颗粒数愈多,总的表面积就愈大,比表面积比就愈大!

一种多功能核壳纳米材料可精准定位肿瘤同时进行光热治疗

  肿瘤治疗首先要对其准确诊断。但目前肿瘤诊断常用的成像技术对肿瘤的边界不能精确定位,影响了治疗。记者从中科院获悉,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出能够同时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多功能纳米材料,既能对肿瘤精准定位,也能对肿瘤做光热治疗。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先进材料》上。  这种新型纳米材料是由

核壳结构的MoS2/CNTs纳米复合物材料光学性能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俊课题组在具有核壳结构的MoS2/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工作在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上发表,并被期刊选为内封面。  二维材料独特的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能

上海药物所在双阳离子型核壳脂质体纳米粒研究中获进展

  眼部疾病的常用治疗方式是局部给以药物溶液(例如滴眼液),这些传统剂型占据市售制剂的90%左右。然而,眼部的生理屏障以及候选药物的低溶解性为眼部给药系统的发展带来许多难题。   最近,各种旨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眼部给药方式大量出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甘勇课题组专题综述了这些眼

纳米棒阵列超亲水自清洁薄膜获进展

  单晶ZnO纳米棒阵列是良好的电子传输通道,可以将光催化分离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快速导出,光电响应特性好,电荷传输效率高。同时,单晶ZnO纳米棒阵列薄膜具有亲水性和光氧化降解能力,并且可提高衬底表面的透过率(增透,n~1.23),但是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影响实际应用。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