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热浪对鱼类生物量到底有影响吗?

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海洋热浪对底栖鱼生物量的影响有限。虽然某些情况下,短期热事件之后确实会出现生物量减少,但这不是规律而是例外。这种变数出现的原因令人好奇。 气候变化被认为与极端温度事件有关,这类事件对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组成有较大影响。海洋热浪会造成一系列下游影响,包括珊瑚白化、物种取代和/或受影响生境的种群变化。 不过,海洋热浪一般在多大程度上对生态系统有负面影响,或是这些影响是否能与自然和抽样变异性区分开来一直不清楚。 在近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中,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Alexa Fredston和同事分析了1993年至2019年的248次海底海洋热浪对北半球大陆架生态系统中海洋鱼类的影响,涵盖的气候范围从亚热带一直到北极。对海洋热浪的定义为海底温度异常值超过该地区季节变化的第95个百分位以上至少五天的一段时期。 在研究期间共开展超过2200万次观测,观测结果来自包含1769种底栖鱼类群的82000次单独渔获......阅读全文

最新研究发现海洋热浪对底栖鱼生物量的影响有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573.shtm

海洋热浪对鱼类生物量影响“微乎其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25.shtm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海洋热浪对底栖鱼生物量的影响有限。虽然某些情况下,短期热事件之后确实会出现生物量减少,但这不是规律而是例外。这种变数出现的原因令人好奇。气候变化被认为与极端温度事件

海洋热浪对鱼类生物量到底有影响吗?

  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海洋热浪对底栖鱼生物量的影响有限。虽然某些情况下,短期热事件之后确实会出现生物量减少,但这不是规律而是例外。这种变数出现的原因令人好奇。  气候变化被认为与极端温度事件有关,这类事件对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组成有较大影响。海洋热浪会造成一系列下游影响,包括珊瑚白化、物种取代和/或受

它们可能比人类更怕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66.shtm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使用机器学习和动物追踪数据,理解太平洋顶级捕食者因海洋热浪事件而产生变化的情况。他们发现,有些物种栖息地几乎完全丧失。图为两头被追踪的蓝

海底垃圾引发海葵爆发改变海洋底栖生态系统

  近年来,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垃圾不仅会堵塞海洋生物肠道,缠绕生物,导致生物无法摄食和逃避,此外,还可以作为载体,通过洋流的作用,将附着生物输运到其他海域,甚至导致生物入侵。因此,垃圾污染对海洋环境和生物具有重要影响。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终都会沉积于海底,使得海底成为海

中科院南海所:分析海洋底栖鱼类重金属镉累积机制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张黎团队利用多重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研究海洋底栖鱼类中重金属镉累积方面获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相继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有害物质期刊》。  张黎团队开发了一种多重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在实验模拟体系中人为添加重金属镉同位素,首次对海洋底栖鱼类从水相、沉积物相和

海洋热浪摧毁佛罗里达珊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15.shtm Ian Enochs在加勒比海圣克鲁斯岛附近的一个珊瑚礁监测点使用温度计。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海域的海水温度目前已飙升至创纪录水平,海面温度比

热浪影响顶级海洋捕食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22.shtm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建模了4次近期太平洋东北部热浪对鲨鱼、鲸鱼、海豹和海龟等14种顶级捕食者分布的影响。这些发现或提供了见解,表明捕食者对海洋热浪的反应各有不同,或有助于

海洋酸化让鱼中毒

  Quartz网站报道称,下个世纪海洋酸度循环可能会达到使鱼类“中毒”的水平,从而使全球渔业资源处于风险之中。研究人员早已知道,二氧化碳溶入水中会对海洋动物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活动及导航能力,甚至还会为它们招来捕食者。   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阐释了大气二氧化碳循环(由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

热浪之外,冷流也在威胁海洋生物

《自然·气候变化》1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导致不同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的极端冷上升流事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或使迁徙物种更易受到这类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伤害。 热浪对海洋物种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但对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研究却严重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洋流和压强系统改变被发现与上升流加强有关(上升

武汉植物园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研究取得新进展

  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的探索也应运而生。底栖硅藻是一类对河流生态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指示生物,在发达国家早已是环境监测部门的日常监测指标。并基于硅藻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硅藻指数来评价河流水质健康。然而,在某一地区建立的硅藻指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的时空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团队,在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ertical structures of marine heatwave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海洋热浪是

研究揭示海洋热浪垂向结构的时空特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78.shtm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研究科学家Ming Feng和高级首席研究科学家Alistair J. Hobday,揭示了全球海洋热浪垂

极端冷流事件并肩热浪,挑战海洋生物生存

上升流事件中死亡的海洋生物群。《自然·气候变化》1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导致不同海洋生物大规模死亡的极端冷上升流事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或使迁徙物种更易受到这类气候事件不利影响的伤害。热浪对海洋物种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但对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研究却严重不足。气候变化导致洋流和压强系统改变被发现与上

烟台海岸带所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李宝泉副研究员带领的海岸带动物及其生理生态研究团队,在海洋底栖动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相继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3,75: 53-61)和Marine and Freshwater Behaviour

热带红树林孢粉学与古生态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华莱士在他的热带考察旅行记中,曾经形象地把红树林描述为是海陆之间极其显要的“居民”,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线,红树林构成了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连接海陆过渡带(潮间带)的特有生物群系,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潮间带的红树林也是底栖软体动物、有孔虫、

底栖动物定量采集工具折叠式索伯网与三角底拖网!

  产品简介:   折叠式索伯网用于河流底栖动物定量采集,适用于浅水操作。   技术参数:   网孔尺寸:40目   网 质:尼龙   采样面积:900 cm2   网 框:304不锈钢   网框边长:30x30cm   网 长:60 cm   折叠式索伯网操作步骤:   一步:

27.7亿,太平洋珊瑚礁微生物组多样性惊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5.shtm法国科学家一项新研究发现,太平洋珊瑚礁微生物组(帮助驱动和维持珊瑚礁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可能达到当前估计的地球微生物多样性总量。相关研究6月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小型杂食性鱼类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鱼类在维持湖泊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杂食性鱼类是指同时以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为食的鱼类,可至少从两个营养级中获取食物来源。例如,鲤可摄食摇蚊幼虫、水蚯蚓和植物碎屑;鲢、鳙可摄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因此,杂食性鱼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多个营养级)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在浅水

研究发现汉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

  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类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构建和多样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于温带(欧洲和北美)和热带(南美)地区,关于亚热带季风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关该区域底栖动物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鲜见报道。  汉江上游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

指示生物污染物测定方法介绍水污染指示生物

水污染指示生物是指在一定的水体范围内,能通过其特性、数量、种类或群落等变化,对水体中的污染物产生各种定性、定量指示作用的生物。水污染指示生物主要有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和微生物等。(1)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就是悬浮生长在水体中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它们大多数个体很小,游动能

世界气象组织新报告拉响“红色警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05.shtm世界气象组织(WMO)3月19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不仅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均也创下了新纪录,如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南极海冰面积和

地震调查对澳西北部有商业价值的鱼类没有显著影响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开展的一项研究认为,油气勘探海洋地震调查并没有影响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大陆架环境中有商业价值的鱼类的丰度和行为。这项研究是第一次使用专用地震船测量海洋环境中勘测噪声的影响,在皮尔巴拉海岸附近2500平方公里的渔业管理区内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实验。  这项调查使用了多

模拟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创建仿生海洋电池

  生物光伏是一种绿色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合成微生物组正逐渐成为生物光伏新的发展形式。具有光电转化功能的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可以视为一个由太阳能充电的“海洋电池”。位于水柱层透光区的光合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固定二氧化碳,把电子存储到有机质中;位于沉积层的两类异养微生物(初级分解者和终端消费者

海洋快速酸化威胁北极生态系统

  日前公布的一项国际调查表明,北极生态系统一直承受着冰川以空前速度消融的压力,而现在又面临着另一个潜在威胁――海洋的快速酸化。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报道,该调查报告称,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转为以碳酸的形式进入海洋且浓度越来越大,导致海洋酸化,使得贝类和蟹类难以形成它们的外壳,并

海洋酸化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8日报道,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海洋酸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类似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灭绝。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版上。   以往的研究发现,海洋酸化不仅可以降低个别物种,而且还会使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退化。这导致在均质海洋群落中,

全球海洋热浪/冷浪事件特征及其物理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40.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付垚博士,首次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再分析资料和CMIP6模式揭示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暖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20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演变规律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中国近海正在发生着多方面变化。该综述文章首次在国际上从跨学科角度整合了近年来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科学认识,集成了最新的长期观测数据,系统阐述了中国近海过去几十年的演变规律,剖析了海温升高、

多地三文鱼养殖场正受到大规模死亡打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261.shtm自2012年以来,养殖三文鱼大规模死亡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死亡数量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会有数百万条鱼同时死亡。 藻华致挪威一家渔场的三文鱼死亡。图片来源:Berit Ro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