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95.shtm......阅读全文

东北地理所等在东北黑土区切沟侵蚀过程研究方面获进展

  东北黑土区作为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目前面临水土流失加剧,沟道侵蚀严重等问题。研究沟蚀发育关键过程和作用机制,可为黑土区切沟侵蚀防治、修复措施选择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梯田作为治理坡耕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重要的水土保持田间工程措施。然而,在

用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99.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里镶嵌的7颗金色大豆组成的“北斗七星”造型吸睛无数。这些大豆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的耐盐碱大

东北地理所发现东北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

  土壤微生物是否存在与植物和动物等大型生物相似或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哪些历史和环境因素驱动着这种格局的存在是当前地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交叉热点课题之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王光华团队在明确了东北黑土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地理分布规律的基础上(Soil Biolo

东北地理所施用牛粪肥修复侵蚀黑土研究获得新进展

  为了揭示黑土侵蚀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苗淑杰副研究员等基于人为剥离表层黑土及其修复的长期定位试验(2005年在海伦市建立),在初步证实土壤侵蚀降低玉米大豆产量,而牛粪肥提升作物生产力的基础上,选择了长期试验中的3个模拟侵蚀水平,即表土剥离

东北地理所旱地黑土T4型噬菌体研究取得突破

 不同生态环境下T4型噬菌体群落分布特征的Unifrac分析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命体,在控制寄主群落演替、遗传基因的水平移动、生物进化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菌病毒(噬菌体)数量上一般是细菌的10倍左右,被认为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病毒类型。尽管噬菌体广泛存在,

东北地理所大豆光合碳在黑土中的去向研究取得进展

  系统研究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向土壤释放有机碳,对于揭示陆地生态碳循环及优化土壤有机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中国东北农田黑土区的主要作物——大豆,其生长季内光合碳在植物—土壤间的量化分配规律还不明确,大豆光合碳在黑土中动态的研究一直处于黑箱状态。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

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和保护利用模式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601.shtm近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变瘦”问题多次引发关注。4月15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举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

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和保护利用模式发布

近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变瘦”问题多次引发关注。4月15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举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团队发布的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成果显示,1984~2021年间东北地区的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呈下降趋势,天空

东北地理所东北黑土农田冬季土壤二氧化碳释放研究获进展

  冬季土壤CO2释放是全年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关于东北耕作土壤上冬季土壤CO2释放的研究很少。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学科组在东北黑土耕作试验区测定了两年土壤CO2释放,旨在研究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模式以及冬季土壤CO2释放对全年土

科技“集团军”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献策献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37.shtm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联合东北三省一区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随后,这片黑土地迎来了1400多人的科技“集团军”,他们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献策献力。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发展区域适应的

中科院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介绍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一年多以来的主要工作进展,专题发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鸿鹄”T300智能农机,并介绍了“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推广与应用成效。  发布会上,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

东北黑土农田酸杆菌生物地理分布研究获进展

  土壤中酸杆菌门细菌数量与变形菌门细菌相当,一般占细菌总量的20%-50%左右,在土壤生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酸杆菌细菌一般具有嗜酸、寡营养和难培养的特点。国际上多篇基于高通量测序论文的研究结果发现,森林和草原土壤中酸杆菌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然而前期针对我国东北黑土农田的研究发现这

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脚下积雪“咯吱咯吱”响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正带领科研团队在第三管理区的地头上查看,为即将进行的科研试验和技术示范做前期准备。 “我这边要做秸秆试验,需要8个池子”“我做节水、节肥、节药各需要10亩,试验示范需要100亩”……对专家们的要求,一同来现场的北大荒集

天空地立体扫描诊断黑土地质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095.shtm4月26日至5月5日,依托中国科学院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联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等16家单位

科研人员利用航空遥感技术精细“诊断”黑土地

10月27日—31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黑龙江省测绘局等多家单位,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开展了星—空—地立体监测综合试验,完成了测区900平方公里航空遥感观测、卫星观测和地面同步观测。 该试验由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和

他来了,她来了,他们带着“法宝”来了

东临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在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坐拥3800万亩黑土耕地。广袤黑土耕地,使齐齐哈尔成为我国第四大产粮大市。这里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2021年的粮食总产量达247亿斤。黑土,是齐齐哈尔发展之宝,却也是齐齐哈尔发展之困。西南风蚀,薄层黑土脆

东北地理所揭示大豆光合碳在不同有机质黑土中的转化差异

  光合碳在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转化深刻影响土壤碳及全球碳循环。然而,大豆光合碳在不同土壤中的转化,以及对土壤碳沉积的贡献还鲜见报道。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金剑研究员等开展研究,通过对生长在高、中、低有机质黑土上的大豆进行CO2标记,解析光合碳在地下部的动态去向。研究结果表明,在低

长春市调研东北地理所

  2013年1月15日下午,长春市副市长陈巳调研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地理所所长何兴元等陪同考察了东北地理所区域农业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张晓平、王洋、梁正伟、宋长春研究员分别就东北地理所农业和湿地两个学科领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机研发、水稻育种、盐

为东北黑土地的健康管理出谋划策

“去年我们购置了这台条耕机后,1050亩耕地只需雇3个人,每人每年干15天,基本就可以完成一年的农活。一年时间,这台机器的成本也差不多可以收回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种粮户梁国义告诉《中国科学报》。4月11日下午,单产提升型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在松原市前郭县查干湖镇图那噶村大宝地保护性耕作

会战一载,成效几何?五问“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去年7月,“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的支持下正式启动,以5年为期。科研人员习惯于称其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因为它集结了中科院院内的34家研究所和中科院院外的89家单位,共同组成了一支各专业汇聚、共1400余人的“集团军”。这是中科院又一次打响农业科技会战

大河湾示范区备耕“春季第一犁”

  近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河湾示范区春耕启动仪式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举行。在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助力下,该集团今年将完成大豆油料各扩种30万亩、大豆玉米带动复合种植5500亩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显示,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大河湾示范区

全国政协调研组专题调研“黑土粮仓”齐齐哈尔示范区

  7月11日,全国政协调研组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示范区开展“加强黑土地保护”专题调研,与示范区共建单位代表及青年突击队员召开座谈会。调研组听取了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工作情况介绍和齐齐哈尔示范区建设进展汇报,并就黑土地退化本底数据、黑土地保护技术应用等内容展开了交流。7月12日,调研组实地考

我国科学家揭示东北黑土成因

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东北黑土区开展了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通过分析采集的黑土样品发现,黑土物质最初都是由风力搬运而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atena》。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

我国科学家揭示东北黑土成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20.shtm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东北黑土区开展了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通过分析采集的黑土样品发现,黑土物质最初都是由风力搬运而来。相关研究成果在

东北地理所举行院重要方向项目课题验收会议

  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管理办法和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有关要求,3月20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了院创重要方向项目课题终期验收会议。   所长何兴元担任本次会议验收委员会主任,吉林农业大学赵兰坡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张红岩教授以及东北地理所学术委员会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验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遥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利用中科院建设完成的中国土地覆被数据库中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城镇用地和湿地数据,系统探讨了199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城镇用地扩张和湿地损失的时空格局,并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化直接占用湿地的数量、格局及其地理分布差异

东北地理所土壤动物分类学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环境的扰动增强,生物多样性正以超出自然灭绝千倍的速度丧失,许多动物在未被发现或潜在作用和经济意义未被认识之前即已灭绝,因此开展动物分类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土壤动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大多土壤动物体型微小,形态千差万别,种类鉴定困难,相关人才匮乏,

东北地理所水稻BR信号和株型调控取得进展

  BR是一种重要的甾醇类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调控植物的株型、细胞的分裂、细胞的伸长、维管束的分化、光形态的建成以及响应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BR信号元件及信号转导通路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被研究的较为清楚,而在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研究的相对较少,水稻BR信号元件及调控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守护“黑土粮仓”

   “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能够让我站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保护我国的‘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尽一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说。  姜明是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2021年3月,中科院集结了中科院院内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守护“黑土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5.shtm “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能够让我站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保护我国的‘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尽一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