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最新研究推演全球尺度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

北京时间12月7日凌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Biological carbon pump estimate based on multidecadal hydrographic data”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Nature。该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逆向反演模式,推演出全球尺度海洋生物碳泵的分布格局,揭示了平流+扩散输出(包括混合层泵、潜沉泵和溶解有机碳扩散输出等)在全球生物碳泵及深层海洋碳收支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碳汇的估算提供了重要参考。Nature还将择期发表F. Primeau和王为磊教授受邀撰写的研究简报“Oceans can capture more carbon dioxid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该简报为对正文的科普性介绍。研究背景海洋生物泵通过将有机碳从表层输出到中深......阅读全文

我国研究团队在土壤微生物碳泵储碳机制研究获系列进展

  土壤碳的周转与截获机制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土壤碳汇功能的提升是提高粮食安全、改善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地健康等的关键,也是积极响应我国黑土地保护工程与国际“碳中和”发展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必由之路。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里主要以有机质(SOM

厦大最新研究推演全球尺度海洋生物碳泵分布格局

北京时间12月7日凌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Biological carbon pump estimate based on multidecadal hydrographic data”为

研究揭示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对生物碳泵效率的影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12.shtm

研究揭示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对生物碳泵效率的影响

海洋亚中尺度动力过程能显著提高副热带流涡区生物碳泵在弱光层的传输效率。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模拟与生态动力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对生物碳泵效率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研究人员利用高频BGC-Argo的自主观测能力克服常

耦合水生碳泵效应的碳酸盐风化碳汇模拟研究获进展

  碳酸盐风化能否构成(稳定)碳汇取决于风化产生的溶解无机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及其利用程度,即水生碳泵效应。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碳泵效应仍是未解之谜,因此,碳酸盐风化碳汇问题不仅存在争议,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

真空泵碳精片,碳片,石墨旋片,石墨刮片

  使用碳片优点:  1.真空泵碳片为自润滑碳片,具有很强的耐磨性;  2.真空泵碳片为耐高温性,无需用真空泵油和水作介质,节能;  3.真空泵碳片更具环保性,无污染,因为自润滑碳片有轻度的碳粒子会从排气口排出。  4.高效,更适用于高速动转的真空泵。  5.适用于式无油旋片式真空泵,无油真空泵专用

研究认为控制航空碳排放仍需碳税措施

图:一架飞机掠过东京南部一座工厂的烟囱。 据路透社报道,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大学日前发表的一项针对航空碳减排措的研究表明,如果达到2050年航空碳排放停止增长的目标,全球必须实施航空碳税;而航空企业则希望借助科技进步和生物燃料来达到该目标。 此前,欧盟曾计划对在欧盟境内

以低温泵为主泵的真空检漏系统研究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作者:孟冬辉    由于分子泵对氦气有较大抽速,因此在真空检漏系统中通常用分子泵作为主泵,但当检漏容器很大时需要大量分子泵。低温泵具有清洁无油、抽速大的优点,如果在检漏系统中能够采用低

孙枢:应加强碳封存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枢在日前举行的第41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国际能源机构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均肯定,全球相当大的CO2封存容量对缓解气候变暖有深远意义。我国也应大力推进CO2捕获与封存(CCS)研发、工程化及商业化,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研究表明减少“碳蹄印”能够实现

科学家说,简单的措施可以改进生产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改善动物品种和饲料可以显著减少渴望肉食的发展中国家的飞涨的碳排放。   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和收入增加,预计到2050年对牲畜产品的需求将会加倍,这导致来自这一产业的排放增加。   据估计饲养牲畜带

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据了解,我国是一个聚氯乙烯(PVC)生产和消耗大国,2013年生产1529.5万吨,其中75%是由煤经电石法制得的乙炔再在氯化汞(HgCl2)催化剂作用下经过氢氯化反应过程生产而来。这一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汞(俗称“水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联合国20

我国启动低碳认证制度研究

  9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课题――我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研究”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主持,国家认监委王大宁副主任、工信部、环保部有关领导以及低碳领域相关专家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低碳认证制度的研

“蓝碳计划”期待更多“中国研究”

  蓝碳储存于滨海和海洋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但与大气碳库相比,关于蓝碳的研究一直相对滞后。如何加强对蓝碳的认知,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而这一切,都源于人类活动释放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

我国铝业生产碳排放研究

  铝及其合金制品由于其具有质量轻、耐腐烛、易延展的优良特性,在航空、建筑、汽车三大重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品和消费数量仅排在钢铁之后,是人类使用率最高的金属之一。而据测算,销的矿藏存储量约占地壳构成物质的以上,是资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由此可见,铝工业不仅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南首个低碳研究中心在重庆成立-助推低碳经济

重庆科技研究院与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院携手合作   如何让先进的低碳技术更快地实现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重庆发展?昨日,西南地区首个研究低碳经济的专业机构———重庆低碳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意味着重庆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重庆低碳研究中心是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院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

发改委: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课题项目委托研究征集公告

  为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政策储备,强化决策支撑,现向社会公开征集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课题项目研究单位。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委托研究课题项目  成果形式:提交课题研究报告。  联系电话和邮箱:  第1至7项:68505173,68505172 邮箱:zhaoyf

科学家首次研究家庭碳排放

不以善小而不为,10年内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削减1亿多吨 通过采用一些人们熟知的方法,美国人在未来10年可将温室气体排放削减7%。   开低油耗汽车,为屋顶隔热,以及安装节能灯泡……这些你可能都有所耳闻,但落实到每个人究竟能够为减缓全球变暖做些什么呢?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你能干的事可多着呢

中美英学者定量化研究碳收支

相关成果被《科学》杂志作为亮点论文推荐  碳收支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存在较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科学问题。在冰期,陆地生物圈的碳被转移到深海中,已被广泛认识。然而,在冰消期,由海洋释放的CO2通量,及其如何导致各大圈层系统碳库的重新组织和配分,我们知之甚少。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

保定成立低碳发展研究院

  近日,保定低碳发展研究院在华北电力大学揭牌。该研究院是由保定市政府与各驻保高校、企业合作联合建立的非实体性研究机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驻保高校在人才、技术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开展低碳城市建设相关专项课题研究,建立面向低碳发展研究领域的开放性的科学研究与交流平台。据介绍,保定低碳发展研究院将成为低碳

日本为碳减排研究提供补贴

  近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决定向15家本国公司提供补贴,用于在9个发展中国家的推广清洁能源技术以及开展碳减排进行可行性研究。  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已经陷入僵局,日本希望在未来的十年里,可以通过帮助其它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赢取碳信用,以抵消本国的碳排放

深海惰性溶解有机碳研究获进展

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的溶解有机碳,其中超过95%的溶解有机碳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称为惰性溶解有机碳。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长时间培养实验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的惰性机理。相关研究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研

中国蓝碳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也被称为“绿碳”。  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图片来自互联网  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国家海洋局大洋办党委书记胡学东说,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蓝

TPO研究催化剂积碳

TPO-研究催化剂积碳 在烃类反应中,烃被还原为碳单质沉积在催化剂表面叫积炭,由于积炭,导致催化剂活性衰减。因此研究积炭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对于减少积炭的发生,延长催化剂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减少积炭的发生,延长催化剂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单晶表面积碳机理的研究,已经提出了有关模型。但对实用催化剂来

新研究:碳排放或使放射性碳测年法逐渐失效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文章说,广泛应用于考古、司法鉴定等领域的放射性碳测年法未来可能逐渐失效,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碳改变了大气中碳同位素的构成比例。 放射性碳测年法是通过测量物品中碳14含量来判断物品生成年代的技术手段。碳14是碳的

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研究工作专班成立!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研究工作专班,并在北京召开工作专班第一次会议。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研究工作专班第一次会议召开  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要求,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关重大问题研究和落实,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研

不同类型红树林储碳与碳排放机制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65.shtm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杨志峰院士团队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科研人员在不同类型红树林储碳与碳排放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

“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在京组织召开“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会。   该项目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北京鉴衡认证有限公司、中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是一个聚氯乙烯(PVC)生产和消耗大国,2013年生产1529.5万吨,其中75%是由煤经电石法制得的乙炔再在氯化汞(HgCl2)催化剂作用下经过氢氯化反应过程生产而来。这一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汞(俗称“水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联合国2013年1月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是一个聚氯乙烯(PVC)生产和消耗大国,2013年生产1529.5万吨,其中75%是由煤经电石法制得的乙炔再在氯化汞(HgCl2)催化剂作用下经过氢氯化反应过程生产而来。这一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汞(俗称“水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联合国2013年1月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材料催化研究获进展

  采用廉价和储量丰富的非贵金属替代稀有的贵金属作为催化剂,实现重要能源和化工过程的高效转化是当今催化科学和化学化工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邓德会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期深入研究纳米碳材料催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二维纳米碳材料(类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