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等设计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复合纳米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团队,联合山东滨州医学院教授张桂龙和魏鹏飞,设计出一种核壳结构铜基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杀死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特异性多模式诊疗。 铜基纳米材料具有极强的催化类芬顿反应的能力,可提高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但稳定性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响应的核壳结构铜基纳米复合材料,并将靶向肿瘤细胞的靶标连接到其表面,再借助材料中氧化铁壳层的空间位阻效应的保护,促进该复合材料到达肿瘤部位。到达肿瘤部位后,该材料会被肿瘤微环境中的弱酸条件和谷胱甘肽瓦解并释放金属离子和超小氧化铁。这一过程激活了磁共振成像信号,消耗了谷胱甘肽,加速了芬顿和类芬顿反应,提高了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加剧了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铁死亡。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磁共振成像引导的肿瘤治疗,为肿瘤的特异性多模......阅读全文

肿瘤微环境响应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邹多宏团队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铁与硅酸锰纳米复合物制备出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磁共振造影剂和药物递送系统,相关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发表(DOI: 10.1016/j

肿瘤微环境响应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邹多宏团队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铁与硅酸锰纳米复合物制备出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磁共振造影剂和药物递送系统,相关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发表(DOI: 10.1016/j

肿瘤微环境响应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邹多宏团队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铁与硅酸锰纳米复合物制备出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磁共振造影剂和药物递送系统,相关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发表(DOI: 10.1016/j

铝基纳米结构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俄罗斯科学家与斯洛文尼亚和以色列研究人员合作,研制出一种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铝基纳米结构。  据俄《消息报》报道,俄托木斯克国际科学实验室研发的这种铝基纳米结构可让肿瘤细胞完全停止生长,却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可自然排出体外。小鼠实验显示,铝基纳米结构注入小鼠肿瘤胞外空间24小时后,肿瘤细胞

一种多功能核壳纳米材料可精准定位肿瘤同时进行光热治疗

  肿瘤治疗首先要对其准确诊断。但目前肿瘤诊断常用的成像技术对肿瘤的边界不能精确定位,影响了治疗。记者从中科院获悉,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出能够同时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多功能纳米材料,既能对肿瘤精准定位,也能对肿瘤做光热治疗。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先进材料》上。  这种新型纳米材料是由

纳米中心实现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血小板安全高效清除

  血小板在血液凝血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血小板在维持肿瘤血管完整性方面也具有重要功能:通过分泌5-羟色胺(5-HT)、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颗粒内容物或直接粘附于血管受损处,肿瘤相关血小板能够维持肿瘤血管内皮的完整,阻止肿瘤内出血。肿瘤相关血

铜二氧化钛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获发明ZL

  近年来,贵金属-二氧化钛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贵金属作为核层材料,一方面能够对外层二氧化钛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进行裁剪,使其吸收边向可见光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贵金属粒子与二氧化钛接触时,电子在二者表面的迁移方式会发生改变,最终的结果是在金属表面获得了过量的负电荷,半导体获得了

地质地球所发现磁性铁蛋白颗粒核的纳米尺寸效应

  磁性纳米颗粒在岩石磁学、环境磁学、生物医学和纳米材料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生物源磁性纳米颗粒由于具有结晶好、粒度均一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而备受人们青睐。铁蛋白是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储铁蛋白,蛋白壳外径约10-12 nm,内径约8 nm,是理想的纳米反应器,被用于磁性纳米颗粒的仿生矿化及应用

核壳纳米颗粒新材料可有效抑癌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钱海生教授课题组制备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核壳纳米颗粒新材料,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生物活性材料》。核壳纳米颗粒新材料的作用机理图 安徽医科大学供图光热增强光动力疗法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非侵入性的癌症治疗方式。因为适当水平的热效应可以增加肿瘤内的血流

福建物构所成功制备中空核壳结构稀土荧光生物探针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多功能结合(简称诊疗)已成为新趋势。为了实现精确诊断和高效治疗,诊疗剂往往需兼具肿瘤靶向性、多模成像和治疗等各种功能。上转换纳米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发出可见光,可应用于生物成像,又能够激发其负载的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进行光动力治疗,因此在发展非侵入性诊疗剂上具有

普鲁士蓝:一种无背景干扰的高灵敏共振拉曼染料

  在化学及生物化学研究领域,高信噪比的生物成像探针一直是不可忽视的研究热点。在众多分子成像手段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技术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其他技术无法媲美的高检测灵敏度、指纹识别能力以及不受光漂白影响等优势。然而,由于复杂的生物内源性背景干扰,基于SERS的

“蛋结构”材料能降解有机污染物

  记者从合肥工业大学了解到,该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钱海生教授课题组,首次制备出由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与合金半导体组成的蛋黄—蛋壳结构复合材料,在近红外光下可激活产生高活性氧物质,在肿瘤治疗与有机染料废水治理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应用催化》上。   超氧自由基、

专家共商微纳米复合材料与产业前景

12月27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和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的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第12讲微纳米复合材料与产业应用专场开讲。大讲堂邀请了业内领衔专家对矿物二氧化钛微纳米复合颗粒材料与产业化应用进行解读,并深入阐述了微纳米复合材料与产业应用前景和优势。

上海硅酸盐所肿瘤多功能稀土诊疗剂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诊疗纳米医学(Theranostic nanomedicine)是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这种以多功能纳米诊疗剂构建的集医学诊断和原位治疗于一体的新技术,有望在未来人类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近年来,基于稀土化合物的上

技术进步: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活体生物成像

    荧光成像由于具有非侵入性、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相对于可见光窗口(400-650 nm)和近红外第一窗口(650-900 nm)而言,生物组织在近红外第二窗口(1000-1700 nm)对于激发光和发射光的吸收与散射作用较小。因此,近红外第二窗口区

纳米级磁共振成像仪“出世”

  美国IBMIBM公司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纳米探索中心的科学家们共同开发出一种磁共振成像仪(MRI),其分辨率要比常规MRI高出1亿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的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为在纳米级研究复杂3D结构提供分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工具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   通过将MRI的分辨率扩展到如此

过程工程所等金属半导体复合物核壳纳米结构研究获进展

  金属-半导体复合物的“等离子体协同效应”,使其在光催化,光电器件以及激光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如何精确地控制合成金属-半导体复合物纳米结构,已然成了研究热点。   在双组份复合系统中,核壳纳米结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结构。但是由于金属与半导体之间的界面能比较大,使得半导体倾向于

苏州纳米所铜基硫化物纳米晶研究取得进展

  铜基硫化物纳米晶作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光电、传感以及能源转换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非化学计量比Cu2-xS纳米晶在近红外区表现出强烈的等离子共振吸收性质,且这种独特的光学性质可通过晶体中的缺陷密度及颗粒尺寸、形貌加以调控,从而使得它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极佳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

微核的结构和特点

微核(micronucleus, 简称MCN),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

硅基介孔纳米棒的构建及其在可视化基因递送的应用

  在免疫微环境中,癌细胞通过特殊抗原的表达形式抑制T细胞TCR-pMHC通路的信号转导,导致T细胞休眠或耗竭。激活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实现对癌症的识别和防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期研究表明,双特异性靶向抗体(BsAb)可连接T细胞和靶标癌细胞,进而激活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作用并诱发特异性杀伤。

专家共商微纳米复合材料与产业应用前景

  12月27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和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的“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第12讲——微纳米复合材料与产业应用专场开讲,大讲堂邀请了业内领衔专家对矿物—二氧化钛微纳米复合颗粒材料与产业化应用进行解读,并深入阐述了微纳米复合材料与产业应用前景和优势。  矿物与二氧化钛(TiO2)微纳米颗

中国团队研发新型纳米材料,可安全抑制肿瘤生长

  癌症病人在化疗中通常需要使用高毒性的化疗药物。由于药物的非特异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同样杀死正常细胞,损害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事实上,70%以上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最后死于药物毒性。是否可以使用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毒的纳米材料或分子,让这些材料或分子进入肿瘤后才产生毒性,或引起毒害作用?最近,中科

新型纳米材料可安全抑制肿瘤生长

  癌症病人在化疗中通常需要使用高毒性的化疗药物。由于药物的非特异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同样杀死正常细胞,损害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事实上,70%以上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最后死于药物毒性。是否可以使用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毒的纳米材料或分子,让这些材料或分子进入肿瘤后才产生毒性,或引起毒害作用?最近,中科

同济师生研制出新型生物应用纳米材料

  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王祎龙博士、时东陆教授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密西根大学的同行紧密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表面双功能化的非对称纳米复合微球。这种新颖的结构为表面选择性偶合生物分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法,为多功能纳米材料载体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在《Advance

DFT计算+实验验证自组装CuZn核壳结构

  常规表征方法的活学活用:  全文速览  通过实验和DFT理论计算研究发现Cu2O  /ZnO具有独特的协同作用。ZnO的修饰可以调节催化剂表面Cu+的含量,而Cu+的增加会缩短催化剂的自活化响应时间。在自活化过程中,观察到了由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诱导的ZnO封装的Cu纳米颗粒(Cu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意义

肿瘤与环境,两者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是相互拮抗,相互斗争的。它是现代肿瘤生物学的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肿瘤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对于肿瘤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对于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肿瘤的诊断、防治和预后亦有着重要的作用。除

肿瘤微环境概念和特点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的发生、生长及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且亦与肿瘤细胞自身的(核和胞质)内在环境有关。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改变和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全身和局部组织亦可通过代谢、分泌、免疫、结构和功能

长春应化所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获进展

  稀土发光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生物医学分析等多个领域,研发新型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研究员等瞄准国际前沿,针对场发射显示和生物医学用发光材料,重点围绕稀土发光材料的控制合成、形貌调控、新型高性能材料开发及复

Fe/Au核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正丁醇、正辛烷和水组成的反胶束体系中 ,用NaBH4作为还原剂前后连续还原硫酸亚铁和氯金酸 ,在反胶束体系内先生成Fe核 ,HAuCl4水溶液的加入增大了反胶束的尺寸 ,由于过量的NaBH4的存在 ,Au在Fe外层被还原 ,生成Fe/Au核壳复合纳米粒子 ,采用

核壳结构的MoS2/CNTs纳米复合物材料光学性能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俊课题组在具有核壳结构的MoS2/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工作在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上发表,并被期刊选为内封面。  二维材料独特的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