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兽脚类食性趋同演化

近日,《创新:地球科学》(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报道了一枚发现于西藏昌都地区的恐龙牙齿化石。定性的形态比较和简约法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该标本属于较为进步的驰龙类。贝叶斯末端定年分析和基于形态测量学数据的判别分析支持该标本属于中棘龙类。综合上述发现表明,新标本与驰龙类的相似性或由于食性趋同演化所致,暗示了其他研究报道的侏罗纪“驰龙类牙齿”均是其他兽脚类趋同演化的结果。本研究提升了古生物学家对于青藏高原恐龙化石多样性的认识,提出了未来研究应结合多方面信息来判断零散化石的分类学位置。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古生物化石宝库。古生物学家曾在此发现多种鱼类、海生爬行动物和古植物的化石。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带领的考察团队,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并初步鉴定这些化石包括巨齿龙类、美颌龙类、腕龙类和覆遁甲龙类。而这些化石未被正式发表和描述,因此科学家对于该地恐龙动物群的组成知之甚少。2017年......阅读全文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通讯》  巨型恐龙头骨上也有装饰物  近日《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兽脚类恐龙在快速演化出巨大的体型的同时,也演化出了骨质颅骨装饰物。大型兽脚类恐龙(如霸王龙)的头上有骨质冠状物或突出物,可能起到了面向潜在配偶或竞争者的信号的作用。  在现代动物中,头冠、犄角和相关结构已知具有不

国际团队新发现的化石显示:远古哺乳动物会滑翔

   在现代哺乳动物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它们能在空中滑翔,比如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东南亚的鼯猴、澳洲的有袋飞鼠,这在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上是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那么,这种特征最早又是出现在什么时候?  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距今约1.6亿年的

《自然》:早期哺乳动物生长速度快、寿命短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古生物学研究指出,恐龙时代后最早的大型哺乳动物,生长速度比现代同体型的哺乳动物快一倍,寿命相对更短。这项研究凸显出这些史前动物独特的生活史,有助于解释哺乳动物在恐龙消亡之后如何崛起。 该研究论文称,哺乳动物在恐龙灭绝之后变得多样,体型增大。钝脚类(Pantod

古脊椎所等揭示中生代鸟类头骨演化特征

  近日,eLif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托马斯、周忠和与合作者关于早期鸟类头骨演化的论文(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age of cranial kinesis from a Cretaceous bird)。该研究通过高精度

中国科学家发现早期鸟类可随环境而“变形”

  一类名为“迷惑巾帼鸟”的早白垩世原始鸟类,可能是目前已知仅晚于“孔子鸟”的、最原始的具有“短尾巴”的鸟类。但它又有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其珍贵程度毫不逊色于“孔子鸟”。  这只距今约1.27亿年前的巾帼鸟,2017年发现于河北围场地区的热河生物群。其属名取自“巾帼”,寓意其“珍贵”,以此致敬所有工

阿根廷发现新种恐龙化石-外形与始盗龙相似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距今2.3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它们属于一种名为Eodromaeus的新恐龙,这种恐龙外形与始盗龙相似,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颈骨还有气囊,这给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1.已知最

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被首次发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合作团队,2013年8月16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科学》上报道了一件产自中国辽宁建昌,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160百万年前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

雌雄蜜蜂食性不同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雄性和雌性蜜蜂可能看上去相似,但它们拥有极其不同的进食习惯。尽管两者均需要花蜜维持生存,但它们从不同的花朵中获得这种营养物质。事实上,两者是如此不同,以至于雄性和雌性蜜蜂可被视为不同的物种。  研究人员花费11周时间,在美国新泽西州开满花朵的若干田地中观察了152种蜜蜂的觅食习

中国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研究获新进展

  和政羊(Hezhengia)是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头骨化石数量较多,并根据化石产地和政县的名字命名为和政羊。尽管和政羊的化石材料丰富,但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此前仅有一篇简单的报道及一篇食性研究论文。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临夏盆地的和政羊化石进

古脊椎所等在化石长颈鹿类食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博士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医学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合作,采用两种牙齿中磨痕方法,对中国北方和希腊的长颈鹿类化石进行了综合的食性分析和对比,以侯素宽为通讯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刊物《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2016,Vol.449: 1

研究提出人兽共患隐孢子虫宿主适应性演化新观点

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合作,研究提出人兽共患隐孢子虫宿主适应性演化新观点。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微小隐孢子虫是常见寄生原虫,引起人和家畜水样腹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其中不同

科学家发现亿年前极地恐龙足迹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古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沿岸发现了20多个极地恐龙的足迹,这为窥见约1.5亿年前全球变暖期间的动物习性提供了极珍贵的根据。   维多利亚海岸是澳大利亚洲和南极洲曾经相连的地方,它的早白垩世地层是世界上极地恐龙骨骼的最好记录组合地。研究人员在米拉

研究揭示最后的迅猛龙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发现地,所指处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图片来源:Steven Jasinski  6700万年前生活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种新的有羽恐龙,可能是已知的最后幸存的迅猛龙物种之一。相关论文3月27日刊登于《科学报告》。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种新型驰龙

内蒙古临河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单指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临近中蒙边境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单指临河爪龙的小型恐龙代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只发育一个手指的恐龙,有关成果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我国首个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成立

我国首个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鄯善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近日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成立,这为鄯善县古生物化石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机构保障和学术平台。 2008年在鄯善县七克台地区,首次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和多处恐龙化石,其中“鄯善新疆巨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侏罗纪中晚期最大

看脚知体型

  我们最早的、类似啮齿动物的祖先很可能在两亿年前用微小的、扁平的脚踏足地球。根据一项新研究,随着脚和步行姿势的进化,哺乳动物的体型也在进化。从踮着脚走路的非洲狮到相对平足的人类,各种哺乳动物皆是如此。  “这是一篇优秀的论文,把这些动物联系起来真是个聪明的主意。”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运动进化专家C

我国发现迄今最原始的具毛发哺乳动物完整化石

  由沈阳师范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8月7日在沈阳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首次发现“哺乳形巨齿兽”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原始的具毛发哺乳动物的完整化石。   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英国《自然》在8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杂志中刊登

古脊椎所等报道热河生物群对齿兽新标本

近日,《波兰古生物学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等完成的学术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产于辽宁省大平房九佛堂组的对齿兽类乳齿兽新标本,深入对比研究了鼹兽和张和兽的颌骨和牙齿结构,为认

科学家研究发现柑橘类水果的演化

  日前,《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当今柑橘类水果的起源,为这组挑战目前分类学思维的常见植物提供了新的演化框架。图片来源于网络  柑橘类果树是全球种植最广的果树,但是它们的起源和历史一直不甚清楚。在本研究中,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的Guohong Wu与同事分析了60种不同柑橘品种的基因组

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胸孔亚派(Thoracotremata)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n)十

华大基因最新研究揭开蜂类社会系统演化之谜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包括人类演化出了群居生活的社会行为。根据社会化水平高低,物种可以分为独居、兼性、初等社会性、完全社会性等四种形态。而且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分工也更加的明确和复杂。完全社会性是最高级的生物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群居、合作抚育幼体、繁殖分工以及世代重叠等特点。完全

奥陶纪喇叭角石目头足类系统演化

头足类是一类海生软体动物,公认起源于寒武纪芙蓉世,一直延续到现代。奥陶纪时期,头足类在壳型及壳体内部结构上发生强烈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呈现分异演化,表现为浮力调节方式多样化,游泳能力增强,生态分异加剧等特征。喇叭角石目头足类以其壳形样子奇特和快速分异的特征而引人瞩目。喇叭角石目头足类最早出

科学家发现翼龙具有羽毛状结构

   翼龙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与恐龙一起生活在约2亿3千万年至6600万年前。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翼龙体表覆盖着一层毛发,但是这些毛发结构往往被认为与鸟类羽毛截然不同。来自中国、英国、爱尔兰和中国香港的科研工作者组成的团队首次在一类短尾翼龙身上发现了4种羽毛状毛发结构,分别是简单的独根(类似头发

华裔教授获选美国科学促进会新科院士

   据中国侨网转引美国《侨报》报道,南加大华裔教授钟正明致力于发育生育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近日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选为新科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还将于2015年2月14日为他颁发这一奖项,以表彰他对创新、教育和科学领导作出的贡献。  国际顶尖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12月18日公布

科学家在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中发现髓质骨

  12月5日,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团队与国外同行(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Mark Norell 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Gregory Erickson)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

阿尔瓦雷斯龙类新材料揭示其手部演化历程

  手指或脚趾数目的减少,在四足动物演化历程中出现过很多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马化石序列”(这是一系列从原始到进步的马类化石,它们揭示了马类演化中四肢指/趾逐渐减少到一个的过程)。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

独角兽企业如何实现“族群兽变”

  11月20日,北京市丰台区举行独角兽企业集聚区政策发布会。会上,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徐苏涛围绕独角兽企业“族群兽变”、北京新经济发展等话题做了报告,并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  《中国科学报》:如何进一步重识“独角兽”企业?  徐苏涛:“独角兽”企业,“独”就是一个

中美澳团队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

   12月6日,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有着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

我国发现新的鸟翼类恐龙和侏罗纪陆相动物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95.shtm中新网北京9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历经200余天野外发掘和长达一年的修复与分析研究,确认发现于福建省政和县约1.5亿年前晚侏罗世地层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龙化石属于鸟翼类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   《自然》: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     (图片来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国科学家日前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6亿年的带毛恐龙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