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地震可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影响森林生长

地震后,森林生长如何变化?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通过研究全球树轮年表与1900年以来地震事件的时空关联,该所科研人员发现,地震可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影响降水再分配过程,从而影响长期树木生长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杂志。 全球山地森林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3%,多数位于地震带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质活动干扰。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及地震波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不仅造成树木茎干、枝或根断裂、扭曲等物理损伤,还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水文条件、营养状况、竞争强度等间接影响树木生长。 “目前,科学家对于地震如何影响全球山地森林树木生长以及山地森林树木的震后恢复尚不清楚。”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员高姗坦言。 树木年轮具有空间分布广泛、时间分辨率高以及连续性强的特点,可以记录长期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地震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天然载体。研究团队根据树木年轮采样点受地震影......阅读全文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地震可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影响森林生长

  地震后,森林生长如何变化?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通过研究全球树轮年表与1900年以来地震事件的时空关联,该所科研人员发现,地震可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影响降水再分配过程,从而影响长期树木生长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杂志。  全球山地森林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

地震后,森林生长如何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68.shtm地动山摇,地质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作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不同区域的树木生长将如何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梁尔源等,通过建立全球树轮年表

日本地震警示类似地质结构地区大地震可能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3月15日刊登文章说,最近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说明原有的一些地震理论并不完全正确,警示了世界上其他类似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  此次日本大地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欧亚板块造成的。文章说,过去在地震成因上有一种理论认为,较年轻的

华南植物园在热带森林地表生态过程研究中取得进展

  热带森林生物量大,凋落物和粗死木多,分解速度快。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对热带森林粗死木分解的研究不多,对有关其分解的限制性的养分因子所知甚少。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法明、陈瑶等科研人员,自2009年在小良生态定位研究站建立了热带森林养分添加实验平台。在前期调查和文献总结的基础上,设计实施了森林粗死

地质地球所发展了复杂地表下三维地震波场模拟方法

  复杂地表下三维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可以得到复杂地表地区全空间的波场信息,这有助于解释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探测中穿过山脉和盆地的测线所获得的资料。有限差分法是数值模拟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有限差分法简单灵活),然而传统的有限差分法处理起伏的自由边界比较困难。  中

地表水和地表水检测

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指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包括各种液态的和固态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冰盖等。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2019年5月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一季度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名单,通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5150.shtm12月29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出席仪式。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

揭示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针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林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土壤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近期大量的控制实验研究表明,土壤微

中国原始森林仅占全国森林面积7.59%

  3月20日,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相关学术机构合作,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首次绘制出《中国原始森林空间分布图》。根据这份地图,中国现有原始森林面积为1576.68万公顷,占中国森林面积的7.59%。  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项目副经理易兰向记者介绍,原始森林又称为原生林,指未因人类活动而导致

森林脑炎简介

  森林脑炎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常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林区。有严格的季节性,自5月上旬开始,

韩国媒体曝出惊人消息:长白山2014年大爆发?

  火山地区地下深部岩浆囊的活动就像是人类的呼吸,每次呼气就可能是岩浆的一次上涌活动,就会在地表形成各种异常,也就是所谓的活跃期。长白山天池火山自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平静状态,这也许意味着新的活跃期快要到来了。  火山喷发、机场关闭、酸雨来临……可能你对今年

这种技术,照亮脑神经网络结构的整片“黑暗森林”

  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巨大的网络,包含数百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又通过数十万亿计的连接点(神经突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思维、记忆和感情的基础。如果只了解神经回路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机理,而不了解多个神经细胞连接起来形成的整体网络结构和集体行为方式,是无法理解大脑复杂且高

研究揭示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针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林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土壤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近期大量的控制实验研究表明,土壤微

玉树地震宏观震中基本确定

基本查清地震破裂结构,将为灾后重建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4月20日下午,国土资源部玉树一线抗震救灾专家组宣布,通过连续5天详细追踪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基本确定距离县城西北方向11.5公里的隆宝镇郭央烟宋多为宏观震中,位于国家地震信息网公布的仪器震中东约30公里,坐标为北纬33度03分11秒、东经96

北京新增20万亩森林-城市森林景观初现

  延庆,工人在林地种树。当地部分农民也将从守着大山吃饭,转变成为靠绿化造林、挣工资的农民昌平区百善景观林,工人在给树木浇水延庆,城市森林景观初现延庆,工人在抽水灌溉林地昌平马池口大沙坑,治理前风沙肆虐,现在成了风景林地  看得见的是村庄洁净优美、绿水青山喜人、邻里和睦互助,看不见的

四川地震专家:汉源4.8级地震为走滑型地震

记者20日从四川省地震局获悉,此次该省雅安市汉源县境内发生的4.8级地震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汉源-甘洛断裂北段。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杜方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汉源4.8级地震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汉源-甘洛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基本符合。汉源-甘洛断裂起自泸定瓦斯营盘西北,经金坪、火厂坝

地震专家:本次四川泸定县地震为主余型地震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截至5日20时30分,地震已经造成46人遇难,其中甘孜州29人,雅安市17人。这次地震属于哪种类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防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 蒋海昆:在中国大陆地区每年平均发生6级以上地震大概4次,其中,7级以上的

防灾减灾: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挑大梁

5月12日,我们将迎来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防灾减灾设备投入实战。 地震预测、火灾救援、台风预报……在灾害来临的紧要关头,一批“黑科技”冲在最前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

我国第一代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分布地图集发布

  记者10日从此间获悉,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承担并主持的《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近日在京发布。  据该科研项目负责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

张晓东:识别地震谣言-科学应对地震问题

地震专家张晓东谈如何识别地震谣言和科学正确应对地震等问题 【摘要】中国地震专家张晓东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的“地震预测”都是谣传,目前我国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很低。      1.近期网络上关于地震的谣传比较多,如何识别地震谣传呢

地震释疑:张衡“地动仪”能否记录地震

5月12日四川地震,牵动了全国民众的心。震感瞬间传至全国各地。一些网友认为,既然汉代就有“地震仪”,为什么依然无法预测地震呢?   也有网友指出,此前的“蟾蜍迁徙”已经预报了地震。动物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英国学者米尔恩根据文献记录复原了“候风地动仪” 日本学

《智能材料与结构》:智能合金助力桥梁道路抵御地震灾害

这一幕或许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让全中国人最揪心和痛心的画面。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让人类在未来面临同样的灾难时,能够多一份安全和自信,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目标。  美国科学家最近检验了一种设想,即利用一种智能合金作为固定桥梁道路的缆绳,它能在地震过程中伸长,而在震后重新收紧并将桥梁道路拉回原来的位

东北地理所在城市森林群落结构遥感反演方面取得进展

  城市森林结构是影响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传统的样方调查方式费时费力,且缺乏空间信息,从而导致城市森林结构空间数据的极度匮乏,进而影响着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城市森林与湿地学科组以长春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试图应用TM遥感数据

南宁地震局“毒蛇地震预报员”提前感知四川地震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13日电(记者王志伟)“我们人工地震观测点的蛇近期急躁不安,不进食,有部分发生碰撞受轻伤。5月12日,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10分钟内,南宁地震局就将观测数据和最新分析资料上报。”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告诉记者,根据经验判断,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附近有重大震情发生,二是本地会发

森林脑炎的介绍

  森林脑炎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常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我国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林区,多发生于春夏季。又称蜱传脑炎(TBE),俄国春夏季脑

森林脑炎病毒传播

  (1)通过蜱的叮咬森林脑炎病毒进入人体,在接触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后,病毒包膜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然后融合而穿入细胞内,病毒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进行复制。  (2)复制的病毒不断释放而感染肝、脾等脏器,感染后3~7天,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至血液中形成病毒血症,可表现病毒血症症

森林脑炎的概述

  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行于春、夏季节,病人常为森林作业人员。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叮咬传播给人。本病潜伏期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往往不清,并有颈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肌

森林脑炎病毒介绍

  森林脑炎病毒(简称森脑病毒)由蜱传播,在春夏季节流行于俄罗斯及我国东北森林地带,故称苏联春夏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  森脑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

特征筛选(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能够度量每个特征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依据这个重要性指标进而选择最重要的特征。sklearn中已经实现了用随机森林评估特征重要性,在训练好随机森林模型后,直接调用feature_importan ces 属性就能得到每个特征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数据集的特征成百上千,因此有必要从中选取对结果影响

地震局地质所所长张培震详解汶川特大地震特征与成因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极其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场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地表破裂带在哪里?大区域地表如何变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这些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6月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