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垣:“90后”院士矢志造“太阳”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难的科学研究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眼中,毫无疑问是磁约束核聚变,也就是“人造太阳”。如何将这一“科幻”照进现实?他探索了很多年。潘恒院士。湖北省科技厅供图追逐“人造太阳”今年,潘垣院士已经90岁高龄。他告诉记者,在他所有的科研成果中,最让他骄傲也最牵挂的,就是“人造太阳”。科学上讲,叫做磁约束核聚变。“为什么叫‘人造太阳’?因为它的目的就是能源,核聚变能力就是要把氢弹控制起来,让它慢慢地释放能量。”潘垣说。这项工程到底有多难?潘垣解释,太阳核聚变的发生离不开巨大的太阳引力,高温高压条件下,充斥在太阳内部的氢原子核外电子摆脱束缚,其中两个原子核互相吸引、碰撞,进而发生聚变反应。但毕竟,地球的引力仅仅是太阳的三十三万分之一。要在地球上将超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起来,实现可控核聚变,难度堪比“夸父逐日”。早在1984年,潘垣参与并完成了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建造中国环流器一号......阅读全文

送别|潘君骅院士逝世

  据苏州大学官网发布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应用光学专家,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潘君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8日15时48分在苏州逝世,享年94岁。  潘君骅,1930年10月生于上海市。1952年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前身

潘自强院士:加强矿区辐射评价研究

  “矿业和相关产业是人为活动产生辐射剂量的主要来源。”在20日—21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18次学术论坛会上,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呼吁,有必要加强矿业和能源开发引起的天然辐射研究。“人类目前所受的辐射大部分仍然是来自天然本底辐射。近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室内氡气浓度增加,

潘垣:“90后”院士矢志造“太阳”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难的科学研究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垣眼中,毫无疑问是磁约束核聚变,也就是“人造太阳”。如何将这一“科幻”照进现实?他探索了很多年。潘恒院士。湖北省科技厅供图追逐“人造太阳”今年,潘垣院士已经90岁高龄。他告诉记者,在他所有的科研成果中,最让他骄傲也最牵挂的,就

潘建伟院士:“量子京沪干线”今年建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于2016年下半年建成。  “这条量子干线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山东济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属世界首例。建成后将用于金融、政务等领域信息的

潘自强院士:警惕“隐形杀手”室内氡污染

中国工程院 潘自强院士   “至今为止,人类所受的辐射绝大部分仍然是来自天然本底辐射。近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室内氡气浓度增加,这需要警惕。”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作上述表示。  氡是由镭、钍衰变产生的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气味。据美国国家

潘建伟院士:在量子世界中执著创新

       科技工作者要努力发挥科学技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刚刚过去的2月,潘建伟、陆朝阳等人共同完成的量子点脉冲共振荧光确定性高品质单光子源的研究工作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这是我国量子点光学量子调控领域发表在《自然

潘际銮院士:工程类研究,企业是主体

  “关于科研经费的解决,我非常赞同‘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这种方式。”中科院院士、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潘际銮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工程类研究来说,以企业为主体,可以使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   潘际銮介绍,目前他正在与一家做核电站装备的单位——上海电气合作,解决核电

潘际銮: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

他是年迈的院士,但有人说他“还年轻’;他仍站在学术前沿,却感叹自己过时了;他的记忆总是“焊接”在西南联大上;他是个成功的大学校长,却惹来亲近下属的“抱怨”;他仍不想退休,但反对院士享受“特殊待遇”  潘际銮院士86岁了,但“退休”仍然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

潘自强院士:核能是清洁、安全、绿色的能源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公众担忧核电安全的神经再次紧绷,核能利用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瑞士、德国等先后在国内“反核”舆论压力下宣布暂时放弃核电,我国也宣布暂缓对核电建设的审批工作。核电是否安全?我国核电安全水平如何?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

潘建伟院士团队开创量子计算新领域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量子计算机研发团队,来了个“双黄蛋”——“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两项科研成果同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祖冲之二号”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九章二号”则再次刷新了国际上光量子操

5日直播丨潘永信院士导读《创造自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037.shtm 直播时间:2023年8月5日(周六)20:00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潘云鹤院士:疫情过后世界不会再回到原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加速从‘人类社会’和‘物理空间’构成的二元空间向‘人类社会’‘物理空间’‘信息空间’所构成的三元空间转变。”2020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如是说。 在其看来,疫情过后,

潘建伟院士:量子通信前景无限重在科研转化应用

    “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和国际合作,我们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3月7日,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主办的“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表示,“我们有一个计划,准备以我国为主导,在2016年前后发

潘云鹤院士:尽快增加人工智能研究生名额

“现在教育系统也行动起来了,我们的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等正在形成各具特色、衔接有序、充满活力、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的中国生态。”6月8日,教育部在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曾为《行动计划》制定给出建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强调,要

潘云鹤院士:人工智能正处迈向2.0的关键期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7月18日电,“当前,人工智能正处迈向2.0的关键期,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关头。”7月18日,在浙江诸暨召开的人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

潘云鹤院士:人工智能正处迈向2.0的关键期

       中新网绍兴7月18日电(方堃 项菁)“当前,人工智能正处迈向2.0的关键期,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关头。”7月18日,在浙江诸暨召开的人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       人工智能2.0是基于重大变化的信息新环境和

年逾九十院士潘际銮:身背千亿科研价值身居斗室

  潘际銮是我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潘际銮与焊接机器人。图片来源网络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以及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都由他筹建“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焊大型结构,这是一块硬骨头,我已经啃了30年。现在还要抓紧时间,和年轻人一起,真正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工业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核雾染”不可信

  近期,网络上一篇署名为物理博士马可安的网站,称华北雾霾与内蒙古伴有铀类放射性元素的煤炭利用,以及内蒙古大营地区新发现的大型铀矿资源有关。该作者利用目前公众极度关注的“雾霾”现象,灵机一动联系到内蒙古的大营地区“共存”的铀矿和煤矿,凭借自己推测,得出终日不散的雾霾是因为燃煤排放的放射性铀粉尘电离大

潘云鹤院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7月16日上午,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66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荣获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颁授荣誉奖牌和100万元人民币奖金。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讲座教授陈俊龙,中国国防科技大学

辽大党委书记潘一山当选工程院院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876.shtm

潘建伟院士:一位“海归”科学家的“量子梦”

  今年以来,中国在量子信息应用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引起海内外关注。2月21日,全球首个“金融信息量子信息验证网”在北京正式开通;3月30日,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在合肥正式建成使用。  从中国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的量子物理研究,到积极实现产业化的量子信息应用,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名字:潘建伟。

胡启恒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 学习札记 经过多年的

卢秉恒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在吉林调研时的讲话》(2015年7月16日-18日),《人民日报

潘建伟院士:基础研究应集中资源提高门槛

潘建伟   从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到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从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发掘到量子通信研究,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   不过,作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

陈赛娟院士、潘巍峻研究员Cell-Research发表最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及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kri1l突变通过诱导PERK依赖性的过度自噬导致了最终的造血功能衰竭。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3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潘

潘复生院士忆高考:只有一周时间复习语数政

  潘复生  回顾多年的求学与研究之路,可以说1978年高考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我们那一代人的普遍感受是:高考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没有高考肯定没有我们的今天。  回忆40年前的高考,那种混杂着激动、焦虑、紧张、高兴、感激的心情令我永生难忘。当年老师的责任心、同学间的真情、个人对祖国的坚定信念等一直影响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任院长-C9高校揭牌新学院

  5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东区师生活动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常务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建伟,副校长杨金龙,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傅尧,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出席仪式。揭牌仪式由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主持。  潘建伟在致辞中表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潘家铮院士斥责所谓三峡为豆腐渣工程说法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12月17日在《三峡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发式上称,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  “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率先报名……”,作为一名毕生从事水电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老专家,潘家铮曾作过上述表态。由此可见,这位83岁的老人

潘云鹤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面临三大挑战

6月5日,河南省科协召开第九期聚焦中原院士专家智库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与河南产业转型发展院士报告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来到河南,做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走向2.0》的报告。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曹奎主持了当天的报告会。 潘云鹤在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过去,人工智能2.0的提出,人工智能

潘建伟院士:量子世界里领跑者-操纵微观粒子进入人们生活

   采访潘建伟院士的地点约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记者采访的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师一再解释:潘院士实在太忙,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之后还要参加中科院的一个重要会议,若不行的话只能“紧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伟还在医院检查治疗。  我国也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