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节食或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促进健康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团队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勇团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赵国屏团队合作,发现热量限制能促进肠道益菌的生长,从而令小鼠增加寿命。该研究表明,节食或许通过造成一个更健康的菌群来促进宿主健康,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通过减少食物摄入量,从而限制热量摄入在很多动物模型中被证明能够有效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虽然很难在人群中开展全生命周期的节食实验,但以人为对象的短期实验同样证明,不造成营养不良的节食干预对健康有益。关于节食的作用机理,科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假说、找出了一些相关的基因及调控通路,但是仍然还有许多未知环节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有些特定的细菌种类,例如乳酸杆菌属的细菌与寿命呈正相关,可以被节食显著富集起来,而节食减少了与寿命呈负相关的细菌的数量。”赵立平说,在菌群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血液中的内毒素结合蛋白——一种炎症的指标也显著下降,表明节食的......阅读全文

口腔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人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近10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关联,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s,CVD)。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可能会受到血管壁细胞受

“万能”的肠道微生物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扬言:“所有疾病始于肠道”。  两千多年后,医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他的观点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证实。当我们谈到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时(比如慢性肠炎、糖尿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症、衰老、肥胖症、药物疗效等),我们逐渐意识到,肠道微生物几乎是绕不开

我国一研究在船员肠道健康方面获新成果

   日前,《肠道微生物学》在线发表了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在船员肠道健康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高盐度、紫外线辐射、新鲜水果和蔬菜供应不足等海上环境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威胁船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人体肠道的微生物菌群是保持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因此,保证船员正常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对

Nature专题:肠道菌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人类的肠道是亿万微生物的家园。它们调节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7月7日的Nature推出了关于肠道菌的专题。本期专题汇集了在菌群与寄主相互作用方面的学术带头人的观点,为这些基本的生物过程和临床应用方面的重要进展提供了一个总的看法。  人类发育生物学中的微生物观点  大多数人想到人类的发育时,他们往往

靶向肠道菌群真的能够治疗糖尿病吗?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或和机体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而且通过修饰肠道菌群或许有望帮助治疗糖尿病,那么这真的能够治疗糖尿病嘛?小编整理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分享给各位!与大家一起学习!  【1】PNAS:突破!通过修饰肠道菌群或有望治疗1型糖尿病  DOI:10.1073/

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爆的领域之一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在2010年此日设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在大多数人眼里还很陌生,可以说是人体中“被遗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暴的领域之一。其相关研究成果经常占据《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封面,而这些顶级杂志也不免专门为

红肉是“致癌物”还是“致癌风险因素”

  今年9月,《柳叶刀》杂志刊载的两篇论文得出了违背规范膳食指南及冲击健康饮食方式的结论,那就是多吃脂肪,死亡率低;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风险;饱和脂肪减少中风的风险,这引起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许世卫、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等专家的质疑与反驳。  

红肉是“致癌物”还是“致癌风险因素”

  今年9月,《柳叶刀》杂志刊载的两篇论文得出了违背规范膳食指南及冲击健康饮食方式的结论,那就是多吃脂肪,死亡率低;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增加死亡风险;饱和脂肪减少中风的风险,这引起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许世卫、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等专家的质疑与反驳。  

我国学者揭示吸血蝙蝠专门以吸血为食的演化适应机制

  吸血蝙蝠,是专门以吸血为食的蝙蝠。是哺乳类唯一专门以吸血为食的类群。血液里边不仅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而且营养物质也极度缺乏——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太少,盐含量过多。专门以血液为食对物种生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昆明动物所的研究表明,吸血蝙蝠演化出了专性食血的特殊适应。研究人员对普通吸血蝙蝠(拉丁

肠道是生命的母亲河

  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还应该照顾到在肠道中与我们共生的菌群,因为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肠道是生命的母亲河,它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干细胞系统和微生态系统。特别是随着微生物基因组技术发展、肠道微生物模拟系统建立,我们对肠道有了新的认识。”6月8日,在“前沿视野·论肠道微生物的临床实践

Nature等五篇文章直指肠道细菌特殊的代谢途径

  来自UT西南医学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多处的多个研究小组2018年开年陆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分别论述了肠道细菌特殊的代谢途径,以及这种途径在多个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Science,以及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  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  

肠道是生命的母亲河

  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还应该照顾到在肠道中与我们共生的菌群,因为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肠道是生命的母亲河,它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干细胞系统和微生态系统。特别是随着微生物基因组技术发展、肠道微生物模拟系统建立,我们对肠道有了新的认识。”6月8日,在“前沿视野·

如何测人体最大微生态库?下一代测序来帮忙

  在人体中最大的微生态库是生活在人体消化道微生物复合群落组成的肠道菌群,别看人体肠道所占体积不大,但是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它们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

西班牙学者揭示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及代谢影响巨大

  肠道的微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结肠则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厌氧的生物反应器。肠道存在着万亿数量级的微生物,这大大增加了宿主基因组资源。同时这些庞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为人体能量捕获、食物消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等等提供了补充性代谢途径,否则人体将无法实现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同化。  人类肠道菌群主要

我国大熊猫肠道菌研究刊登国际期刊

  最近,中国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难怪大熊猫总是一直在咀嚼和进食,因为它们的肠道菌不是能有效消化竹子的细菌类型。他们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五月十八日的美国微生物学会在线开放存取期刊《mBio》。  这项研究发现,以竹子为食的大熊猫,其实有着食肉动物一样的肠道菌群,主要以艾希氏杆菌、志贺氏菌和链

和肝硬化相关肠道菌群遗传特征被发现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找到了汉族人和肝硬化相关的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征,为检测晚期肝疾病提供了方法。该研究成果于7月24日在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目前,部分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

最新肠道细菌学术研究:为人父母都需要知道的一件事

  衰老相关慢性炎症(也被称为“inflammaging”)是一种低度慢性炎症,与老年性中风、老年痴呆和心血管疾病有关。今日发布的《免疫学前言》(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不仅报道了这项有点令人意外的发现,而且强调了潜在的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简单饮食策略。  “过去我们发现infl

基因测序找出肠道核心微生物群

  人类肠道中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也称为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肠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关系。最近,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格林宁根大学两个团队分别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通过两项大型研究计划找出了肠道核心微生物群,为进一步建立生物标记体系,评估肠道菌群是否正常提供了线索。   肠道微生物组能产生维生素

基因测序找出肠道核心微生物群 有助于判断多种疾病

  人类肠道中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也称为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肠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关系。最近,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格林宁根大学两个团队分别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通过两项大型研究计划找出了肠道核心微生物群,为进一步建立生物标记体系,评估肠道菌群是否正常提供了线索。  肠道微生物组能产生维生素、

肠道糖基化在维护肠道微生物稳态中的作用

  人类肠道中含有极其丰富的微生物,其所含基因总数是人类基因组的150余倍。这些微生物通过相互竞争、互补和协同,构成了微生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宿主关系的复杂网络。在此基础上,肠道微生物各组分间相对平衡,保持稳态,从而实现其与宿主互利共生。对于宿主,其肠道内存在多种屏障以维持肠内微生物的稳态。其中包括

赵立平撰文谈肠道菌群与慢性病的关系

  6月17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在NEWS and VIEWS栏目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文章。  应该刊编辑部的邀请,针对《自然》和《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有关人体元基因组的论文,赵教授评价了这些论文在理解肠道菌群与慢性病的关系的意义。文章指出,下一阶段人体元基因组学研究

赵立平专访: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解密人体第二基因组

2007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预测: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就如何研究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问题,4月刚刚出席了巴黎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联盟筹委会会议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赵立平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深圳华大基因

中科大先研院—赛为肠道微生物稳态研究联合实验室成立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合肥赛为智慧医疗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国内首个肠道微生物稳态研究联合实验室和肠道健康菌群生物样本库合作协议。  活动现场,中科大先研院院长助理王兵与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勇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据悉,肠道微生物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它们寄生在人类肠道中,数量

中科大先研院、赛为肠道微生物稳态研究联合实验室成立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合肥赛为智慧医疗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国内首个肠道微生物稳态研究联合实验室和肠道健康菌群生物样本库合作协议,中科大先研院院长助理王兵与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勇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合肥市副市长王翔,高新区、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等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  

肠道糖基化在维护肠道微生物稳态中的作用

  人类肠道中含有极其丰富的微生物,其所含基因总数是人类基因组的150余倍。这些微生物通过相互竞争、互补和协同,构成了微生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宿主关系的复杂网络。在此基础上,肠道微生物各组分间相对平衡,保持稳态,从而实现其与宿主互利共生。对于宿主,其肠道内存在多种屏障以维持肠内微生物的稳态。其中包括

肠道糖基化在维护肠道微生物稳态中的作用

  人类肠道中含有极其丰富的微生物,其所含基因总数是人类基因组的150余倍。这些微生物通过相互竞争、互补和协同,构成了微生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宿主关系的复杂网络。在此基础上,肠道微生物各组分间相对平衡,保持稳态,从而实现其与宿主互利共生。对于宿主,其肠道内存在多种屏障以维持肠内微生物的稳态。其中包括

盘点食品界中渐渐崛起的基因测序

  2015年可谓是基因测序的元年,自精准医疗概念提出以来,基因测序在我国曾几度被央视报道。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测序技术不断提高,价格也不断降低,人类完成各种基因组测序成为了可能。无论在医疗行业还是在农业等领域,基因测序技术均大放光彩,殊不知,近年来基因测序在食品行业也渐渐崛起。本文综述了

微生物检测仪发展现状

 微生物检测仪是应用在医疗卫生、食品、制药、洁净室和车间、医院手术室、无菌病房等部门在空气微生物的采样研究上的仪器,捕获率大于98%,可捕获所有微粒。以下对微生物检测仪发展现状分析。  空气微生物检测仪采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撞击法采样。相比过去使用的沉降法、过滤法及离心式法等采样器,该仪器

Nature子刊:新测序技术揭示细菌多样性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将一种新测序技术用于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揭示了惊人的细菌多样性。这项研究发表在十二月十四日的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  “这些细菌在遗传学上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多样化,”文章资深作者Michael Snyder教授说。人类个体之间只有千分之一的基因组序列

肠道微生物:心脏病的开关?

  “每种动物都有相对应的共生微生物种群,它与该物种的基因一起被称为两套基因组。现在研究让两套基因组如何和谐对话是重点,而这样的研究可能将揭开慢性病真正的原因。”   人类的疾病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领域,因为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知。   近日,刊登在《细胞》上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