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海南部一透镜状异常原因被揭示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日前成功揭示南海南部一透镜状异常原因。相关成果发表于《海洋科学》。 据介绍,利用反射地震研究水体结构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该所研究人员通过对南海南部一条地震测线进行水体结构成像研究,发现在南海海盆靠近南沙群岛一侧存在一透镜状异常,该异常位于表层水之下250米到600米之间,其中心深度为450米,截面宽度约为60公里。结合HYCOM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该中尺度结构异常由位于其北部的涡旋双极子产生的潜流所致。同时,该结果否定了其为涡旋结构的认识。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基于传统的海洋多道地震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获得空间连续的高分辨的水体反射地震图像,为物理海洋学家提供一个认识海洋的全新视角。......阅读全文

南海南部一透镜状异常原因被揭示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日前成功揭示南海南部一透镜状异常原因。相关成果发表于《海洋科学》。   据介绍,利用反射地震研究水体结构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该所研究人员通过对南海南部一条地震测线进行水体结构成像研究,发现在南海海盆靠近南沙群岛一侧存在一透镜状异常,该异常位

区域海气过程影响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异常的变化

  北印度洋和南海地区夏季季风通常在5月爆发,因而4月到6月标志着从春季到夏季的转换。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北半球夏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而对春夏转换期间的气候异常研究甚少。春夏转换期间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能影响夏季降水异常。因此,揭示影响春夏转换期间气候异常的因子和物理过程有助于提高对夏季降水的预报水平。

南海是怎么成为南海的

  6月11日,伴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至此圆满完成了两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这次钻探,掀开了3800万年前南海一带地球大陆板块分裂奥秘的神秘一角。虽然从南海深处钻取的

大气所揭示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变率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南海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影响东亚气候过程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可先影响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环流和气候再影响中国大陆气候。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通常发生在五月中旬,它标志着东亚地区从春季向夏季的转换,预示着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全面开始,是夏季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关键因子。因此

南海大洋钻探:南海海底两百万年前浊流激荡

  根海底岩芯样品中既有四十万年前的化石,又有两百万年前的化石,是“时空穿越”,还是另有内情?     “看,取出来了!”伴随着一阵欢呼声,2月1日凌晨,钻探船“决心号”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处获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长的岩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颠覆了南海‘安静’的形象,200万年前这里曾发生剧

南海海洋所有关南海孤立内波研究获得国际同行关注

  日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蔡树群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F=3.082 in the 2009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A propagation model for the int

中科院南海所开拓南海U形海疆线生态环境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丹玲团队系统开展了中国南海U形海疆国界线的科学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海洋学报》发表。  研究首次以整体的南海U形海疆线作为对象系统研究其自然属性,展现了南海U形海疆线的水深分布特征和生态因子分布特征,提出根据海底地形特征将南海U形海疆线划分为5个区间的“五区间

评南海争端 论油气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南海海域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交通地位,一直受到周边国家的觊觎。据报导,南海蕴藏的石油储量在500亿吨以上,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堪称第二个“波斯湾”,如此巨大的油气资源正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石油被人们誉为 “黑色的金子”,也有人称它是“工业的血液”。  石油里提炼出的汽油、

南海海洋所南海暖流形成机制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重点实验室(LED)在“南海暖流”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南海海洋所的以往观测结果曾经表明,南海北部大陆架存在一支冬季逆风流,被命名为“南海暖流”(SCSWC)。南海暖流形成的机制一直是南海环流研究热点和难点。一般认为这支流起源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南海大气硝酸盐来源及化学过程

  南海大气氮沉降对南海新生产力的贡献很大,海洋上空的大气硝酸盐主要来源于陆源的影响。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肖红伟、龙爱民等利用氮氧同位素示踪南海大气硝酸盐来源及化学过程,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