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王永祥小组研究揭示断肠草镇痛奥秘

8月19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王永祥课题组对于中药“钩吻”的镇痛作用研究获得开创性成果。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疼痛》杂志。据悉,这是国内外首篇深度阐明“钩吻”镇痛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论文。 据了解,癌症疼痛治疗药物的选择目前一般依据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三阶梯方案,对于中度至重度癌痛,首选药物是大家熟知的吗啡。但是,长期给予吗啡可产生耐受性而导致用药剂量大大增加,甚至可产生痛觉过敏以及成瘾。因此,发现和开发有效且不产生耐受的镇痛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究人员证实,“钩吻”可有效减轻癌症等病患带来的疼痛。据介绍,“钩吻”又有“断肠草”、“大茶药”等别称,是一种具有极高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马钱科钩吻属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在美国也有较多分布。“钩吻”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其中钩吻素甲是重要成分。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有将钩吻提取物用于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报道,但缺乏系统的研究。 ......阅读全文

交大揭古中药"钩吻"奥秘 对骨癌具强效镇痛作用

  在沪刚举行的第12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盟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张敬杨报告了有关中药钩吻镇痛尤其是减轻癌症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成果,获得参会学者好评,并荣获大会优秀展示奖。与此同时,根据所报告内容撰写的研究论文,在国际疼痛领域权威杂志《疼痛》上发表。   癌症疼痛严重影响

王永祥小组研究揭示断肠草镇痛奥秘

  8月19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王永祥课题组对于中药“钩吻”的镇痛作用研究获得开创性成果。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疼痛》杂志。据悉,这是国内外首篇深度阐明“钩吻”镇痛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的论文。   据了解,癌症疼痛治疗药物的选择目前一般依据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三阶梯方案,对于中度至重度癌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钩吻中钩吻素己和1-甲氧基钩吻碱

摘 要:目的 建立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钩吻素己和1-甲氧基钩吻碱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钩吻生物碱单体,以氯仿-甲醇-0.1 mol/ L HCl (4 ∶4 ∶2) 为溶剂体系;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所提产物的质量分数;核磁共振谱、质谱分析确证单体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300

版纳植物园发现剧毒植物钩吻的免疫抑制活性成分

钩吻   钩吻(Gelsemium elegans)又名断肠草,是著名的剧毒植物,每年均有因误食而中毒死亡的悲剧发生。中医根据“以毒攻毒”的理论用其治疗恶性肿瘤,但由于毒性大,在肿瘤治疗中未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多年的药物化学研究也未找到其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依据。   云南南部许多地区有用钩吻治

断肠草的形态特征

  断肠草是一组植物的统称,是指因服用方法不当或误服后对人体胃肠道产生强烈毒副反应的草药或植物。据相关资料记载,“断肠草”至少是10个以上中药材或植物的名称,而非专指某一种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郝近大做了以上的解释和说明。  传说中的“断肠草”,中草药名为“钩吻”,又叫胡蔓藤、大茶药、野葛、毒根

什么是断肠草

  断肠草是一种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味苦辛、性温,又称为钩吻、烂肠草、猪人参、大茶药等。一般分布于广东、湖南、海南、江西、福建、广西、云南等地。  它具有散瘀止痛、攻毒拔毒、杀虫止痒等功效,外用于体藓、麻风、皮肤湿疹、痔疮等,还可以用于四害等。正常情况下只能用于外用,不可内服。  因为该药含有毒性物质

12 种生活中的毒生物碱,至少 3 种你肯定碰到过

  一、  开学之前终于有点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了。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这个答案似乎还比较受欢迎:  古代的蒙汗药是什么成分?  当然无论是评论区还是日报的评论区,都觉得这个答案有点过于枯燥了。当然实际上也是不得不枯燥,因为这些都算是药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和书本上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东

断肠草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大毒。功能主治  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杀虫止痒。外用治皮肤湿疹,体癣,脚癣,跌打损伤,骨折,关节痛,痔疮,疔疮,麻风。还可杀蛆虫、孑孓。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禁止内服。  备注:由于药品含多种极毒的钩吻碱,误食能致命。中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相关:钩吻素子对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

钩吻素子对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摘要 : 目的 进一步明确钩吻素子是否具有抗焦虑作用 。 方法 以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为动物模型 ,评价钩吻素子单次皮下注射给药和连续皮下注射给药的抗焦虑活性及特点 。 结果钩吻素子能显著增加大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次数和在开臂的停留时间百分率(P< 0 . 05 ,P

传统药材生物碱抗微生物活性系列谜题解开

  抗生素滥用,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及多重耐药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源于植物的抗菌、抗真菌天然小分子研究备受瞩目。6月2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罗晓东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抗菌、抗真菌单萜吲哚生物碱新颖结构和初步活性研究上取得系列新进展。  据了解,罗晓东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