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土卫八“阴阳脸”与其表面黑暗物质有关

土星第八颗卫星——土卫八因其表面一半呈亮白色,另一半呈黑色而被戏称为“阴阳脸”。这颗天体两个半球亮度反差巨大的原因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美国“空间”网站10月9日报道,“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传回的最新图像已基本揭晓这一“阴阳脸”之谜,科学家此前作出的解释有望得到证实,而主要原因可能缘自太阳光。 科学家已经证实,土卫八表面主要为冰土混合层,是一颗冰冷卫星。 土卫八最大特点是朝向其轨道前进方向的一面总是黑如沥青,而另一面则亮白如雪,中间没有灰色地带,因而被称作“阴阳脸”。 科学家认为,“阴阳脸”与土卫八表面的黑暗物质有关。关于这些未知黑暗物质的来源,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自生说”:当土卫八缓慢地绕土星公转时,前面半球表面产生一层薄的黑暗物质,增强冰层对阳光的吸收。土卫八公转时间较长,绕土星一周需79.33个地球日。 另一种解释是“空降说”。德国自由大学研究“卡西尼”传回图......阅读全文

多名天文学家质疑太阳系新行星Tyche的存在

  早在2006年,冥王星就已被降级为矮行星,从而由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中除名,此后太阳系只有8大行星。但本月14日多家外媒报道了一则震惊世人的消息,科学家竟在太阳系远端又发现一颗新行星“提喀”(Tyche),尺寸达到木星的4倍。一旦被证实,其不但将跃升为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也将使得太

未来太空探索,载人还是无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迈出了征服外太空的第一步:12月5日,其新一代载人飞船“猎户座”完成首次试飞,升上距离地球3000英里的高空后顺利返回,落入太平洋预定海域,其成功发射被视作“美国航天的新起点”。NASA放言,“猎户座”注定将一马当先,有朝一日将人类送往月球、火星以及更遥远的宇宙

NASA发布全球污染颗粒浓度地图 中国情况最严重

  流行病学家怀疑,空气中的某些污染颗粒,使得每年有多达数百万的人过早死亡。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地表空气污染检测器的缺乏以及其他现实因素,我们无法得到关于这种污染颗粒的具体数据,哪怕是粗略的统计数字也很难估算。这些有问题的颗粒物,被称为细颗粒物(PM2.5),它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约

我国有望在2013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我国已具备自主火星探测能力,有望在2013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这是记者从10月21日举行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上获悉的。当日,以火星探测为主题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我国航天领域的主要专家聚集一堂,共同商讨我国自主火星探测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认为:“

美媒称美科学家因钱荒考虑投奔中国

  “载人航天:中国崛起,美国无奈”“德国之声”10月15日以此为题说。美国政府本月关门以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8万余名工作人员已有97%被迫休假,电视直播已停。《环球时报》记者15日打开NASA网站,只看到一句话: “由于没有联邦政府拨款,该网站现在无法使用,我们为此造成的不便

超200颗在轨:太空中越来越多“中国星”

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通过北京上空。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四月二十二日,参观者在位于山东烟台的中国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观看“卫星飞船型谱图”。 唐 克摄(人民视觉)  中国航天科

更高效率低毒性易操作 绿色燃料何日一飞冲天

发射于2010年的瑞典卫星PRISMA一直在测试一种更环保的方法,用于替代有毒推进剂——肼。   它看起来像霞多丽酒,闻起来像玻璃清洗剂,并且能聚集起来推动一颗卫星。这是瑞典制造的“绿色燃料”,而它正在迅速成为操纵轨道飞船的可行燃料。与一种美国制造的推进剂一起,它成为了肼的替代品,后者是几十年

中国科学报:托起“嫦娥”的中科院人

嫦娥三号任务器地正样对接试验。 地面应用系统嫦娥三号任务演练。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号发射时,中国科学院嫦娥三号任务有效载荷发射场试验队队员们聚在一起,看着火箭缓缓上升,欣慰地鼓掌庆祝。回忆起这三个多月的日子,有效载荷发射场试验队队长庞红勋感慨良多:“个中艰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理解。”  

吴季:先导专项推动空间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并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就即将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科

中国已与29国家地区签署80多项航天政府协定

   “欢迎国际同行参与中国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未来的深空探测等航天领域重大工程。我们将支持中外科学家在日地空间探测、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等领域的合作研究,积极推动各国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全球环境与灾害监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11月10日珠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

小卫星大能量,理想在星辰大海发着光

“瓢虫一号”在轨效果图  卫星使用九天微星自主研发的姿控系统,与合作伙伴提供的姿态测量和执行部件形成整体。无论是对地凝视,还是对日、对地各种姿态变化和保持,都执行得非常完美,最终保证闪烁任务的圆满完成。  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故宫灯会惊艳了世人,一则来自太空的灯谜更是抓住了很多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盘点在太空中进行的7大奇异实验

  航天机器人Robonaut-2(R2)和欧洲空间局的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在一起   “素食者”植物生长室   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装卸操作集成中心    NASA新建的老鼠生存舱   地球之上240公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展示自己的精湛足球技

科学家发现范艾伦带能够加速粒子而非捕获粒子

NASA的范艾伦辐射探测器证实,范艾伦辐射带在太阳风暴过后不久就可以自行加速电子。图片来源: ARTIST’S IMPRESSION JHU/APL   高速粒子以两个同心圆的方式环绕地球运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这距离其被发现已有55年。这两个同心圆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美国宇航局(NASA)的

人类首获木星、地球、金星、火星集体照

卡西尼号从太空中拍摄的自然色照片,木星及地球、金星、火星首次集合在一起   我们当然都见过太阳系的行星图,但那通常是科学家们精准制作出来的,而并非由镜头实际拍摄完成。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一则消息称,科学家们日前得到了一张被称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它是由卡西尼号探测器从太空中拍到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

国家航天局局长:我国空间探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瞭望》新闻周刊从国防科工委获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实施。 目前,一期“绕”月探测工程的首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已通过评审出厂,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发射,卫星预期在轨运行一年;二期“落”月探测也已通过论证。 以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中国空间探测活动已

太阳风暴昨日“击中”地球 破坏力暂时未知

美国时间周日清晨的NASA照片显示,上方暗黑部分为太阳表面岩浆爆发产生的细丝(日冕气体),左方极光部分为太阳耀斑。  中新网8月4日电 太阳风暴又来袭。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各国天文台近日观测到太阳表面发生剧烈太阳风暴,科学家预测,携带大量带电粒子的太阳风于3日“击中”地球,冲击保护地球的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NASA首次以微卫星发射纳卫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当地时间6日凌晨首次利用微卫星发射了一颗纳卫星,即其太阳帆飞行器“纳米帆-D”(NanoSail-D)。这标志着NASA不但发射成功了一颗拥有独立系统的卫星,且这颗卫星又成功进行了“二级展开”——发射出一颗更小的卫星。   除人们所知的常规卫星外

遥感实验室:机遇期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通过专项科研业务经费的支持,实验室经过顶层设计,组织和实施了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地表过程的遥感综合观测与模拟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近日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施建成研究员介绍说。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果,施建成掩饰不住兴奋之情:“研究不仅初步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全

NASA公布罕见照片 土星环横穿两卫星似珠链

土星环同时穿过土卫六(左)和土卫三 “卡西尼”号飞船捕捉土卫三(小)的图像   “卡西尼”号飞船早期图像:土星北极看上去就像一个沸腾的锅炉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0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公布了“卡西尼”号飞船发回的土星环“横切”两颗土星的卫星、形成

我国近2000项空间技术已移植国民经济

图为经过太空育种而成的超级南瓜依靠航天科技进行生物制药,疑难杂症治疗现曙光天气预报,都是卫星在帮忙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人们出行必备  神舟九号飞天,“天神”对接,举世瞩目的发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进驻太空等话题之外,关于此次飞行所承载的科研任务在实际民生中的应用也是众人关注的命题。  中

NASA首次公开土星环5颗小卫星 形似“悬浮的土豆”

  3月30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太空总署的无人土星探测船“卡西尼号”,过去十多年围绕土星执行任务。NASA 29日首次公布卡西尼号近距离观测到土星环5颗小卫星,发现它们的外型酷似悬浮的土豆。资料图:“卡西尼”号拍摄到的土星图像。  该5颗小卫星分别为帕恩(Pan)、达夫尼斯(Daphnis)、阿特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人造月亮”或提上日程,照明利器还是污染之源?

  科学精神面面观  2020年,你举头望明月时,或许还能看到一颗更亮的“星星”。  近日,成都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透露,该公司参与构想的“人造月亮”项目正在进行论证,第一颗“人造月亮”将于2020年发射。  所谓“人造月亮”,是一种携带大型空间反射镜的人造照明卫星。公司董事长武春风此前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 首次实现海风海浪同步观测

  北京时间10月29日8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  中国国家航天局、自然资源部介绍说,中法海洋卫星由两国历时13年合作研制完成,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海风观测载荷以及发射测控,法方负责提供海浪观测载荷,卫星数据双方共享。

全球航天发射近30年首次破百 全年预计将发射115次

  “全球航天发射自1990年以来首次破百!”俄罗斯卫星网26日称,截至12月26日,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达到112次,这个突破性的数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航天翻番的密集发射。据《环球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中国一共将进行39次航天发射,目前已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发射次数全球第一。  全年预计将发射

NASA新公布不可思议的行星合成图

  证实土星北极闪耀着绿色极光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26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将“卡西尼”号飞船上的光谱仪所摄取的65张单一照片拼合,组成了不可思议的行星图片,看来就像科幻经典《星际迷航》系列中所描绘的神秘星球发光一样。图片中在土星南极闪光的绿色部分,与地球的南

NASA观测到流星体冲撞土星光环证据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Space Science Institute/Cornell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4月25日宣称,“卡西尼”号宇宙飞船首次获得小流星体变成碎片后冲进土星光环的直接证据。  太阳系里有许多速度极快的小星体,行星经常遭受它们的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