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黄大昉:“反转基因思潮”辨析

即便有少数专家不赞同转基因技术,也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是积极、理性的学术争论,都会有利于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完善。生物学家、环保学家、科学哲学家、经济社会学家应该积极交流,使科学技术永不脱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黄大昉 古往今来,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都不平坦,除了无尽的求索、艰辛的实践、理性的学术争论和广泛的科学传播之外,也不乏对科学理念的坚守及对反科学思潮的批判。 从科学大战说起 20世纪中叶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对于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对科学技术的谬用、误用以及经济无节制的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西方科技与经济发展较早,对科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关注尤为强烈,由此促进了科学哲学领域的开拓和交叉学科——科学技术社会学(STS)的兴起。之后,欧美国家曾有一批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如战争动乱、精神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都是科学惹的祸;科学已沦为“与政治共......阅读全文

61院士呼吁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指责农业部不作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京华时报记者曾在“部长通道”堵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问转基因水稻今年是否会批准上市,韩长赋只是笑而不语。   前天,中科院院士张启发在中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现场称,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依靠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不敢拍板是不作为,导致转基因水稻产

转基因研发被舆论绑架 转化不了的成果和产业化研究

  30年前开始从事转基因研究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没有料想到,如今他要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来做转基因科普,也没有料想到当初被认为能改变传统农业面貌的技术,会面临如此汹涌的反对浪潮。  近日,科技日报社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由于误解相关知识和信息

关注转基因:转基因研发何以被舆论绑架

  30年前开始从事转基因研究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没有料想到,如今他要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来做转基因科普,也没有料想到当初被认为能改变传统农业面貌的技术,会面临如此汹涌的反对浪潮。  近日,科技日报社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由于误解相关知识和信息

转基因产品安全食用与环境友好的2000个理由

      那些反对农业生物技术的人最常用的指责武器是,几乎没有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评估,并且此问题也没有达成科学上的舆论一致。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   “这项科学还没研究透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有机研究员查尔斯?本布鲁克(CharlesBe

权威专家解读:转基因食品为什么比传统食品更安全?

  出席“首届转基因食品嘉年华”活动的科学家现场回答观众的提问。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   最近一段时间,

转基因标示陷困境 官方面临选择难题

  围绕转基因食品,除了传统的“挺转”和“反转”对峙双方外,是否必须标示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即便是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已经规定“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关于是否标示、如何表示的争议也并未停歇。   反对标示者以标示是对转基因食品的歧视、标示的代价极大、知情权应该

转基因安全阀门中国很严 全球最严标识制度确保知情权

  “我国对转基因成分检测的精度可达到0.1%,也就是说如果1000颗玉米中混杂了一颗转基因玉米都能被检验出来。”近日,在与科技日报记者谈到转基因安全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黄昆仑打了这个比方。  转基因安全一直牵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转基因技术带

林敏研究员:转基因热点争议问题及应对策略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方法本质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受体生物进行遗传改造,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中性技术,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转什么基因。采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比非转基因品种更为安全的品种。   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黄大昉:中国转基因种植排世界第6不光彩

  近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刊登总结去年全球转基因商业化趋势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420万公顷,全球排名第六,主要作物为棉花、木瓜等。此外,报告称转基因玉米作为饲料作物将来可能是中国最先商业化的作物。   国际非营利组织国际农业生物技术

转基因疑云背后:孟山都公关政府角力国家战略

   转基因技术和中国粮食安全与主权的话题在历经一年的争论热议,以及多轮政府决策者、非政府组织以及消费者的互动之后,岁末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12月8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就转基因问题给出官方定调:“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是大势所趋,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

人民日报:转基因“转”的是什么?

●转基因转的是一个或数个特定的目标基因,是育种技术的延伸 ●转基因表达的目标物质主要是蛋白质,人食用后会降解成小分子物质,不会改变人类的基因组成  华中农业大学近日举办的“首届黄金大米”品尝大会,引发了民众对转基因新一轮的关注。“黄金大米”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吃的食品中有多少是转

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可以休矣?

  登陆几乎所有反对转基因生物(GMO)的网站,你都会发现耸人听闻的文章标题。这些文章渲染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声称它们杀死了农场和实验室里的猪牛羊!而人类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在热门的反转基因网站AlterNet上,有一篇文章高呼:“孟山都(Monsanto)的转基因饲料导致动物患上了可怕的疾病。”该

实质等同性(转录组学)实验2

3.9 芯片数据介绍对简单的实质等同性实验来说,一个比较转基因系与对照之间基因表达的散点图就已足够了。文献 [ 5 ] 中参与两个实验的样品都标注在图15. 2中。结果用 GeneSpring 软件包显示,绘制了每组比较小麦系之间每个基因成对的平均强度,并突出显示少数感兴趣的基因(统计上显著差异表达

转基因之争:争论不止莫若理性筹谋

  一方面是科学家们的“力挺”,另一方面是“反转”人士的大声疾呼,转基因技术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包围。科学家们还是普遍认为,转基因是一项技术,其本身是中性的,不能笼统地说安全或者不安全。   一面是科学家们的“力挺”,另一面是“反转”人士的大声疾呼。在“冰火两重天”的包围下,转基因技术何

转基因求是论(一):主粮是否应该转基因化?

  编者按:  一个社会的专家系统,通常由公共知识体系及负责其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组成,其有效运转依赖于专业知识的生产、解决问题时理性思维的运用,以及更为重要的一点,即科学共同体参与公共决策的广度和深度。  一个运行良好的专家系统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意见,又可以为公众提供专业判断

人大教授:转基因两大派争论无焦点 非理性

  转基因食品 你吃吗?   日前,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转基因研发要积极,推广要慎重。转基因——这个饱受争议的农业新技术:一方面在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农业行业的业内人士看来,是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的技术。而另一方面,在部分存疑虑的公众和反对者的眼中,它则是风险难以判断,安全有

饶毅: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

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 三十多年来,转基因技术并没有带来最初危言耸听者所预言的可怕后果 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   一个刚刚拿到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的科学家,目睹群众示威游行、耳闻诺贝尔奖得主严厉声讨他正投身的新兴科学技术,面对地方政府“

王大元:不要低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以来,全世界商业化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土豆以及苜蓿、番木瓜、甜菜、西葫芦(squash)等其它几种小作物。其中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分别占各自作物全球种植总面积的75%、80%、75%、35%。美国一半的农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全世界7

转基因之争:争论不止莫若理性筹谋

  一面是科学家们的“力挺”,另一面是“反转”人士的大声疾呼。在“冰火两重天”的包围下,转基因技术何去何从——   “转基因技术就好比汽车或飞机,有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但不能因噎废食。”在日前由中国科协和农业部联合举办的以“转基因技术安全管理”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吴

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标识难题何解?

  编者按:  转基因食品安全到底何解?在科学层面之外,影响公众认知的因素有哪些?转基因标识成本到底有多高?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何满足?监管应该如何进行?我们将为读者奉送来自转基因求是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分享科学共同体的理性讨论与专业判断。食品安全与健康  转基因食品是否健康?  杨晓光

多名院士专家“细说”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协近日举办的第29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卓勤四位专

基因治疗的方法(一)

   1.基因转移方法  (1)特异正常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应用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结合基因定位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基因并将会有更多人类基因被分离和克隆,这是基因治疗的前提,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条件下,一般来说,只要有基因探针和准确的基因定位,任何基因都可被克隆。除此,现在既可人工

RT-PCR在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表达的检测有几种方法。经典的方法(仍然重要)是根据在细胞或生物体中 所观察到的生物化学或表型的变化来决定某一特定基因是否表达。随着大分子分离技 术的进步使得特异的基因产物或蛋白分子的识别和分离成为可能。随着重组DNA技术 的运用,现在有可能检测.分析任何基因的转录产物。目前有好几种方

涉事单位:我们有瑕疵

  9月18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退学的博士生魏景亮在网上发表文章称,其所在研究所的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有多项造假行为。昨天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声明称,农业部联合调查组将于9月20日进驻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核查工作,“我院将积极配合,若反映的情况属实,我们

专访袁隆平:杂交稻不是转基因

  3月13日,众多网络媒体纷纷转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中赫然写道,“袁隆平:转基因食品或影响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袁隆平在中国育种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且一向谨言慎行,因此,这篇文章立即引起国内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时代周报记者向袁隆平求证此事时,他澄清道:“这完

戴景瑞院士:八成国人吃过转基因食品

   今年春晚小品《真情永驻》有一段对话火了——  “我那就是一朵鲜花插牛粪上了。”  “你幸亏插到我这牛粪上,你要是插到化肥上,没准还转基因了呢!”  小品男女主角这个把转基因一黑到底的说法令农业生物技术工作者不禁叹息:辛苦科普好几年,春晚打回解放前。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边,“百余名诺贝尔奖

专家称不能把转基因无限扩大 也不能妖魔化它

  CCTV2《央视财经评论》:科学认识转基因   今天是第33个世界粮食日,我们来关注近来饱受争议的一项农业新技术:转基因。在相关的科研人员看来,它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在一部分心存疑虑的公众和反对者眼中,转基因技术却是风险难断,安全有待检验。那么转基因究竟是什

院士专家热议转基因:站在战略高度权衡利弊

  近来,湖南的“黄金大米”、法国开展的小白鼠食用转基因玉米试验等,再次把转基因推于风口浪尖。在两院院士师昌绪的倡导下,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组织转基因作物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针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产业化等问题展开探讨。那么,院士专家究竟如何看待转基因?   保障未来粮食安全   农业部副

二十年后,我们都是基因工程的孩子?

  一、得益于基因工程革命,我们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积极管理自身进化进程的能力。  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和诊所,基因疗法被用于治疗一系列疾病,比如特定类型的免疫缺陷、视网膜黑内障、白血病、骨髓瘤、血友病和帕金森氏病等,并已取得广泛成功。现在,这个神奇的进程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同样神奇的技术将会

转基因水稻确定安全 3至5年内有望上市

 政协委员联名呼吁暂缓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农业部专家回应          针对去年年底国家农业部首次颁发两种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汪苹、张济顺等4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递交提案,疾呼“目前还没有足够科学手段去评估其风险,应暂缓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