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粒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起重要作用

法国一个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被称作嗜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按形态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类,而粒细胞因细胞质中所含颗粒性质不同,又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嗜中性粒细胞约占免疫细胞总数的50%-70%。 这项刊登在新一期美国《血液》杂志网络版上的最新研究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国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所联合完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为患癌症的小鼠实施注射抗体的癌症免疫疗法。 研究人员发现,接受抗体注射后,小鼠体内的嗜中性粒细胞会被吸引至肿瘤附近,它们与抗体接触后被激活,然后开始消灭肿瘤细胞。研究还发现,患有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嗜中性粒细胞无法被激活的小鼠在接受癌症免疫疗法后,肿瘤细胞数量不会减少。 研究人员说,他们对患乳腺癌和皮肤癌的小鼠重复上述实验均观察到同样结果,说明嗜中性粒细胞可以在多种癌症的免疫疗法中发挥作......阅读全文

嗜中性粒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起重要作用

  法国一个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被称作嗜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按形态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类,而粒细胞因细胞质中所含颗粒性质不同,又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嗜中性粒细胞约占免疫细胞总数的50%-70%。

嗜中性粒细胞分泌胞外膜泡参与血小板介导内源性免疫

  对细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需要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来自德国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这两种细胞类型之间存在多步相互交流,最终促进嗜中性粒细胞进入肺以消除感染。活化的血小板通过P-selectin/P-selectin糖蛋白配体-1(PSGL-1)的结合粘附到血管内嗜中性粒细胞,这一初始的相互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异形嗜中性粒细胞介绍

异形嗜中性粒细胞介绍:  (1) 细胞大小不均:有些细胞胞体增大,有些胞体变小,细胞大小悬殊。见于病情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可能是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中性红法检测嗜碱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用吸中性红稀释将血液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并使嗜碱性粒细胞染成砖红色.然后滴入计数室计数一定范围内嗜碱性粒细胞数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数试剂、试剂盒中性红染液皂素甲醛实验步骤三、实验试剂:l、贮存液 ①、PH5.4   0.1mol/L②、0.12g/L中性红染液③、4Og皂素

嗜中性粒细胞中的HowellJolly样小体

患者,男,2岁,患有VACTERL——与多种先天性异常相关,因无缘由的发热住院。他因单发性肾发育不全而接受亦谷供体肾移植已经有4个月的时间。免疫抑制包括他克莫司和硫唑嘌呤。EB病毒的病史显著,但是没有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病的迹象。全血细胞计数显示白细胞计数1.8 × 109/L,血红蛋白水平7.0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异形嗜中性粒细胞介绍

异形嗜中性粒细胞介绍:  (1) 细胞大小不均:有些细胞胞体增大,有些胞体变小,细胞大小悬殊。见于病情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可能是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与免疫调节

   嗜碱性粒细胞仅占人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0.5%,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功能却不可忽视。以往认为,嗜碱性粒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超敏反应,但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揭示了嗜碱性粒细胞的新特点及功能。其不仅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更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而参与机体中免疫反应的调节

嗜碱性粒细胞与免疫调节

嗜碱性粒细胞仅占人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0.5%,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功能却不可忽视。以往认为,嗜碱性粒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超敏反应,但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揭示了嗜碱性粒细胞的新特点及功能。其不仅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更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而参与机体中免疫反应的调节过程。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介绍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介绍:  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细胞较少(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者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如比值减小(表示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或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纤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介绍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介绍:  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细胞较少(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者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如比值减小(表示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或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嗜中性粒细胞核鼓槌小体

嗜中性粒细胞核鼓槌小体介绍:  鼓槌小体,在成熟中性粒细胞(杆状或分叶)核之一端(或其他部位),可见有一直径2-4μm向外伸出之突起,其头部(顶端)椭圆或更似鼓锤状,故而得名。一个细胞中通常含有一个,有时含有两个,染色与胞核一致。有人以此来鉴别男性与女性。正常成人,中性粒细胞含性染色体者,女性占5%

脾脏嗜中性粒细胞调控乳腺癌进展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莹团队与时玉舫团队合作,在 Nature Metabolism 期刊发表了题为:Glycolytic neutrophils accrued in the spleen compromise anti-tumour T cell immunity in breast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

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介绍:  如比值减小(表示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或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正常值:  白细胞自动计数仪:(2-7)×109/L (2000-7000/mm3)。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  (1) 急性感染: 

Nature免疫学:发现新型中性粒细胞

  报道 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群。这些细胞具有很强的微生物杀伤能力,因此能够更好地控制感染。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最丰富的白细胞类型,长期以来被视作是杀灭真菌、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第一“响应者”(延伸阅读:Nature子刊:揭示中性粒细胞新功能 )。在发表于近期《自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如无并发症,WBC减低(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介绍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

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介绍:  如比值减小(表示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或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正常值:  白细胞自动计数仪:(2-7)×109/L (2000-7000/mm3)。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  (1) 急性感染: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嗜中性粒细胞核鼓槌小体介绍

嗜中性粒细胞核鼓槌小体介绍:  鼓槌小体,在成熟中性粒细胞(杆状或分叶)核之一端(或其他部位),可见有一直径2-4μm向外伸出之突起,其头部(顶端)椭圆或更似鼓锤状,故而得名。一个细胞中通常含有一个,有时含有两个,染色与胞核一致。有人以此来鉴别男性与女性。正常成人,中性粒细胞含性染色体者,女性占5%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自身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现已证实该抗体是一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志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分类、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疫学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

免疫学实验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时,通过中性粒细胞内多种因素(如过氧化物酶、补体等)共同作用将菌杀死。如果缺乏某一种酶(过氧化物酶),虽然吞噬功能正常,但不能将吞噬的细菌杀死,甚至还可将细菌携带随其游走,使感染扩散。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正常值:    杀菌率32.72±

免疫学实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自身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现已证实该抗体是一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志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分类、鉴别诊断以及预后

免疫学实验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正常值:  间接

免疫学实验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介绍: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大致包括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几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走向细菌周围,经过调理素作用的细菌易黏附在中性粒细胞上,使中性粒细胞膜内陷,通过胞饮作用将细菌吞入形成吞噬小包,与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成噬溶酶

嗜酸性粒细胞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碱性粒细胞解读

简介:最少见的粒细胞,约占循环系统中白细胞的0.01%至0.3%,胞质内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为其发挥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来源于骨髓中前体细胞,发育成熟后进入外周循环。IL-3 在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发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 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为髓系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嗜酸粒细胞祖细胞(CFU-EO)所产生。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粒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关系。嗜酸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很少,仅占全身嗜酸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测定

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含量较少。(1)增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10 9/L)。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荨麻疹因过敏体质对特异抗原过敏或物理因素(寒冷等)引发,血清IgE增高,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还可出现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原等。溃疡性结肠炎可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

  杀菌活力降低,说明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细菌的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长期应用类固醇、秋水仙碱及长春新碱、酒精中毒及吸烟者。

中性粒细胞的概述

  中性粒细胞(外文名:neutrophil)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1],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趋化性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虫运动经历称为趋化性的过程,这使它们能够迁移到感染或炎症部位。细胞表面受体允许中性粒细胞检测分子的化学梯度,例如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C3a、C5a和白三烯B4,这些细胞使用这些分子来指导它们的迁移路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种特异性受体,包括补体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