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破解“碳黑洞”难题

记者11月26日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干旱区地下咸水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活动无机碳库,是陆地上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个活动碳库。该发现对国际学术权威关于“干旱区无机碳在全球现代碳循环中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研究人员在对比盐生荒漠土壤与绿洲农田土壤间的土壤呼吸差异时,证实了盐碱土对CO2的真实吸收,而CO2最终的归宿是地下咸水层。他们还揭示了荒漠植物高效光合过程、快速水分响应机制和地—气界面碳交换开关效应,证实了1~6米的土层是荒漠区地下有机碳库的主体。同时,通过自主研发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阐明了亚欧内陆干旱区碳动态与全球变化存在互馈效应,揭示了隐匿碳库的规模及其动态变化。 据了解,碳循环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但科学家在进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时发现,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这就是“CO2失汇”,即“碳黑洞”问题。此次地下无机碳库的发现,拓展了寻找“碳失汇”......阅读全文

中国化学家发明碳回收革命性技术 可降碳除霾

  “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可促进生物质飞跃大增产,获得足量的生物质,将其制备成固体、气体、液体形态的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大气温室气体负增长,可降碳除霾,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中国的一位化学家雷学军自信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雷学军研究员,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全国劳

我国急需制订符合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无论哪种经济形式,其终极目标都应该统一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上来。在碳减排方面,我国急需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要核算碳减排量,首先要明确“碳”不仅是二氧化碳,而应该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科学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要考虑产品的生命

发改委公开征集应对气候变化专项项目 总金额255万

  国家发改委28日发布关于开展2016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项经费研究项目公开招标的公告,拟开展2016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项经费研究项目征集工作。  此次征集的项目共计25项,基本围绕气候投融资、低碳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巴黎协定后续国际谈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包括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机制案例

把循环和低碳作为新一轮转型发展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丰富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涵,体现了党坚持绿色 、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我国碳市场建设现状与展望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鸣锣开市。这是我国以实践行动履行国际减排承诺的《巴黎协定》,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

启动碳市场只待“发令枪”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意味着从行政指令式的、经济补贴式的节能减碳政策,逐渐转化成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政策。  11月25日,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落幕后的第二个周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碳市场管理部主任张昕在2017全国低碳技术大会上释放出重要信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标准助推发展 示范引领未来

   11月3日,北京市发改委与质监局联合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2年)》。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爱仙在进行解读时表示,《方案》提出构建体现北京特色、指标水平先进、系统构成完善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

发改委副主任:我国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低端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今年7月中旬的一个会议上表示,中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逐步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  有资料表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 D M)项目数量世界第一,是全球CER的第一大供给国。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程度?即将进行的碳交易试点,是否预示着碳交易市场活跃期的到来?碳交易试点应如

“制作全球碳循环及森林固碳过程互动展品”通过验收

  1月1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主持的“制作‘全球碳循环及森林植被固碳过程主题’互动展品”课题进行验收。验收组由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中科院大学、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组成。   课题负责人姜联合副研究员从课题立项背景、碳循环科研成果资源基础、展品研发

中外科学家揭示水泥是被长期忽视的大型碳汇

  日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郗凤明率领的研究团队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国内外16家研究机构合作,阐明和量化了水泥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碳吸收,发现水泥材料是重要的碳汇,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对全球碳失汇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相关成果发布于《自然-地理科学》。  据介绍,产业

碳排放:从增到减究竟有多远?

  如何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世界各国一直争论不休。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甩出一颗重磅炸弹: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需要再下降45%,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才能使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左右。7月末,《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年)》在北京发布。2018年的

海陆联动,“探脉”碳循环与气候互馈作用

   由林光辉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与气候系统耦合的研究”即将验收。谈起项目特色,这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个耦合,一个连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环和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连接就是建立陆—海之间动态的、多维的、时空上的碳交换。”他特别强调“

报告称我国多数城市民众碳排放意识有待提高

2013年6月21日,北京市领导与志愿者一起参加公租自行车骑行活动,鼓励市民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出行。   2013年6月17日是中国首个“全国低碳日”,中国也是世界唯一设立低碳日的国家。   6月21日,中国首个针对城市公众低碳意识及行为的调研报告《中国城市公众低碳意识及行为调查报告》(下称《报

2013年北京市节能减碳十大事件

  2013年,北京市节能减碳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同比下降4%、4.2%左右,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累计完成“十二五”目标的87%、77%左右,能源消费总量预计控制在7400万吨标准煤左右,为圆满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本市深入贯彻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石家庄立法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石家庄市年耗煤总量达到4000多万吨。作为石家庄市首部关于低碳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石家庄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全市温室气体的减排。  5月25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石家庄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从当日起正式公布施

2012关于碳减排的多国博弈

2012年,欧盟对区外国家飞往欧盟地区的民用航空器征收碳排放税,多哈会议召开……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形式,问题一再凸显,气候谈判涉及全球各国,利益冲突错综复杂,一些矛盾根深蒂固。然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公平等基本原则要在谈判中坚持不动摇,要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

科博会高调唱“低碳”

   第十三届科博会将于5月27日在北京举行。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将成为本届科博会最大热点。围绕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全方位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

绿色低碳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

5月27日,生物活性植被毯的发明者黄天文(左一)在科博会上介绍生物活性植被毯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情况。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一年一度的北京科技“盛宴”,让人们感受到高科技的无穷魅力。在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零距离体验高科技,体验创新、科技与生产、生活的深度交融,让人深切地

中国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12月10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亚洲开发银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角”碳市场边会活动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Faith Birol),世界银行副行长劳拉·塔克(Laura Tucker)等出席

认识你我的“碳足迹” 做环保低碳族

  吃一个汉堡排碳3000克  不久前在中国科技馆开幕的“低碳生活”专题展览,短短时间内就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公众在参观过程中,或仔细阅读文字,或亲自参与体验,或和同伴探讨相关问题,表现出浓厚的“碳”兴趣。  在北京中央商务区上班的白领李女士在观看“你和我的碳足迹”

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现代微束分析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分析精度,它甚至可以达到采用化学法分离和纯化处理后的测量精度; 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空间分辨能力,其分析束斑的大小从微米级进入亚微米或纳米级. 在离子探针方面,最新型号Cameca IMS- 1280HR以高分析精度为特色,而Cameca NanoSIMS

全国碳交易开启在即,钢铁行业面临挑战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在2017年开启。作为高耗能行业,同时又陷入产能过剩和亏损泥淖的钢铁行业该如何应对?  在第七届地坛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主任黄导表示,钢铁企业在低碳发展中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即将到来的碳交易不要抱着躲避和抵触的心理,而要虚心学习、积极应对,并加强

吴兑:灰霾笼罩中国东部 恢复蓝天至少需二三十年

  近百年来,全球经历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重大变化,灰霾现象就是其中之一。11月22日,在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型科普系列讲坛活动“小谷围科学讲坛 ”上,来自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吴兑先生做了有关灰霾主题的演讲,为听众揭开个中奥秘。以下为其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刘再华及其团队:另辟蹊径探碳汇

   刘再华及其团队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变暖,随着气温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减排和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大气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至今仍不确定,各国科学家对此观点迥异,争议很大。  目

自然子刊综览

  《自然—地球科学》  当前碳排放速度达到史无前例水平  科学家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在线发表报告称,相比现在人源碳排放的速度,5580万年前的一段突然升温时期里的碳排放速度要慢10倍。该研究表明,目前碳排放到大气中的速度在过去至少6600万年里是史无前例的。  在那段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北京:低碳世界城市之路仍漫长

  在其他世界老牌城市都将煤炭这一能源品种排到最后一位甚至抛弃时,而煤炭依旧是北京能源的 “主力军”。  高碳能源在北京的能源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第二产业在北京的产业结构中仍占有相当比例;私家车在北京的出行方式中占有的比重过高;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北京的废弃物

全球碳收支研究获迄今最全面评估报告

  7月15日,《科学》(Science)杂志以速报方式在线发表了由我国碳循环研究专家方精云院士参与领衔撰写的《全球森林是一个巨大和持续的碳汇》一文。《科学》杂志发表通讯认为,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对全球森林碳收支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评估,不仅阐明了森林在稳定大气CO2中的作用,也影响着全球碳减排政策的设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