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哈医大刘连新教授Nature子刊癌症新文章

来自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MDM2剪接异构体促进了突变体p53累积和功能获得。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2月2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刘连新(Lianxin Liu)教授,以及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的Wenwei Hu副教授及Zhaohui Feng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连新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脏外科和肿瘤外科,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20余篇。 p53作为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与癌症的发生发展联系紧密,大约50%的人类癌症中存在p53突变。p53突变大多是由于单个氨基酸发生替换而导致的错义突变,突变体p53(mutant p53, mutp53)蛋白依然保留着全长序列,但是却完成了抑癌基因向癌基因的重大功能转变,这一过程称之为功能获得(gain of function,GOF)。在肿......阅读全文

白蛋白长出了“利爪”,死扣肿瘤基质!抗肿瘤药物成功累积

   近日,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SA进行了改造,结合了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作用,将SA携带的抗肿瘤药物长时间保留于肿瘤组织中。他们让SA长出了“利爪”,紧紧“抓”住了肿瘤,让肿瘤组织中抗肿瘤药物大量累积,显著提高了肿瘤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那些化被动为主动才能解决的难题  SA是血液中含量最丰富

累积溶出度

累积溶出计算公式: Xi校=Xi+(X1+ X2+......+Xi-1)V2/V1 Xi为第i次实际测得的相对百分溶出度,Xi校为第i次经校正后的相对百分溶出度,V1为溶出介质总体积,V2为每次取样后所补充的体积数。 比如你每次取样10ml,再补充10ml,溶出介质总体质为1000ml,第5、10

如何诊断糖原累积病?

  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下频发低血糖抽搐和神智不清,喂食或注射葡萄糖后即可恢复;在出现低血糖的同时有呼吸深快的酸中毒症状,这是诊断糖原累积病的重要临床线索。体征可见肝脏肿大、右上腹隆起。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糖、血酮体、乳酸、血脂和尿酸(禁食和餐后)的动态变化。

累积稳定常数的定义

络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是指络合平衡中的一种稳定常数,用β表示。例如:对具有相同配位体数目的同类型络合物来说,稳定常数值愈大,表示形成配离子的倾向越大,此配合物越稳定。所以配离子的生成常数又称为稳定常数。稳定常数提供了计算络合反应的基本信息,在化学、生物学、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

肿瘤干细胞的功能

  肿瘤干细胞对肿瘤的存活、增殖、转移及复发有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肿瘤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维持着肿瘤细胞群的生命力;肿瘤干细胞的运动和迁徙能力又使肿瘤细胞的转移成为可能;肿瘤干细胞可以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并具有多种耐药分子而对杀伤肿瘤细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肿瘤往往在常规肿瘤治疗方法

关于糖原累积病的简介

  糖原累积病是一类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因种族而异。根据欧洲资料,其发病率为 1/(2万~2.5万)。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必需的各种酶至少有8种,由于这些酶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疾病有12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

关于激肽累积的介绍

  血液中存在几种能破坏激肽的水解酶。激肽水解酶Ⅰ类似羧肽酶B,能使舒缓激肽C末端的精氨酸水解;激肽水解酶Ⅱ是一羧端二肽酶,能除去C末端的2肽(苯丙-精);还有能水解N末端精氨酸的氨肽酶也可使舒缓激肽迅速丧失活性。因而在机体内舒缓激肽的存留时间不到几分钟。只有在病理情况下体内激肽释放酶被大量激活,才

治疗糖原累积症的介绍

  向家长介绍疾病的知识及预后,将饮食控制知识教给家长,使其懂得长期节制饮食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自从应用饮食疗法以来,已有不少患者在长期治疗后获得正常生长发育,即使在成年后停止治疗亦不再发生低血糖等症状,教会家长如何观察低血糖先兆及处理,强调预防感染,适当锻炼身体的必要性,需门诊复查,定期随访。  

糖原累积病的基本介绍

  糖原累积病是一类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因种族而异。根据欧洲资料,其发病率为1/(2万~2.5万)。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必需的各种酶至少有8种,由于这些酶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疾病有12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

糖原累积病的症状诊断

  该病系遗传性疾病,患儿出生时就有肝脏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明显低血糖症状,如软弱无力、出汗、呕吐、惊厥和昏迷,并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  患儿生长发育迟缓 ,智力无障碍,体型矮小、肥胖,皮肤颜色淡黄,腹部膨隆,肝脏显著增大,质地坚硬,肌肉发育差,无力,尤其以下肢最为显著。多数患此病症者不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