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成立聚焦脑科学前沿研究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今天在沪揭牌成立。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带队听取了中心建设方案和科研进展汇报,并与该中心一线科研骨干座谈,针对该中心提出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办公。 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汇报了中心建设方案。该中心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设,参与单位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深圳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蒲慕明介绍说,中心未来将进一步聚焦脑科学的重要前沿方向,力争在脑科学前沿研究和技术发展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继续凝聚并稳定支持脑科学领域最具创新活力的优秀人才,形成创新团队,成为我国脑科学研究领域杰出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基地;充分发挥脑科学研究的建制化集群优势,通过建立符合未来脑科学研究发展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尽早建成国际一流的脑科学研究中心。 据悉,中科院将对卓越创新中心实......阅读全文

北京脑科学研究专项:构建下一代智能科学体系

  在北京市脑科学研究专项引领下,中科院自动化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在类脑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  一个小小的机器人,从它的视角望出去的正前方,摆放着一个摇铃。机器人问:“这是什么?”一个声音告诉它:“这是摇铃。”机器人先进行了缓慢地观察,之后伸手握起摇铃晃动,然后放回。当再次向机器人展示

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再添重要支撑。今天下午,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张江实验室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共同为中心揭牌。  白春礼在致辞中指出,脑科学和类脑研究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前沿领域,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在这一领域投入大

神经细胞、环路和行为国际研讨会在京闭幕

  11月25日-26日,2019神经细胞、环路和行为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会议旨在召集全球专家研讨神经细胞多样性、环路组装与运行、行为与认知以及神经科学新技术发展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发展,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

杨辉组/高彩霞组发现单碱基编辑系统存在严重脱靶效应

  2016年,David Liu团队在 Nature 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基于胞嘧啶脱氨酶APOBEC1(能催化C脱氨基变成U,而U在DNA复制过程中会被识别成T)和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剂UGI(能防止尿嘧啶糖基化酶将U糖基化引起碱基切除修复)的单碱基编辑工具(BE3)首次实现可以在不引入DNA双链断裂

揭开奥妙“小宇宙” 北京启动“脑科学研究”专项工作

  人类的大脑是个复杂的“小宇宙”,至今我们依旧对其知之甚少。9月1日上午,记者从北京市科委召开的“脑科学研究”专项工作启动会上获悉,北京市将从脑认知和脑医学、脑认知与类脑计算两个方向重点开展脑科学的研究工作。  资源优势“给力”脑科学研究  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世界各国已经将脑科学研

“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启动前期工作座谈会召开

  9月27日下午,“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启动前期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黄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上海市副市长吴清等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明确了该计划的推进路径,宣布了中国工作组成立,并就该计划具体实施思路和举措进行研讨。  座谈会上,黄卫充分肯定了前期推进工作成效并表示

中科院上海市共建三大研究平台

  7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建的三大研究平台——张江药物实验室、G60脑智科创基地和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在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为三家研究平台揭牌并讲话,共同见证了相关合作协议的签署。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上海张江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在“脑海”中突破进取

  2017年底,“中中”和“华华”两个可爱的小猴子降临人世,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这是继2016年建立食蟹猴自闭症模型后,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再一次取得非人灵长类模型领域的重要原创成果。  还是在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成功绘制了更精确的人脑功

在“脑海”中突破进取

  2017年底,“中中”和“华华”两个可爱的小猴子降临人世,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这是继2016年建立食蟹猴自闭症模型后,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再一次取得非人灵长类模型领域的重要原创成果。  还是在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成功绘制了更精确的人脑功

脑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损神经环路修复和功能重塑中获进展

  9月22日,Cell Stem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人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修复环路重塑神经功能》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脑内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经元重构的神经环路,发现移植干细胞来源的神经细胞可以特异性修复成年脑内受损的黑质-纹状体环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动物的行为学障碍。该研究由

中科院上海市共建三大研究平台

   7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建的三大研究平台——张江药物实验室、G60脑智科创基地和传染病免疫诊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在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为三家研究平台揭牌并讲话,共同见证了相关合作协议的签署。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上海张江科

Neuron: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

  2019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空间感知研究组顾勇研究员团队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认知计算神经科学Alexandre Pouget研究组合作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eural Correlates of

中国发展“脑科学计划”需要只争朝夕

  中国的“脑科学计划”也已经作为重大科技项目被列入“十三五”规划,许多中国科学家正在致力于攻占这个自然科学领域, 这其中就包括中科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杨雄里。   近日,杨雄里来到上海普陀区真如文英中心小学,与200余位中小学生展开了一场探秘脑科学的对话,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CasRx在动物体内靶向沉默RNA的应用成果

  该研究探索了Cas13d家族蛋白CasRx敲低目的基因的最佳sgRNA组合,通过尾静脉注射质粒的方式,将CasRx系统和靶向Pten基因的sgRNA导入到小鼠肝脏细胞中,成功在小鼠肝脏中实现了Pten的高效沉默,证实了CasRx系统在成体动物体内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通过增强下游蛋白AKT

科研人员成功研发新型光场显微镜 可用于神经科学研究

  近日,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 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王凯研究组研究发展了一种 新型体成像技术——共聚焦光场显微镜, 可以对活体动物深部脑组织中神经和血 管网络进行快速大范围体成像。  相关研 究论文8月1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 技

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获进展

  10月10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利用线性不变概率性群体编码实现基于复杂多模态感觉信息的最优决策》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空间感知研究组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研究组

顾勇团队揭示多模态感觉信息整合与决策的神经机制 ​

  生物体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同感觉信息输入的可靠性往往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例如,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突然驶入一团迷雾时,由于路面视觉信息输入的可靠性迅速降低,大脑需要立即调整策略,更多地依赖仪表读数、前庭觉、触觉和听觉等其它信息来判断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方向,从而随时做出“是否需要刹车”和“是否需

中科院将建5个卓越创新中心 2020年总数不超过的1/3

  中科院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将建设5个卓越创新中心,目标是建成在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研究中心。为此,中科院已决定给予新建的中心以强力的倾斜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透露,中科院经过一年谋划,已确立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卓

研究利用非人灵长类模型研究急性青光眼的视锐度损伤

  6月8日,EBioMedicine 在线刊登了一篇关于急性青光眼视锐度损伤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孙兴怀研究组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视知觉脑

研究利用非人灵长类模型揭示急性青光眼的视锐度损伤

  6月8日,EBioMedicine 在线刊登了一篇关于急性青光眼视锐度损伤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孙兴怀研究组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视知觉脑

张旭等揭示伤害性热刺激引起疼痛的关键调控机制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张旭院士研究组在最新一项研究中揭示了伤害性热刺激引起疼痛的关键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神经元》。据悉,该论文随后将以封面论文形式印刷发表。  伤害性刺激温度(过热和过冷)、机械和化学刺激可以引起疼痛和逃避反应,从而

共12位学者入选这一重量级奖项名单公布

  近日,求是科技基金会官网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名单,此次共有12位学者获奖。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是1995年在陈省身、杨振宁、周光召、李远哲、简悦威五位科学家顾问的一致倡议下设立的,专门奖助在中国内地从事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  2013年,求是基金会启动新

首届细胞科学北京学术会议开幕

   11月6日,由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细胞出版社主办的2019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系列活动——首届“细胞科学北京学术会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开幕。会议以“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为主题,邀请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该领域的卓越科学家,就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两个领域的全球最新科研进展,及其交叉演

走向卓越:看创新种子萌发

   “树标杆、促跨越、聚人才”,作为中科院贯彻“四个率先”要求的重大举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创新中心,承担着带动中科院全院整体创新能力跃升的使命。  卓越创新中心将在一些重要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会聚优秀人才团队,进而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速推动国家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的战略性转变。  

记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创建者之一赵继宗

  目前,在我国脑出血微创外科治疗领域,手术死亡率已从30%降至19.3%,人均医疗费下降7981元,达35.4%。中国神经外科能够达到新的水平,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系主任赵继宗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得到国际同行赞赏  有资料显示,中国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中风病人的21%~4

克隆猴“五兄弟”失眠了!

节律紊乱克隆猴宝宝。中科院神经所供图  还记得去年萌翻了全世界的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吗?最近,两个姐妹有了五个“小兄弟”。  不过,跟它们的“姐姐”不同,这五只小克隆猴身上所肩负的使命要更加特殊一些,它们将为揭开人类健康的未解之谜作出贡献。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

中澳神经与认知科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成立的中澳神经与认知科学联合实验室,11月4日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揭牌。未来双方将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是世界上权威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之一,在脑重大疾病等

新型研发机构治理和创新发展驶上快车道

  3月27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量子院)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脑科学中心)分别召开理事会,总结回顾北京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研究部署量子院和脑科学中心下一步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量子院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北京市副市长、量子院理事长隋振江主持会议

Made in China!2020中国光学领域社会影响力事件,谁是你最爱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尽管如此,我国科学家仍以实验室为战场,争分夺秒,奋力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新发现。  2020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评选活动的推出就是为了追寻中国光学领域的那些高“光”

SCIEX开启微流SWATH全景蛋白组学交流之旅

  由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主办,武汉金开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表观遗传组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讨会将于2019年8月12日-1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  此次会议针对蛋白质组学、三维基因组、表观遗传学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邀请了来自中科院、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全国知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