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发布

关于发布“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14〕14号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工作安排,现公布本重大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指南,请依托单位及申请人按要求提出项目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2月27日 附件“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2014年度项目指南 我国人口在未来20年仍将继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持续增加,要在现有产量水平上实现单产水平的进一步突破,必须对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复杂遗传网络进行解析,发现和利用产量相关的关键基因,挖掘作物产量遗传潜力,从而提出突破产量潜力的新的育种途径和方法。按照作物产量性状遗传改良的实践,实现产量潜力的突破必须在保证粒重的同时,在株型上有新的突破,即通过改良穗部形态和分蘖性状等,提高品种的田间种植密度和每穗粒数,进而促进光......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超级稻粒宽粒重基因调控产量机理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模块创制创新团队在《新植物学家》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QTL/基因并开展了功能分析,为阐明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和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此前,科学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

华中农业大学在玉米产量性状遗传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15年11月17日,国际主流遗传学杂志《PLoS Genetics》,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团队张祖新教授课题组在玉米产量性状遗传基础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KRN4 Controls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Maize Kernel R

重温下那些改变世界的诺奖女科学家

   或富裕,或贫寒,尽管出生的背景不同,但她们却同样摘得了科学领域的最高桂冠。  从1901年到2017年,女性共获得诺贝尔奖49次,获奖者48位。其中,有17人共18次获得诺贝尔奖科学领域的奖项——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2次、诺贝尔奖物理学奖两次、诺贝尔奖化学奖4次。  她们通过个人的贡献改变与影

我国学者绘制全球首张精细普通菜豆单倍型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6家科研单位对来自19个国家的683份普通菜豆资源的全基因组进行重测序,并在纬度跨度、光照时间长短差异明显的四地(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南阳、贵州毕节和海南三亚)开展了三年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鉴定,明确了普通菜豆

植物所破解优质蛋白玉米育成之谜

  2020年1月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王文琴研究组合作的题为Long-read sequencing reveals genomic structural variati

2019年,中国“大农业”里那些高科技

   今年,我国“大农业”科研领域又诞生了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每一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涵盖了观赏农业、林业、作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包括睡莲、玉米、硅藻等进展。为了展现这些成就,本报特此就我国农业科学家今年发表的大部分重要论文进行梳理,以飨读者。野生玉米大刍草、SK、现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设计与管理实验

实验材料转基因株系实验步骤3.1 释放试验的地理位置要求释放地点应是宜于种植该作物的一个隔离区,其动植物区系与周围农田没有差别,而且没有稀有或受保护的植物或动物物种,也必须确保释放地点较远的区域没有政府机构认定的群落生境或保护区。试验区要求地势平坦,既要能减少基因逃逸的危险,又要便于耕作,使试验尽可

6月中国学者Nature文章井喷

  六月份,国内学者在Nature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文章井喷,不仅在本刊Nature上发表生物类研究成果多篇,而且在Nature重要子刊,比如Nature Genetics(最新影响因子超Cell)上也发表了几项引入注目的研究成果。   首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发表文章

基因新发现让水稻好吃又高产

  我国研究人员近来发现了一个可以同时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关键功能基因GW8,将它应用到新品种水稻的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变得好吃又高产。相关成果6月24日由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   该成果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桂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钱前组成的

小麦赤霉病的防止关键基因

  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镰刀菌引起的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小麦病害,堪称小麦“癌症”,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记者13日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马正强教授团队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找到了抵抗小麦“癌症”的关键基因Fhb1,为战胜小麦赤霉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小麦赤

遗传发育所等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半数人口以水稻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水稻籽的大小及形状与水稻的产量及品质密切相关。近年来虽然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关键基因,但对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了解仍然不够。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

小麦容重器与体积排除法的区别

      容重是目前小麦品质分级的重要指标,但小麦容重器测定时的小麦体积包含籽粒之间的空隙,而空隙的大小受籽粒形状、大小、饱满程度、整齐度、腹沟状况和种皮表面特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容重并不能完全反映籽粒本身的实际比重,籽粒本身的比重与籽粒内含物的种

9项!国家自然基金委新批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

  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PSF)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和之后达成的合作共识,2019年双方在“农业、生物科技(Agriculture & Biotechnology)”领域联合征集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创新研究与合作。经过公开征集、双

上海交大:GWAS研究揭示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结构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mylose Biosynthesis in Maize Kernel”的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系统研究了玉米籽粒中表型直链淀粉的含量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的连锁研究,筛选出了与直链淀粉合成相关

上海交大文章:GWAS研究揭示玉米直链淀粉含量遗传结构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mylose Biosynthesis in Maize Kernel”的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系统研究了玉米籽粒中表型直链淀粉的含量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的连锁研究,筛选出了与直链淀粉合成相关

粗蛋白测定仪数值与水稻品种粒重之间的关系

     水稻品质育种中的主要条件是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一起提高,相同的杂交水稻品种,随机抽样,使用粗蛋白测定仪对水稻品种的粒重和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它们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受两个外部环境特征的影响,结实期的高温使粒重降低结实期较低温不利多数品种蛋白质

Nature子刊等多篇研究论文解析种子表观遗传调控

  生物通报道:种子休眠与萌发是植物由生殖生长过渡到营养生长的重要发育转变进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一些研究发现这个过程中,组蛋白修饰介导的表观遗传基因转录调控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刘永秀研究员一直从事表观遗传和植物激素调控种子休眠和

Nature Plants:我科学家揭示水稻粒宽与粒重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领衔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在水稻粒宽与粒重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揭示了控制水稻粒宽与粒重关键基因GW5通过调节油菜素内酯(brassionsteroids, BR)信号途径调控水稻籽粒发育的新机制,初步阐述了其功能作

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转基因项目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其中面上项目16709项、重点项目62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15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829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

我国发现醇溶蛋白染色体结构与功能价值分析获得新进展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种子中,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与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贝方式存在于六个复杂的染色体位点(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积累量一般占籽粒总蛋白含量的40-50%,对面筋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步法”杂交制种新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和“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研发出一步法创制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术,为第三代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方案。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植物》

在禾本科植物α-淀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淀粉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各组织器官中,为其整个生长发育进程提供必要的碳物质来源和能量供应,同时还作为局部信号分子应答生物与非生物因子逆境胁迫。植物淀粉的降解需要多种淀粉水解酶的协作参与。  α-淀粉酶是其中最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在绿色植物基因组中包含由多个亚基因家族(AMYs)编码的多种亚型,使植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连发多篇文章梳理多个关键基因功能

  浙江大学生科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的寿惠霞教授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针对水稻、大豆磷铁吸收代谢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以及大豆功能基因研究;抗除草剂大豆新种质创制研究。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文章获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杂志上,研究组利用mR

共55项!国家基金委新批准与八个国际组织合作研究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示了最新批准与八个国际组织合作的研究项目,共计55项。详情如下:一、中国-日本  2019年双方在“环境可持续修复”领域联合征集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创新研究与合作。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及双方机构共同协商,以下4个项目获得批准,项目执行期限为5年(2

小麦基因组测序 为第三代育种绘制“高清地图”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的论文称,该所研究团队已完成小麦A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绘制。这是继2013年,该团队成功绘制出小麦A基因组祖先种乌拉尔图小麦基因组草图并发表于《自然》之后,在此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

不敢吃转基因食品?天然“转基因作物”已经吃几千年

  世界上第一棵转基因作物是什么?早在数千年前,它已在自然条件下诞生。我们常吃的圣女果、血橙,其实都归功于不安分的“转座子”。  世界上的第一棵转基因作物是什么?它是出身于实验室里,由科学家培育出来的吗?你可能想象不到,早在数千年前,第一棵转基因作物就已经在自然条件下诞生了。  自然界外源“转基因”

冬小麦基因型、环境、年份及其互作对品种面筋指数影响

为明确各影响因素对面筋指数的作用,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份、环境、基因型及各因子互作对小麦的面筋指数均有极显著(P<0.01)影 响。在各因素的独立效应中,基因型均方最大,占总方差的46.24%,远远大于年份均方(7.95%)和环境均方(1.47%),表明小麦面筋指数主要受 基因表达的

调控玉米性状 可变剪接“火”起来

  可变剪接,这个早在上世纪就被提出的概念,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又“火”了起来。科学家们发现,可变剪接不仅丰富蛋白质组多样性,还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可变剪接是什么?这项研究有了什么新发现?是怎样得出来的?实验中的难点是什么?对之后的研究有怎样的借鉴意义?科技日报就此采访了该研究团队。  

调控玉米性状 可变剪接“火”起来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田丰教授团队与杨小红教授团队合作研究,以368份玉米自交系未成熟籽粒为实验材料,定位玉米种全基因组水平QTL(数量性状位点),全面解析了其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并为研究表型变异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植物细胞》杂志上。   可变剪接,这个早在上世纪就

遗传发育所发现控制水稻粒形和稻米品质的重要基因

  长期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产量提升,而高产水稻品质往往相对较差。如何解决“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是水稻育种工作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水稻品质和产量协同遗传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从优质杂交水稻不育系泰丰A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