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清华大学3月连续发文破译“组蛋白密码”识别新机制

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和结构生物学中心李海涛课题组日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2014年3月2日)和《基因与发育》(Genes & Dev,2014年3月3日)在线发表两篇论文,从结构生物学角度解析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识别新机制,进一步揭开错综复杂的表观遗传调控(epigenetic regulation)的神秘面纱。 何谓组蛋白密码? 组蛋白在翻译后的修饰中会发生改变,从而提供一种识别的标志,为其它蛋白与DNA的结合产生协同或拮抗效应,它是一种动态转录调控成分,称为组蛋白密码(Histone code)。 组蛋白修饰类型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不仅依赖于特定的DNA 序列元件,而且还受到特定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精密调节。目前鉴定出的组蛋白修饰化学类型已超过25种,包括甲基化,酰......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SHL蛋白对抑制和活性组蛋白修饰的识别机制

  6月2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杜嘉木研究组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钟雪花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Dual recognition of H3K4m

研究揭示SHL蛋白对抑制和活性组蛋白修饰的识别机制

  6月2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杜嘉木研究组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钟雪花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Dual recognition of H3K4m

组蛋白修饰的意义

通过影响组蛋白与DNA双链的亲和性,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疏松或凝集状态,或通过转录因子与结构基因启动子的亲和性来发挥基因调控作用。这些修饰之间存在协同和级联效应,更为灵活地影响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多种修饰方式的组合发挥其调控功能。

生物物理所等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识别方面取得新进展

  10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线发表了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瑞明、饶子和课题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朱冰课题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istinct mode of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简述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粘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另外,心脏氧需求量增加,则引起心脏相对缺血。资料显示,冠心病是引起

识别蛋白的定义和概念

结合素(卵结合蛋白,bindin),可识别特异的糖基序列,与卵细胞膜上的精子受体结合,以保证精卵识别的种特异性。这种受体的结合,基于精子与卵细胞二者质膜的接触。但研究表明,当第一枚精子穿过卵细胞外的放射冠时,卵细胞会产生一系列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放射冠,这就是透明带反应。 透明带反应说明精卵质膜

蛋白质修饰与肿瘤研究

  蛋白质的修饰这一领域已成为全球生物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除了一些传统的磷酸化和泛素化,硝基化、乙酰化、SUMO化引发关注外,还有一些修饰策略,如PEG化修饰、脂质体化、糖基化,这些复杂的调控作用在众多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以及一些炎症等中都起到关键调控作用。通过对

发现胆固醇共价修饰新蛋白

    日前,由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和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仇文卫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细胞》。这是继第一个胆固醇修饰蛋白hedgehog发现20年后,科学家找到的又一共价修饰蛋白,颠覆了长久以来认为hedgehog是唯一被胆固醇修饰蛋白的认识,并发现胆固醇除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外,还在发育过程

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

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主要发生在赖氨酸残基的侧链,且通常是多聚化 (多泛素化) 过程。被多泛素化修饰的蛋白质会被蛋白酶体(proteasome)识别进而被降解。三种关键的酶共同介导了这一多泛素化过程, 包括泛素活化酶 E1 (ubiquitin activating enzyme),泛素结合酶 E2 (

研究揭示m6A修饰调控天然免疫识别新机制

  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mRNA中含量最丰富的甲基化修饰形式之一,由甲基转移酶复合物METTL3/METTL14/WTAP等催化形成。病毒RNA中m6A修饰是否影响宿主对病毒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月1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