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央入路“剥蛋黄”可减少肝切除量防止肝功能衰竭

肝尾状叶肿瘤因位置深在,与周边血管关系密切,一直是肝脏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近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周伟平教授课题组,在吴孟超院士指导下,开展中央入路“剥蛋黄”式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手术,又让一名患者治愈出院。2004年至今,他们开展此类手术70余例,均获成功。 传统情况下,除了较小的位于左尾状叶或右尾状叶的肿瘤可单独切除外,大部分尾状叶肿瘤常常需要联合肝部分切除,即左尾状叶肿瘤的切除多采用左侧入路、联合肝左叶切除,右尾状叶肿瘤同样如此。但对于生长在下腔静脉前壁、中肝叶后方的尾状叶肿瘤,采用左右联合入路有时很难切除。同时,由于联合半肝切除而使正常肝组织切除过多,很容易导致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 周伟平介绍,创新的中央入路,就是经肝脏中央劈开肝组织,切除肝脏深部的尾状叶肿瘤。与传统手术相比有两大优点:一是可减少正常肝切除量,防止肝功能衰竭;二是可兼顾左右两侧尾状叶的分离,便于术中显露和分离,使左右尾状叶均可在直视......阅读全文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特异性调节肝脏肿瘤免疫机制

  随着肠道微生物研究的崛起,研究人员逐渐确立了它们与多种疾病间的关系,癌症就是其中的“大户”。大量研究表明,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癌症的发生、帮助癌细胞转移、导致化疗耐药和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涉及的癌种也不局限于肠癌,还包括白血病、胰腺癌和黑色素瘤等等。  这个名单还在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免疫应答、癌症具有关联性

  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免疫应答、癌症具有关联性,近日来自NCI的科学家在小鼠模型中发现,通过对肠道细菌施加影响可以增强肝脏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进而抑制肝癌形成,学者还对其作用途径进行了阐述,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25日的《科学》杂志上。  微生物群是生活在体内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集合,人体中占比最大的

2018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2018年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Science:肠道微生物组竟能控制肝脏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doi:10.1126/science.aan5931; doi:10.1126/science.aat8289 

盐霉素可抑制肝胰腺肿瘤生长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郭传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对肝癌及胰腺癌细胞株及裸鼠肝脏原位肿瘤模型的研究,从体外及体内揭示了盐霉素对肝脏及胰腺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杂志上。该研究成果被认为在抗肝癌及胰腺癌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   盐霉素效果高出普通药物百倍   盐

肠道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盘转的结构被形象地称为人体第二大脑。肠道中寄生着数以计亿的细菌,它们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一种外环境,各种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组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然而肠道菌群并不都是人类的朋友,按特性来讲,它们可分为3大类,即好菌、坏菌和中性菌。当人

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病变准确性对比研究

  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随着新型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超声造影检查鉴别肝良恶性肿 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的61例患者的68个肝脏肿块进行检查,观察注入造影剂后肝脏肿块图像与时像特点,探讨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

ACS Nano:借助纳米颗粒可实现肝癌细胞成像

  在多数的恶性肝脏肿瘤的治疗中,手术切除都是第一线的治疗方案。在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中,如果能更精细地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的边缘,以及能够观测到微观损伤的区域,对于成功的肿瘤切除手术非常重要。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Moritz F. Kircher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合成了一种硅包被、表面增强

全国首例“下马式”肝离体切除术成功实施

  13日,随着48岁患者张路(化名)的康复出院,全国首例“下马式”肝脏离体切除手术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该手术是世界公认的难度大、风险高的外科肝脏肿瘤切除术。   今年4月,陕西兴平市农民张路因患晚期胆管细胞型肝癌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就诊,当时肿瘤对其肝脏侵害率已超过40%,肝脏内的

超声新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肝癌的80%~90%,是原发性肝癌的最常见类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是诱发HCC的原因之一,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35.6万,占全球的50%。HC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致死率高。据统计,其在中国致死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新型癌症成像技术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进展

  随着癌症研究的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涌现的新型癌症成像技术也在帮助科学家们对癌症进行更为快速的诊断,并且更加容易帮助寻找最具潜力的癌症新药并将新药推向临床试验;其中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们就走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他们将先进的成像技术应用到了癌症药物的研发初期,结果显示这些成像技术有助于剔出效果不佳的

醛缩酶B介导的果糖代谢诱导了结肠癌肝转移过...(一)

醛缩酶B介导的果糖代谢诱导了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代谢重组癌症导致的死亡中,大部分是由恶性肿瘤转移而引起的,在临床上仍然是一个挑战。转移性癌细胞通常与原发癌细胞相似,但它们可能会受到所转移器官附近环境的影响。本文揭示了结直肠癌(CRC)细胞在转移至肝脏(一个关键的代谢器官)后经历代谢的重组过程。特别

年终盘点:2018肠道微生物重要研究盘点

  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人体正常的肠道细菌种类有500~1000 种。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达100万亿个,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10万亿个,这意味着胃肠道内的细菌总数比人体细胞总数还多10倍。  肠道细菌不仅数量庞大,种类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中国成功实施新型肝脏肿瘤切除术

7月18日,新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成功实施。   7月18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实施了一种全新的肝癌切除手术,目前患者病情稳定。这标志着我国晚期肝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取得新的进展。   据了解,这种手术于2012年在德国首创,正式名称为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

华南首家肝脏肿瘤中心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成立

  华南首家肝脏肿瘤中心2月26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正式成立。这将有利于解决肝脏肿瘤规范治疗的最优化。  据介绍,中国肿瘤患者中以患肝癌、肺癌两大病种最多,80%以上的肝癌是因乙肝所致。  目前,肝脏肿瘤患者到医院就诊,往往需要到不同的科室找不同专业的专家诊治,耗时、费力,也很难确定到

工程师们为大肠杆菌编程,成功杀死癌细胞!

  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对抗癌症细菌的斗争中招募了一些“新的士兵”。  在7月20日发表在《Nature》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设计无害的细菌菌株来运载毒性的有效负荷。当与传统抗癌药物一起给药时,大肠杆菌能缩小小鼠体内的侵袭性肝肿瘤,比任何一种单药治疗都有效

《临床研究》:天花疫苗瞄准癌症

科学家发现,在天花的根除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病毒在癌症治疗中也能够大显身手。在一项新研究中,一个转基因牛痘株,即人们所说的天花疫苗,能够抑制兔子肝脏肿瘤的生长。如今,这种病毒正在向着进行人体临床试验的目标迈进。 一个肝脏肿瘤在用转基因病毒治疗前(上)以及治疗4周后(下)。 (图片提供:Stephe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便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对肿瘤的供血动脉、侧支循环及门静脉有很好的检测作用。本文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诊断价值,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5例均为首次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肝脏肿瘤的患者,其中男71

我国每年新增30万名肝癌患者 早期发现刻不容缓

我国是肝脏肿瘤的多发国家,每年新增约30万名肝脏肿瘤患者,肝癌以极高的恶性程度被称为“癌中之王”。香港艺人“肥肥”沈殿霞2月19日凌晨去世,夺去她生命的就是肝癌。 肝癌 我国肝胆外科领域奠基人吴孟超院士近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我国筹划于今年年底启动集成式研究肝癌诊断防治项目,力争到2020年将肝脏

JHBPS:用干细胞产生干扰素进行肝癌免疫治疗

  导致肝细胞癌(HCC)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肝硬化、肥胖、糖尿病等。对肝细胞癌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化疗、射频消融、切除和肝脏移植。不幸的是,这种疾病的致死率仍然很高,据美国癌症学会估计局部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为31%。  为了能够提高肝癌治疗结果,包括HCC和转移性肝癌,来自

青岛市成功开发计算机3D虚拟手术系统

  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青岛市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成功应用于小儿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入选了《中国当代医学名家经典手术》,成为青岛市军地医疗系统除眼科手术外又一入选的手术项目,标志着全市虚拟手术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二军医大Hepatology解析非编码RNA与癌症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与肝癌微血管浸润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以及其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这一RNA或可作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的生存率不良的预测因子。相关论文发表在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Gut:STK33可促进肝细胞癌发生

  STK33已被证实在肿瘤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发现STK33在肝细胞增殖和肝脏肿瘤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近日的Gut杂志上。  该研究共纳入251名肝细胞癌患者,

自主研发肝癌诊断试剂将投入临床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领衔的课题组经十余年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肝癌诊断试剂Glypican-3(以下简称GPC3)。日前,该课题组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GPC3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将正式在临床推广应用。  据悉,研究人

我自主研发出新型肝癌诊断试剂 将正式临床推广应用

  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院士领衔的课题组,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肝癌诊断试剂Glypican-3(简称GPC3)。近日,该课题组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GPC3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

多器官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也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 LOC),涉及物理、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通过微通道、反应室和其他某些功能部件,对流体进行精准操控,对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

PNAS:肝癌早诊率提高100%!基因筛查再发力!

   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20000蛋白质编码基因,要精确定位出导致某种疾病的特定基因或途径,就好比大海捞针一样。肝细胞癌(HCC)的情况也是如此,研究发现HCC患者的癌症基因组中有超过10000个突变,因此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极其困难。日前,由大阪大学的Tetsuo Takehara教授领导的研究

朊蛋白在肿瘤干细胞表面表达并调控癌症转移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极高致瘤能力的一小群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发生、生长有关,然而肿瘤干细胞参与调控肿瘤转移的机制尚不明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佺课题组的研究发现,细胞型朊蛋白PrPc与CD44共表达,并促进肿瘤转移。   早先的研究发现朊蛋白(Prion Prote

苏州医工所肝癌微创消融手术计划导航系统研究获进展

  肝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肝癌病人约39.5万人,死亡38.3万人,并以5%的速度增长,占全球发病人数的50%以上,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图1.为术前的消融针路径规划的示意图,图中红色区域为病灶位置,绿线表示消融针。为了选择距

苏州医工所在肝癌微创消融手术计划导航系统研究获进展

  肝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肝癌病人约39.5万人,死亡38.3万人,并以5%的速度增长,占全球发病人数的50%以上,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图1.为术前的消融针路径规划的示意图,图中红色区域为病灶位置,绿线表示消融针。为了选择距

醛缩酶B介导的果糖代谢诱导了结肠癌肝转移过...(二)

 Figure 5. RNA干扰ALDOB表达可抑制CRC肝转移3、靶向果糖代谢抑制肝转移接下来考虑的是,果糖摄入量的水平是否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尤其是在肝脏。注射CRC至盲肠后 (每组5只小鼠) ,高果糖饮食的小鼠显示CRC肝转移增加,而不含果糖饮食的小鼠相对于对照组显示肝转移减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