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其他重要新闻发布摘要

双赢选择的焦虑 对面临选择两种高价值产品中的一种的42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双赢选择中的积极和焦虑的情绪的矛盾对偶可能是由于与刺激性估价有关的大脑区域以及与选择一种应答造成的成本有关的大脑区域的同时活动,前者引发了一种积极的情绪,后者引发了焦虑。 物体分组可能增强视觉感受 根据对观看显示器上的物体组的23人的fMRI分析,当物体以熟悉的排列方式而非不熟悉的排列方式呈现的时候——诸如一盏灯放在一张桌子的上面与一盏灯放在一张桌子的下面进行对比——对神经表征的竞争较少,而且个体更准确地识别出了以熟悉的排列方式呈现的物体,这提示物体分组可能增强对物体的视觉感受。 新生儿的语言感受 根据对57名新生儿的脑磁图研究,新生儿在7到11个月的年龄经历了一种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原生的和外来的语音激活了大脑的运动与听觉区域,其模式类似于成年人的模式,这提示语言感受涉及了大脑听觉与运动区域的耦合,从而分析语音并预测如何复制它们。 快速奔......阅读全文

全球变暖不止寒地遭殃 研究发现热带地区更脆弱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现,气候变化现象正以各种方式对当地的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人们不断在问,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将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确定现代气候影响生态系统和社会混乱的气候变化时间框架,并提供当年度地

国际科技组织遴选中国机构为“卓越科研中心”

旨在褒奖该机构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 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6月24日获选发展中国家间重要科技合作组织的“卓越科研中心”。 这个荣誉旨在褒奖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 挂靠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海洋地质学”创新群体研究团队侧记

  蔚蓝的海洋,广阔而又美丽,同时还孕育着地球的生命。  “不仅如此,海底沉积着地球的各种记忆。它们都是‘地质历史书’的页码和页码上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们就能够还原古代某个时段的全球气候条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古环境:沉积记录的

南大等高校发起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却进展缓慢。2020年4月2日,南京大学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简称“气候联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气候

科学家发现进化最快动物 三代便可适应温度变化

这种棘鱼经过三代进化便可适应温度的迅速变化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网站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鱼,经过三代进化便可适应温度的迅速变化。  这是已经记录的进化速度最快的野生动物。研究报告将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

耶鲁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7月1日起正式更名

  耶鲁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系将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系,以更好地体现学院研究和教学的广度,和耶鲁对于当今地球这颗行星的最重要问题研究的深度参与。耶鲁大学文理学院院长Tamar Gendler在致学院教职员的一封邮件中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表示新系名将于今年7月1日生效。耶鲁大学文理学院院长Tamar G

8月2日Science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苍茫云海间,翻越肯尼亚马加迪湖   在那里,地质学家们从古老的湖床上钻探核心收集详细的气候数据。过去的气候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甚至包括传染病和食品安全。   现代性别起源于大约相同的时间   哪个先出现:男人还

最新研究发现氧化亚氮排放增长威胁巴黎气候协定目标

  10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由美国奥本大学国际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田汉勤率领的国际团队的研究成果。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氧化亚氮排放的增长速度快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的所有排放情景,这一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将导致全球平均温度相比工业化前升高3°C以上,远高于

瑞典颁布“2018年地球科学奖”克劳福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克劳福德奖(Crafoord Prize)委员会近日公布获得瑞典“2018年地球科学奖”克劳福德奖的名单,美国科学家Manuke Syukuro和Susan Solomon因在气候研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帮助人类在应对当代最大的全球性挑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认识而获奖。   美国普林斯

十年期气候预测模型仍存争议

图片来源:JASIEK KRZYSZTOFIAK/NATURE   在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工作,Doug Smith发表了一份详细的预测——在未来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气候将如何变化。他和同事预测,全球变暖在经历短暂的停滞后,速度会显著加快,在几年内,世界气温将会突破有记录以来的

典型内陆河流域气候水文资料重建取得进展

  器测时期观测到的事实是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器测资料,可以获得过去气候和水文水资源变化的基本事实,进而分析区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主要驱动因子,找出这些因子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识别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程度。然而我国西部干旱区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匮乏,

人工气候箱的发展优势

  过去人们的研究关于气候都是自然界中进行的,客观存在的因素比较多,自热影响因素就是比较难于控制,相比较因为科技的发展进步发明的人工气候培养箱有什么不一样的特征呢?  自然界中进行气候研究的局限性:  1、周期长对于整个研究来说的话,一些年或多年生的植物,某些的生长和发育周期一年或多年,直

中英德科学家提出植物分布区交叠分析法

中英德三国科学家密切合作,选择山东山旺中新世古生物地层中产出的化石植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1500万年以前的古环境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定量研究古气候与古海拔的新方法——植物分布区交叠分析法(ODA)。该成果通过三维(经度、纬度和海拔)古环境分析所获得的古气候和古海拔数值较为客观,特别对古山地的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启动

启动会现场  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于9月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会由项目专家组组长郑度院士和首席科学家马耀明研究员主持。  启动会开幕式上,首先由“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领导秦大河院士、吴国雄院士介绍了全球变化专项

植树造林,让地球降温还是升温?

  一提到抵御气候变化,树木常被认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许多政府和倡议人士力推植树计划,希望利用树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树木可能并不总像人们希望得那样有用。马来西亚的樟树在生长过程中会避免树冠重叠,因此从下往上看时,仿佛一

对贝壳化石进行LIBS元素分析与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

对贝壳化石进行LIBS元素分析与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突破性意义1.应用LIBS技术对大量贝壳化石进行快速自动测量,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生物地球化学的数据常作为海洋环流、冰川/间冰期气候、人为气候变化等的环境研究手段。贝壳生命周期中的元素变化能够反映当时的环境状况。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科技精英领跑世界:中国科学家屡获国际科技奖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科学家屡屡斩获各类国际科技奖项。  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受中医药典籍启发,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为全球抗击疟疾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中国科学

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会议执行主席丁一汇、杜祥琬、何建坤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学性   厘清对气候变化科学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取得科学共识,坚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差异和共识。从对气候变化趋势的认知来看,尽管有些学者对变暖是不是主要趋势提出质疑,但从科学界已掌

第八届东欧亚环境变化过程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11月7日至14日,由地球环境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东欧亚环境变化过程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0余位科学家围绕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俄罗斯贝加尔湖钻探、蒙古豪斯皋湖钻探岩心的研究进展,对东亚欧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机制展开

我国干湿古气候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干湿古气候的空间变化主要受控于古季风与古西风的相互作用,长江中游地区与华南、华北在干湿古气候变化上存在明显差异,这项研究凸显出长江中游在古气候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近期刊发了学校谢树成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国东部地区在

区域气候模式逐步走向现实 向“地球系统模式”发展

   12月初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利马气候大会上,谈判一如既往地艰难推进。最终,参会196个国家和地区拿出了一份只有四页纸的协议。虽然成果“单薄”,中国代表团还是表示了欢迎,认为该协议为明年在巴黎气候大会上签署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奠定了基础。  对于国际气候谈判而言,无一例外是政治主张的延续与博弈,但背

早期火星或为温暖沙漠 偶尔下雨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日报道,有人认为,早期火星表面可能有大量冰,但美日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指出,早期火星的表面可能没有那么多冰,相反,其表面气候可能比较温暖,偶尔下雨。 40亿年前火星气候如何?科学家已辩论了数十年。火星景观的丰富程度令人惊讶,山谷纵横交错、湖盆遍布,可能还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谎言?为什么这一研究难度极大的复杂科学问题,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结论全是不利的结果,而NIPCC一方则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学的结论会是这样吗?  近年来有关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理论,

戴尔阜团队探索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温升高、辐射强迫的增强将显著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尔阜团队模拟了2010-2100年江西省泰和县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以探究树种、森林类型和森林景观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差

企鹅木乃伊“痛述”百年前暴雨灾难

  在南极发现企鹅尸体并不罕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谢周清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却将南极企鹅幼鸟的木乃伊“墓园”与两场百年前的大规模天气灾害联系起来,首次揭示了突变性气候异常引发企鹅幼鸟大规模死亡的生态灾难事件。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在南极无冰区繁殖的阿德雷企鹅面临诸多困难,夏季的

科技部7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科技部已在相关科技计划中落实中央财政经费近7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 据悉,科技部在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上百个项目和专题研究,加大了对节能、新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气候变化等领域技术开发、示范与推广的支持力度

人工气候箱的发展现状

过去人们的研究关于气候都是自然界中进行的,客观存在的因素比较多,自热影响因素就是比较难于控制,相比较因为科技的发展进步发明的人工气候培养箱有什么不一样的特征呢?自然界中进行气候研究的局限性:1、周期长对于整个研究来说的话,一些年或多年生的植物,某些的生长和发育周期一年或多年,直接在自然界中了解他们的

大气所FGOALS-g2模拟中上新世气候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所模拟的中上新世气候的相关成果不久前在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作者为LASG郑伟鹏副研究员,文章合作者为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张仲石博士以及LASG俞永强研究员和陈林博士生。   中上

首个气候变暖影响综合计划显示 水荒将成全球未来主要隐忧

根据一项互补的气候预测研究,非洲部分地区的水荒将愈发严重。图片来源:Dieter Telemans/Panos   本报讯 每当琢磨什么是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最佳方式时,德国气候影响研究波兹坦学院院长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总是喜欢想一想盲人摸象的寓言。   同样的事

这一年,新发现颠覆传统认知

  科学家追寻百年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有了新的答案,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面临退休,从航天到地球四极,2018年,新技术助力的科学新发现,不断颠覆着人类已有的认知。深空探测开启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