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SA证实“永动机”推进器存在

在发明家罗杰·索耶(Roger Sawyer)2000年第一次发表他的微波相对论引擎(EmDrive) 概念时,所有人都嘲笑他的异想天开。由NASA为首的众多科学团队纷纷声称这种真空等离子推动器是违背物理原则的。但是现在,空间站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种不需要燃料的推动器。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东西,现在重新进入到科学家的实验室。 这项发现将会成为人类通往外太空之路的重大突破。因为根据此原理,不但可以减小卫星的体积,还将大大缩减开支。而且其工作引擎EmDrive,构造相当简单。 它的工作原理是微波转换并推进到内部的一个密封室内,以此提供能量。而太阳能可以提供电力转换成微波,也就是说推,进器将不再需要供给。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表示,现有的卫星可以不再携带燃料,因此可以减少至少一半的体积。而人类的太空之旅也将会走得更远。 据悉,当罗杰首次与概念机亮相时,受到了几乎全场人的嘲笑。但这一切,却吸引了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团队的注意......阅读全文

NASA证实“永动机”推进器存在

  在发明家罗杰·索耶(Roger Sawyer)2000年第一次发表他的微波相对论引擎(EmDrive) 概念时,所有人都嘲笑他的异想天开。由NASA为首的众多科学团队纷纷声称这种真空等离子推动器是违背物理原则的。但是现在,空间站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种不需要燃料的推动器。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新型薄膜制成的“半永动机”问世

  日本理化研究所宣布,该所相田卓三教授联合东京大学的同行日前开发出以环境中湿度波动为能源的半永久性驱动薄膜传动器。   为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大力开发太阳光、风力、地热等替代化石能源的自然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但对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来说,开发出不需插座充电且轻量小巧的动力源极为重要。

等离子体推进器研究重大突破:有助无电极推进器研发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新实验弄清了影响等离子体流动的因素,有助于无电极等离子体推进器的研发。  我们知道,太空中的磁场线会在等离子体的影响下延伸,导致磁场增强;但实验室中的情况恰好相反,磁场强度不增反减。  研究人员正以此为基础研制等离子体推进器。在开放磁场中,等离子体流动速度加快、

岛津志做世界环保推进器

  明年开始北京将实施欧IV燃油标准,环保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汽车厂商的重视。   9月27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了新修订的《车用柴油北京市地方标准》及《车用汽油北京市地方标准》。从2008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将实施欧Ⅳ燃油标准。届时,北京所有的加油站都必须提供符合新环保标准的汽油和柴油。环保是本世纪

巴西开始安装德国火箭推进器

  据巴西科技部网站8月31日报道,巴西航空与空间研究院开始在圣保罗州圣荷塞·杜斯·坎波斯市工厂安装Shefex2探测器的S40M和S44推进器。   德国空气动力与宇航研究中心在其极超音速飞行器试验项目的初期阶段,为改进使用S30和Orion推进器的Shefex1火箭的性能,请求

吸气式电推进器以空气为“燃料”

  有望让地球和火星低轨探测器永久待机  卫星由吸气式电推进系统推进。  图片来源:美国太空网  科技日报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首次测试了一种新型吸气式电推进器,它能收集大气分子并用其代替机载推进剂,有望使近地轨道卫星几乎无限期地停留在太空中,也能使

美制成为微小卫星提供动力的火箭推进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8月17日宣布,他们研制出一种微型火箭推进器,能为不足两公斤重的微小卫星提供动力。  这种推进器形似电脑芯片。它由多层金属组成,最上层有500个均匀排列的金属尖端,最底层装有一个小型液体容器,每层结构都有细微小孔,可将离子液体“吸”到最顶层的金属针状物上。  

微波的微波萃取原理

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的原理是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重现性好、节省时间

国内首台5MW吊舱推进器通过鉴定

2020年12月30日,由江苏科技大学、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制的我国首台5MW吊舱式电力推进器,顺利通过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的新产品鉴定。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此次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规格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总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据悉,该推进器这是我国自主

德以科学家研制出新型“纳米推进器”

  全球有不少科学家致力于“纳米机器人”的研究,并希望其有朝一日能够执行精确定位身体内区域并运送药物等任务。而为了让这些微小的机器人顺利抵达目的地,首要解决的就是选用何种推进方式。最近,一个汇聚了以色列和德国科学家的小组,便声称其研究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解决方案——世界上最小的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