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抗埃博拉病毒药物获批

记者今天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针对埃博拉,历时5年研制的药物“jk-05”近日通过总后卫生部专家评审,获得军队特需药品批件。该药连同此前获批生产的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等科研成果一起,为我国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 针对该疫情再次爆发流行的潜在危险,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生防药物研究室王洪权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进行了防治药物专题研究。 “jk-05”是一种小分子化学药物,该药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埃博拉病毒的RNA聚合酶,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研究表明,该药在细胞和动物水平感染试验中具有抗埃博拉病毒活性。专家特别强调,该药物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在适用于广谱抗流感时完成了临床安全性评价,但对于埃博拉出血热治疗,目前仍仅限于紧急情况下使用。 埃博拉病毒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最高生物安全威胁的病毒,由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很高,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曾先后四次暴发流......阅读全文

埃博拉病毒专家呼吁欧洲组建反埃博拉病毒军队

   据法新社12月26日报道,一个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微生物学家称,如果欧洲不像美国那样把病毒当成“国家安全问题”来重视,那么欧洲会很容易被病毒攻击。   伦敦卫生及热带医学学院主任彼特•皮奥特称(Peter Piot):“我们没有重视病毒,而我们的不重视导致我们变得很脆弱。”在英国《独立日报》的

中国抗埃博拉病毒药物获批

  记者今天从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到,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针对埃博拉,历时5年研制的药物“jk-05”近日通过总后卫生部专家评审,获得军队特需药品批件。该药连同此前获批生产的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等科研成果一起,为我国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  针对该疫情再次爆发流行的潜在危险,近年来,军事医

埃博拉经济学:从埃博拉病毒肆虐看药物研发机制

  人类第一次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这种致命传染病是在1976年。自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出版《高危地带》(The Hot Zone)一书后,20来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一直在公众脑海中挥之不去。但那时,人类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这种疾病。  目前,埃博拉病毒作为世界最致

埃博拉病毒致病机理

  埃博拉病毒粒子的直径为80纳米,长度为970纳米,属丝状病毒科。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扎伊尔、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第4个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染此病

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的药物靶标

  目前没有药物可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或寨卡病毒,这些病毒每年感染数百万人并导致严重疾病、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如今,来自美国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两项新研究最终可能改变这一点。他们鉴定出这三种病毒劫持人类细胞的关键途径,并且发现至少有一种潜在的药物能够破坏人类细胞中的这个

塞拉利昂再现埃博拉病毒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月14日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结束的同时,该组织警告称,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病毒很可能会卷土重来。而这正是塞拉利昂发生的事情——就在WHO的这一声明发布后几个小时,又有一名埃博拉感染者在该国死亡。  塞拉利昂卫生官员向记者介绍说,一名22岁的女性在接近几内亚边境的Baomo

埃博拉病毒为何难“破”

  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关注。但其实,人类早在1976年就发现了埃博拉病毒。近40年过去了,科学家为何仍未研发出针对这一致命病毒的特效药物或疫苗?破解埃博拉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要从埃博拉病毒说起。这种病毒很难对付,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相关实验必须在高安全防护措施的实验室

Cell:埃博拉病毒的全面进攻

  埃博拉病毒能引发一种严重的出血热综合症,导致人类和灵长类动物迅速致命。在今年2月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呈现出加速蔓延之势,迄今为止这一疾病已经夺去超过4500个生命,令人感觉几近失控。   近期Cell杂志以“Camouflage and Misdirection: The Fu

新法可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

科技日报北京9月30日电(记者刘岁晗)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完成的一项原则证明性研究称,基于DNA排序的实时血液检测,可迅速对埃博拉出血热、基孔肯雅热等危重传染病进行诊断。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检测未来有望用于实验场地和医疗设施缺乏的地区。大多数商用或科研用基因诊断是以特定的病原体为目标。但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

蝙蝠或是对抗埃博拉病毒关键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的科学家研究称,蝙蝠的免疫系统可能是人类对抗埃博拉病毒奥秘所在。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目前还无法完全确定,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非洲果蝠(African fruit bats)可能是其起源之一。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的米歇尔·贝克博士说,蝙蝠身上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