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研制成功新型自适应光学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像差问题一直困扰着光学领域的工作者。像差会使光波前发生形变,不仅降低成像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使得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雾里看花”,更甚者,产生赝像,或无法获得有意义的图像。像差问题对双光子成像的影响尤为严重,因为在那里,荧光信号对入射光强度的依赖是平方关系,一旦入射光波前形变,不仅聚焦强度大幅下降,成像分辨率也急剧恶化。因此,如何解决像差问题,实现活体,例如小鼠大脑皮层,深层区域的高质量成像成为光学成像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美国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在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的吉娜博士小组与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琛博士最近成功将一种新的自适应光学的方法和双光子显微镜结合,研制出一种新的自适应光学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通过校正活体小鼠大脑的像差,在视觉皮层的不同深度......阅读全文

长春光机所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适应光学波前探测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采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实现对超动态范围波前倾斜和其他高阶像差的同时探测,实现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像差探测和校正,该研究为自适应光学波前探测技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结果发表在Optics Exp

长春光机所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适应光学波前探测技术中取得新进展:首次采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实现对超动态范围波前倾斜和其他高阶像差的同时探测,实现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像差探测和校正,该研究为自适应光学波前探测技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结果发表在Optics Express

中美研究员联手研制出新型自适应光学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一直以来,光学领域的工作者都被像差问题困扰着,因此,解决像差问题成为光学成像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近日,从最新一期的《自然 方法》杂志上获悉,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吉娜博士小组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琛博士最近成功研制出一种新的自适应光学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像差问

科研人员提出新光学像差表征法:自由振动模法

  像差是指光学系统中的成像缺陷,物理光学上把像差称之为波前像差或波阵面像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望远镜实验室博士王海仁及其合作者们提出了表征光学望远镜的像差的新方法——“自由振动模法”。自由振动模法来源于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在表达上分为圆形和环形自由振动模法(见图1和图2)。以往的光学像差表征法主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一) - 电子光学系统

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由电子光学系统、信号收集处理系统、真空系统、图像处理显示和记录系统、样品室样品台、电源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第一节  电子光学系统电子光学系统主要是给扫描电镜提供一定能量可控的并且有足够强度的,束斑大小可调节的,扫描范围可根据需要选择的,形状完美对称的,并且稳定的电

波前传感器的技术革命——四波剪切干涉技术

摘 要:波前传感器(波前分析仪)是自适应光学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决定了自适应光学系统最终的调制结果。同时波前探测器在激光、天文、显微、眼科等复杂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像差检测,虹膜定位像差引导,大口径高精度光学元器件检测,平行光管/望远镜系统的检测与装调,红外、近红外探测,激光光束性能、波前像差

我国首次获取活体人眼视网膜层析图像

近日,由中科院光电所承担的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知识创新工程宏观调控经费支持项目——“OCT-AO成像技术及其眼科医学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获得清晰的活体人眼视网膜层析图像,标志着我国活体人眼视网膜成像关键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眼底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主要有自适应光学眼底相机、自适应

中国科大和光电所在视觉神经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周逸峰研究小组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张雨东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证明,发育成熟之后的正常成年视觉神经系统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其可塑性的发挥受限于人眼的光学系统质量。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探索新的视功能恢复方法。Nature集团新刊Scientific

太阳光栅光谱仪像差自适应光学探测与校正方面取得进展

  光栅光谱仪是研究太阳大气爆发基本物理反应过程的重要工具,可用于确定物理反应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如磁场、温度、压强、元素丰度等。作为太阳望远镜后端的重要仪器之一,它是进行太阳活动科学观测和空间天气预报与预测等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效手段。然而,基于地基太阳望远镜的光栅光谱仪光谱成像性能受大气湍流引

光电所突破下一代太阳自适应光学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饶长辉带领的太阳高分辨力光学成像研究小组,突破下一代自适应光学——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Multi-Conjugate Adaptive Optics, MCAO)关键技术,利用所研制的太阳MCAO系统原理样机与云南天文台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对接,实现对太阳活动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开放基金申请

   一、实验室简介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设立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始建于1986年,于1990年完成正式验收。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应光室一直坚持面向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应用基础及关键技术研究,积极面向国家需求承担大科学工程任务,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解决了

红外线测温仪基础原理和应用

红外测温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质量控制和监测,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和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了着重要作用。近20年来,非接触红外人体测温仪在技术上得到迅速发展,性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品种不断增多,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比起接触式测温方法,红外测温有着响应时间快、非接触、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长等

我国太阳观测技术获得新突破 空间天气预报将更准确

  如何通过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阳活动区?中国科学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适应光学——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关键技术,这相当于给太阳望远镜戴上校正“眼镜”。  近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上结合了该技术,获取太阳活动区大视场高分辨力实时图像。  太阳爆发性活动会给地球及行星际

“嫦娥”的眼睛:紫外月球敏感器拍摄月球影像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之后又一重大项目,嫦娥一号卫星是这项大工程的第一步。与以往我国发射卫星不同的是,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使得该卫星具有某些不同与以往卫星的新功能。要实现这些新功能,保证飞行任务顺利完成,就要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紫外月球敏感器以其"新、难"的技术特点成为嫦娥一号卫星

原子吸收光谱仪采购浅谈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子吸收在各检测领域的需求、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面对如此繁多、性能各具特色的商品仪器我们该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呢?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就涉及到的原子吸收性能及采购依据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了浅薄的探讨。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无机元素微量和痕量分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光学显微镜的应用领域

光学显微镜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工具,从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光学显微镜的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在生物学中,化学中,物理学中,天文等等在一些科研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显微镜。  目前,几乎成了科学技术的形象代言,你只需看媒体上有关科学技术的报道中频频出现其身影,便可见此言之不谬也。 

中科院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

  高次谐波光谱中  全量子轨道映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光物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志义研究组利用自己组建的阿秒激光装置,实现了电子波包在自由态的各条量子轨道上的直接定位,获得了全量子轨道分辨的高次谐波谱。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高

成都分院与成都市科技局联合举行重大产业化项目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5月6日,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一行拜访中科院成都分院,院市双方就开展生物医药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挖掘活动举行了座谈会。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出席会议并讲话,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科技处负责人以及项目申报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成都分院

2016科学仪器重大专项指南发布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今天,科技部发布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详情如下。  附1:申报相关要求和规定  附2:“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为

大视场太阳自适应光学技术获突破

  日前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饶长辉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套地表层自适应光学(GLAO)试验系统,与云南天文台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对接后,首次获得太阳黑子和太阳米粒的大视场高分辨力自适应光学校正图像,标志着我国太阳自适应光学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该团队研制了大视场多通道相关夏克—哈特曼波前

下一代太阳自适应光学技术让太空“天气预报”更精准

  记者10月30日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获悉,由该所饶长辉研究员牵头的太阳高分辨力光学成像研究小组,日前成功突破“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MCAO)关键技术,实现对太阳活动区的大视场闭环校正成像观测。这是国内首次利用MCAO技术获取到太阳活动区大视场高分辨力实时图像,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

显微镜选购分类及相关依据

显微镜分类一、 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单目、双目和三目显微镜。单目价格比较便宜,可以作为初学爱好者或者学生的选择,双目稍贵点,观察的时候两眼可以同时观察,观察得舒适些,三目又多了一目,它的作用主要是连接数码相机或电脑用,比较适合长时间工作的人员选用。  二、显微镜分类根

显微镜原理及用途阐述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主要由光学系统及支撑它们的机械结构组成,光学系统包括物镜、目镜和聚光镜,都是由各种光学玻璃做成的复杂化了的放大镜。物镜将标本放大成像,其放大倍率M物由下式决定:M物=Δ∕f"物 ,式中f"物是物镜的焦距,Δ可理解为物镜与目镜间的距离。目镜将物镜所成之像再次放大,成

BioTechniques: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的新进展

  近年来,超高分辨率显微镜(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因进展迅速而频频登上头条。它突破了Ernst Abbe的衍射极限,让显微镜从此步入了纳米时代。在最新一期的《BioTechniques》杂志上,Abigail Sawyer和Joseph Martin介绍了显微镜的

多光子显微镜成像技术:大视场多区域脑成像技术

为了了解神经回路的功能以及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对不同区域的大量神经元进行活体成像,我们这里介绍两种显微镜技术,分别针对大视场多区域成像和自由活动小鼠的活体成像。从图1可以看出用于视觉处理的神经元分布在直径约3毫米的区域——小鼠初级视觉皮层和多个较高级的视觉区域。当前的商用双光子显微镜系统通常提

应用于不同规格线径检测的六种CCD检测法

摘要:我们都知道,对圆形轧材是需要检测其线径尺寸的,而不同轧材的线径范围也不尽相同,那么针对不同范围的轧材,需采用哪种测径仪呢?本文就主要介绍了六种应用不同规格的线径检测方法。关键词:测径仪;CCD;引言电荷藕合器件(CCD)是一种半导体成像器件。这种器件借助于必要的光学系统和适合的驱动电路,可以将

光学显微镜分析

  光学显微镜(英文Optical Microscope,简写OM)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  介绍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自从有了显微镜,人们看到了过去看不到的许多微小生物和构成生物的基本单元——细胞。

一文看懂主流AR眼镜的核心显示技术光波导

  光波导,因其轻薄和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而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的必选光学方案,又因其价格高和技术门槛高让人望而却步。随着主流AR设备微软HoloLens2、Magic Leap One等对光波导技术的采用和设备量产,以及AR光学模组厂商DigiLens、耐德佳、灵犀微光等近期融资消息的频繁披露,

科学仪器学科与技术进展的研究报告(六)

  2.核磁共振成像仪(MRI)  核磁共振波谱和成像仪器具有“量大面广”的特性。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仪器还有石油测井仪和探水仪。核磁共振测井仪器能够提供油井内原油和水的定量分布或原油的储备信息。每年核磁共振测井量超过3000多口,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要求仪器具有快响应和能够适应地下高温、

科学仪器学科与技术进展的研究报告

  (四)核磁共振仪   核磁共振(NMR)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诺贝尔奖曾6次授予NMR工作者,授奖领域涉及物理(1944、1945、1952年度)、化学(1991、2002年度)、生理或医学(2003年度)。NMR的广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