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星际空间发现碳分支结构新分子暗示生命起源

天文学家在27000光年远的星际空间发现巨大气体云里包含一个罕见的基于碳的分子——而且是具有分支结构的分子。天文学家就像大海捞针般最终探测到了异丁腈释放的无线电波。这项发现表明生命所需的复杂分子可能起源于星际空间。 大型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 利用位于智利阿塔卡马的大型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简称ALMA)——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部分资助的无线电望远镜组——科研人员研究了气体恒星形成区域人马座B2(Sagittarius B2)。 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和德国科隆大学的天文学家进行的这项研究被发表在期刊《科学》上。这些恒星形成区域的有机分子包含分布在单一链上的一个碳原子“支柱”。然而异丁腈的碳结构会分叉开来,这使得它成为科学家在星际空间首次探测到的这类分子,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波物理与......阅读全文

太阳系外首次发现手性分子

  美国研究人员14日报告说,他们在太阳系外的星际空间中首次发现一种被称为“手性分子”的有机分子,这将有助于破解手性分子乃至生命在宇宙中的最初起源之谜。   当两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像人的左右手一样呈镜像对称但又不能互相重叠时,它们互为手性分子。这种特性让两种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相同,但在毒性等化学性质

2018年度“邵逸夫奖”得奖者名单公布,每项奖金120万美元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一百二十万美元。今年为第十五届颁发,颁奖典礼定于本年9月26日(星期三)于香港举行。  “邵逸夫奖”得奖者如下:  天文学奖 颁予  尚-卢•普吉 (Jean-Loup Puget)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

三位科学家获2018年度邵逸夫奖

  2018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26日晚在香港举行。来自法国、美国的3位科学家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3个奖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典礼并颁发奖项。  邵逸夫天文学奖颁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太空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太空总署普朗克计划高频仪器首席研究员

2018年度“邵逸夫奖”得奖者名单公布

   邵逸夫奖基金会于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届共有三位科学家获颁奖项,得奖者名单如下。  “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一百二十万美元。今年为第十五届颁发,颁奖典礼定于本年9月26日(星期三)于香港举行。  “邵

新型紧凑太赫兹激光器可在室温下工作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款紧凑型、在室温下工作、能广泛调谐的太赫兹激光器,是迄今性能最优异的太赫兹激光器,首次让太赫兹激光器可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有望在高带宽通信、超高分辨率成像、射电天文学等领域“大显身手”。  太赫兹频率范围位于电磁频谱(介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的中间,可广泛应用于多个科术领域,但

美国“三座大山”联手研制出最新款紧凑太赫兹激光器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款紧凑型、在室温下工作、能广泛调谐的太赫兹激光器,是迄今性能最优异的太赫兹激光器,首次让太赫兹激光器可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有望在高带宽通信、超高分辨率成像、射电天文学等领域“大显身手”。  太赫兹频率范围位于电磁频谱(介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的中间,可广泛应用于多个科术领域,但由

超大黑洞形成关键在高密度气体盘

  日本东京大学近日宣布,该大学泉拓、河野孝太郎等人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在超大黑洞的成长过程中,一些高密度分子气体圆盘具有重要的气体质量供给源的功能,可以综合证明星系中心部位的气体质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符合“高密度分子气体圆盘内形成的大质量星体发生超新星爆发,气体中产生强烈乱流,促进向内侧供给气体”

行星系“碎片圆盘”存在碳原子气体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茨城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位于智利的阿塔卡玛亚毫米波望远镜(ASTE),观测距地球200光年和63光年的两个行星系碎片圆盘,发现了碳原子气体存在的证据,初步支持了碎片圆盘中的气体来源于“供给说”理论。  星际漂浮的以氢分子为主要成分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分子云,分子云因自身重力收

高大上的“太赫兹”究竟有什么作用

高大上的“太赫兹”究竟有什么作用在电磁波谱中有一段尚未被人类有效认识和利用的真空地带,其频率范围为100 GHz-10 THz(Terahertz,1×10e12 Hz),位于微波和红外辐射之间,这就是“太赫兹空隙”。长期以来,在微波、可见光、红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太赫兹在科研和应用方面却相

一氧化碳真空紫外光解离的同位素效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一氧化碳分子(CO)在星际空间中的丰度仅次于氢气(H2)分子,排在第二位。CO吸收宇宙空间中的真空紫外辐射以后会解离生成C原子和O原子;碎片原子会进一步和H2分子反应生成碳氢化合物和水,而这些次生分子是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另一方面,CO的光吸收和光解离还被认为是造成太阳系中C、O同位素异常分布的

乙炔分子碎裂解离中的质子迁移及H-H结合通道研究获进展

  乙炔分子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最简单的有机分子之一,其解离碎裂过程涉及C-H键、C-C键断裂,以及异构化等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现有的研究表明被双电离的乙炔分子会通过三种两体解离通道衰变,即:H+ + C2H+,CH+ + CH+和C+ + CH2+。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新文研究

物质落入黑洞前产生高能射线耀斑

  我们的银河系中心潜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一些围绕它旋转的热气体可能会落入其中。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最近,欧洲空间局(ESA)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对这些热分子气体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它们能有这么高温度,可能是黑洞正在给自己“烹煮”美餐。   该黑洞位于银河系中心一个无线电光源人马座A*(Sgr

c-SiC3分子在AGB星周包层中形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一项关于c-SiC3等含硅分子在渐近巨星分支(AGB)恒星IRC+10216星周的形成机理的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该成果是原子分子与化学动力学实验、量化计算、天体化学模拟强强联合、共同攻关的一个典型例子,展示了天体化学这门新兴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本质特点。此项工作由华东师

自由电子激光揭示星际介质S2碎片的直接来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研究员袁开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兴安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离子成像实验装置,首次在CS2分子的光解中观测到C+S2产物通道,为天文观测到的星际介质S2的直接来源提供了实验证据。  星际空间

6G已在路上,它背后的太赫兹技术是怎样的存在?

   5G还没实现商用,工信部便确认了即将着手研究6G的消息,这或许让人觉得猝不及防,但其实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通信业必须具备前瞻性,早在2009年4G LTE首版标准完成时,各大设备厂商就开始研究起5G了,所以在5G R15标准完成的时候,6G的研究也要提上日程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四)

4.2、太赫兹天线随着对太赫兹技术研究的深入,太赫兹天线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太赫兹频段相比微波毫米波频段有着更高的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也短很多。由于天线尺寸与波长的相关性,太赫兹天线具有尺寸小的天然优势,但也对加工制作带来了挑战。类似于低频段通信的天线需求,太赫兹天线也分全向天线、定向天线以及多波束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今日推荐文章作者为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专家洪伟教授,本文选自《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发表于《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学与技术若干前沿问题评述专刊》,射频百花潭配图。引言随着对电磁波谱的不断探索, 人类对电子学和光学

欧洲南方天文台首次拍到麒麟座中心区域

这张壮观的红外波段图像显示一个近距离恒星形成区:麒麟座R2,距离地球大约2700光年。  这张图像是一张对比图,对拍摄自红外波段与可见光波段的麒麟座R2进行比较。左侧的图像采用可见光拍摄,图像采用数字巡天2号项目获取的红色和蓝色滤光镜图像合成;右侧采用欧洲南方天文台VISTA望远镜于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 将正式开放运行

   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图片来源于网络  FAST 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设想,利用贵州省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历经5年半的艰苦建设

评选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出台

中国科学技术馆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3月26日下午在北京共同组织推出一项评选活动,将从各60项候选项目中由社会公众分别投票选出20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20项最伟大的技术发明。 据介绍,本次评选内容侧重于对人类认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兼顾

新证据表明生命或许起源于太空

  借助微弱的无线电波,科学家们从27000光年外的一个巨大星云里,如大海捞针般 “抓到”了一种具有特殊的分支结构的碳基分子。这些远在银河系中心的有机分子,暗示着人们,构成生命结构的氨基酸等有机结构或许起源于浩瀚的太空。  据9月29日(北京时间)每日科学报道,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阿

科学家从27000光年外的一个巨大星云里"抓到"了碳基分子

  借助微弱的无线电波,科学家们从27000光年外的一个巨大星云里,如大海捞针般 “抓到”了一种具有特殊的分支结构的碳基分子。这些远在银河系中心的有机分子,暗示着人们,构成生命结构的氨基酸等有机结构或许起源于浩瀚的太空。  据9月29日(北京时间)每日科学报道,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阿

紫金山天文台证实在富碳星拱星包层中探测到硫化硅脉泽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龚龑等通过国际合作研究证实在富碳星IRC+10216的拱星包层中探测到SiS(1-0)脉泽。该研究成果近日以SiS in the circumstellar envelope of IRC +10216: maser and quasi-thermal emission

迄今观测到最遥远类星体现身 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时

  英国《自然》杂志5日发表了一项天体物理学最新进展,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观测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类星体,其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的时候(仅为目前宇宙年龄的5%)。该类星体拥有一个超重黑洞,为早期宇宙中的黑洞生长理论提供了支撑。  类星体是已知太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上世纪60年代,类星体与宇宙微波背

专家呼吁:我国亟待加强长波红外探测技术研发

   “红外光电子技术已成为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大国间激烈竞争的核心技术,它关系着航空航天和国家安全。”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定波、褚君浩、郑有炓和薛永祺等在第250期东方科技论坛上表示,为打破长期以来国外对长波/甚长波红外探测器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满足我国天文物理、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的迫切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边缘正形成恒星的有力证据

  记者近期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国际合作小组基于“银河画卷”巡天结果,在银河系气体盘边缘的5个分子云中发现了脉泽辐射。这些脉泽辐射的发现说明,在银河系边缘有大质量恒星正在形成。  此次,研究团队利用100米口径的德国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及65米口径的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

中国建太空望远镜 灵敏度比德国高10倍

23日,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重要设备——反射面单元面板第一批1000个单元“就位”,开始在贵州省黔南进行现场拼装。这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中国“天眼”为何选址黔南?长啥样?有哪些“本领”?它能找到“外星人”么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外发现微类星体

  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自然》杂志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他们在银河系的近邻仙女座星系发现一个微类星体。   研究小组在今年1月通过不同太空望远镜,探测到了这颗名为XMMU J004243.6+412519的微类星体所发出的X射线。这个微类星体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0倍,位于银河系的近邻仙女座星

探秘亚洲最大射电望远镜:可观测百亿光年外天体

亚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  这个口径65米,重达2700吨的庞然大物,其相当于8个标准篮球场的主反射面精度误差却不超过0.3毫米,并能在1分钟内完成不同观测波段的转换——10月28日,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直径65米射电望远镜在上海天文台启用。作为我国目前口径最大、波段最

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导成像频谱仪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12月16日,中科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组对紫金山天文台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导成像频谱仪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研制报告和技术报告,测试组的测试报告以及经费审查组的审查报告。验收委员会认为,超导成像频谱仪达到了实施方案中预定的技术指标,其中噪声温度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