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首例荧光转基因克隆猪产下荧光猪崽

新华网哈尔滨1月8日电(记者 李建平)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中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日前成功产下2头具有绿色荧光遗传特征的小猪。 1月7日,两头刚出生的“荧光猪崽”在紫外光源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 有关专家称,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猪已经发展成熟。 2006年12月24日,由东北农业大学刘忠华教授主持的转基因克隆猪课题获得成功。3头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在种猪场自然分娩产出,这种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在紫外光源激发下,口舌、鼻以及四蹄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验证了转基因的成功。这是继美国、韩国、日本之后第四例成功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方式生产出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 一年多来,在课题组成员和饲养员的精心照料下,3头绿色荧光转基因克隆猪生长很快,并通过与普通公猪交配怀孕。7日,3头绿色荧光克隆猪中的一头率先当上“妈妈”,顺利产下11头小猪。 刘忠华说,这11......阅读全文

我国首例荧光转基因克隆猪产下荧光猪崽

新华网哈尔滨1月8日电(记者 李建平)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中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日前成功产下2头具有绿色荧光遗传特征的小猪。 1月7日,两头刚出生的“荧光猪崽”在紫外光源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 有关专家称,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猪已经发展成熟。

又添两头“荧光猪崽”,我国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发展

据新华社哈尔滨2月17日电(记者 李建平) 记者17日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今年1月成功产下的11头猪崽中,又有2头猪崽被确认具有绿色荧光遗传特征,从而使这窝猪崽中“荧光猪崽”总数由2头增加至4头。 据介绍,2006年12月,由东北农业大学刘忠华教授主持的转基因克隆猪

刘忠华教授JBC解析细胞核重编程

  卵母细胞的因子能够有效重编程体细胞核,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未能确定这些因子的身份。   东北农业大学的刘忠华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母本的波形蛋白(Vimentin) 对于细胞核重编程很重要,这也是首次发现这一蛋白具有重编程作用。这项研究于一月二十八日发表在Journal

T克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实验

【原理】经TaqDNA聚合酶扩增后的PCR产物末端都带有单个A。正是基于这一原理,pGEM-T质粒经EcoRV切成平端后,在开口端加上一个T制成T载体,一方面避免了自身环化,另一方面由于T-A互补,从而提高了T载体与PCR产物之间的连接效率。由于T-A克隆只需纯化PCR产物,因而操作较为简便。pGE

我国首例荧光克隆猪怀孕 明年1月当妈妈

东北网12月25日电 记者日前从负责转基因克隆猪项目的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了解到,去年出生的3头绿色荧光克隆猪都已怀孕,明年1月份,它们就要当上“妈妈”了。 据该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尹智介绍,一年多来,在课题组成员和专门饲养员的精心照顾下,3头小猪生长很快。目前发育良好,体重达标,并已经通过

GFP抗体—绿色荧光蛋白的单克隆和多克隆标签抗体

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绿色萤光蛋白)是由下村脩等人在1962年在一种学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其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萤光。GFP标签可位于蛋白质的C端或N端,该系统已广泛 应用于各种细胞

上海首例克隆猪诞生

记者7月24日从上海市农委有关部门获悉,上海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猪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及其优化》日前结出了硕果,首例克隆猪已于7月16日在南汇诞生。截至7月24日,这只全身长着黑白花纹的小猪已由1公斤多长到了2公斤左右。业内人士指出,克隆猪的诞生,将为科研人员深入开展异体器官移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

“羊脸人身”:技术有障碍,伦理更扎心

   人羊嵌合体培育过程图 继去年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发出了人与猪的嵌合体后,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又首次将人类干细胞导入绵羊胚胎,获得了人羊嵌合体,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将胰腺移植到了小鼠体内。 3月15日,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家畜胚胎工程实验室主任刘忠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虽然面

刘忠范:我们更需要产生大师的土壤

  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的书橱里,有一张发黄的纸,上面有一句话:“研究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本身,因为过程中隐藏着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目标,这也是科学家们乐此不疲的奥秘。”  1993年,刘忠范从日本回国,刚刚30岁的他写下这句话,用来勉励自己要谨记科研的真谛

刘忠范:要对中国石墨烯产业有所担当

  石墨烯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战略新兴材料。目前全国各地建设中的石墨烯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以及石墨烯研究院等已经超过30家,有数百家企业从事石墨烯原材料和产品研发,而且这些数字仍在迅速增长。喧闹中,一位科学家发出冷静的声音:“石墨烯这样做下去,没有前途!石墨烯是一种战略材料,如果我们对它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