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冻土区地下冰揭开面纱更多秘密有待研究

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青藏公路 估算结果系首次公布 甘肃兰州冻土科学家一项历经十多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的总储量达9528立方公里。这个初步估算结果,是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向外公布的。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孕育地,被科学家称为“中华水塔”。这座超级大“水塔”的内部结构独特,非常适合储水。“水塔”内部有冰川、山脉、湿地、草原、森林、湖泊等,但人们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却知之甚少。 埋藏于地表下的任何一种冰,不论其成因和埋藏条件如何,统称地下冰。青藏高原地下冰可分为内成冰(地壳内形成的冰)和外成冰(埋藏冰)两大类。高原上内成冰分布广、储量大。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沿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完成了数千个钻孔的钻探工作,对钻孔剖面的地下冰分布状况和含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低山丘陵区为高含冰量冻土,主要包括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中高......阅读全文

杨元合小组发现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大尺度证据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1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碳库在以一定速率显著增加,土壤碳的积累仅发生在下层土壤,并且主要源于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上述结果证明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是个显著的“碳汇”。该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温度低、海拔高,是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于这个原因,过去科学家猜测这里的河流也应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一项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处于世界中高水平。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中。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温度低、海拔高

寒旱所就长江源区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开展研究

  地上植被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环境因子的异质性对植被的盖度、生物量结构以及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近50 a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冻土活动层厚度和土壤等发生着显著变化,特别是高寒草甸、沼泽草甸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高寒高海拔的冻土地区建设高速公路是世界性难题。相比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的路面尺度更大,吸热量会大幅增加,而原有的导冷阻热措施效果会大打折扣。一增一减,传入冻土的热量会成倍增长,对路基稳定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我国已经对冻土公路进行了50多年的研究和观测,但现有成果主要针对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和

研究人员揭示冻土碳分解及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小组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范围采样,并结合室内恒温、变温培养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碳分解及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冻土分布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其碳库大小超过全球

大气所揭示青藏高原人为气候增暖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311.shtml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拥有南北极之外最大的储冰量,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因而,其也被誉为“亚洲水塔”。自1950年代有观测记录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快

孙鸿烈:全球变暖给青藏高原带来正负两方面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青藏高原变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日前说,冰川、冻土的融化将给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孙鸿烈院士是于8月5日晚间,向正在西藏自治区调研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汇报工作时说这番话的。此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等19人组成的考

多年冻土退化致土壤有机碳降解-或加剧气候变暖

  中新社西宁12月7日电 (记者 李江宁)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7日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可能介导了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揭示了祁连山区乃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土壤碳损失的微生物机制,为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稳定性的微生物调节提

多年冻土退化致土壤有机碳降解-或加剧气候变暖

  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7日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可能介导了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揭示了祁连山区乃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土壤碳损失的微生物机制,为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稳定性的微生物调节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未来气候情景的模型预测奠

“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启动

  3月25日,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在京启动。项目选择我国沙漠化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将沙漠化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旨在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介绍说,青藏高原是我国第

科学家开发耦合积雪冻土耦合物理过程新陆面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积雪和冻土的变化对于全球、区域水循环都具有明显影响。同时,由于积雪和冻土大多分布于高寒区域,地形条件复杂,大范围密集观测困难,因此,开发包含积雪-冻土模块的陆面模式对于开展寒区陆面水文过程的模拟和预测研究十分必要。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磊及其团队经过长期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杨元合研究组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尺度取样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调控因素。相关结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生态学》上。  研究人员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微生物β多样性的研究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成绩突出

   冻土通常指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冻土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冻土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由于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具有流变性等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会面临冻胀和融沉等危险。位于甘肃兰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门开展冻土工程基础研究

青藏科考:可可西里热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研究员林战举团队参与的青藏科考指,可可西里多年冻土呈现快速退化状态,并由此诱发大量的热喀斯特地貌发育。  可可西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目前被纳入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

植物所揭示冻土融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碳磷交互作用

  作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土壤养分可利用性会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别是在冻土融化背景下,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调节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近年来,冻土生态系统碳-氮-磷交互作用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其中较多关注土壤氮

《科学通报》: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专家认为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当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气候变暖将导致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藏高原正是一个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巨大碳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碳排放量逐渐提高

不同土壤碳组分对冻土融化的差异性响应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元合团队与合作者基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热融塌陷序列,揭示了表层土壤不同碳组分对热融塌陷的响应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多年冻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6%,储存着1.3万亿吨碳,其碳储量约为全球土壤碳库的1/2。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融化会引起大量土壤碳

研究揭示不同土壤碳组分对冻土融化的差异性响应

  多年冻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6%,储存着1.3万亿吨碳,其碳储量约为全球土壤碳库的1/2。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融化会引起大量土壤碳释放,进而可能导致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效应。由于陆面过程模型中划分的概念性土壤碳库不可直接测量,使得目前预测的冻土碳动态及其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效应仍存在很

甘肃张掖市首个省级重点试验室获批建设

  近日,由张掖市科技局推荐,以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为依托的甘肃省森林生态与冻土水文水资源重点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准进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期。该试验室是我省第一个依托市属科研单位建设的省级重点试验室,也是张掖市目前唯一一个省级重点试验室。   据悉,该试验室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元合研究组基于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在2013至2014年连续两年的大范围采样,结合室内恒温、变温培养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杂志上。 

青藏铁路防沙工程积沙可保护冻土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近两年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在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路基多年冻土区,地表积沙对下伏多年冻土能起到保护作用。此研究结论不仅对研究沙漠与冻土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探索青藏铁路及其工程建设地区的冻土保护也具有应用价值。该成果最近发表于《科学通报》上。  

青藏高原地气之间水热通量交换的时空变化规律

青藏高原巨大的抬升地形可接收大量太阳辐射,形成独特的热力干扰源,对区域大气循环和亚洲季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主要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能量和水分的交换过程实现。然而,青藏高原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复杂多样的下垫面状况,使得青藏高原地气之间水热通量交换的时空变化规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前沿对话|气候变化威胁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的生存发展有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也是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8月15日,一篇题为《气候变化威胁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errestria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方面获进展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丰富,并对气候变化颇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区永久性冻土层消融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不稳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进了气候与碳循环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因此,揭示SOC稳定性机制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

植物所在冻土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冻土分布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其碳库大小超过全球土壤碳库的1/2。同时,冻土区气温在以超过全球平均值2倍的速率持续上升。显著的气候变暖可能使得冻土中储存的大量碳被微生物分解释放,进而导致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在此背景下,冻土碳循环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

高效低温原油降解菌株筛选工程启动

  近日,由中科院寒旱所和美国沙漠研究所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青藏高原冻土中原油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耐冷工程菌构建”在兰州启动。   据调查,全世界每年约有800万吨石油进入环境,使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受到污染。该项目拟通过对青藏高原冻土中微生物进行系统研究,筛选出高效的低温原油降解菌株,克

青年学术交流座谈会在京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33.shtm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致青藏科考贺信五周年,8月19日,科技部、中科院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老中青科考专家对话座谈暨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由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主持。 会上,全体同志重温了

我国冻土带可燃冰“藏宝图”初现端倪

2007年年末,在各路媒体梳理评点我国能源领域年度十大新闻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当仁不让地占据一席之地。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通俗称谓,这种新型的能源矿产是全球公认的优质的石油替代性资源。有媒体评价,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为我国能源界展示了一个后石油时代的美好前景,不

全球变暖后-冻融作用对地表侵蚀的影响机制研究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暖极大地影响了高寒区的地表侵蚀过程,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碳释放增加、高寒区冰冻圈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问题。此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团队在青藏科考野外考察工作中发现,雅鲁藏布江的河水在雨季来临前的春季开始变浑,即出现泥沙含量增加这一反常现象,这与以往研究

冻土成土年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冻土融化的响应

  全球永久冻土中存储了大量土壤有机碳。全球变暖引起冻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并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形成正反馈效应。微生物活动驱动冻土中有机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变化能够深刻影响冻土融化过程中的有机质分解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冻土的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存在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