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启动

3月25日,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在京启动。项目选择我国沙漠化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将沙漠化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旨在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介绍说,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二大沙尘暴尘源区,大量沙尘进入对流层上部,并向下游、下风向长距离输送,对东亚和北半球的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减缓对策研究,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可以造福本地、惠及当代,而且对从整体上改善中国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以往的中国沙漠化研究主要关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对青藏高原沙漠化的特殊性研究比较薄弱。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区域沙漠化日益加重。例如,西藏现有沙漠化土地约20万平方公里,长江和黄河源区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青藏铁路等工程走廊已......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  如果这个季节去西藏,站在拉萨河谷,可以看到两侧山坡上的青草已经长到了山顶,回到30年前,人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构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第三极”主体骨架,也是地球独特

香山科学会议讨论青藏高原与气候变化

  香山科学会议第450次学术讨论会日前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就“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展开讨论。   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指出:“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原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并影响中国东部的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时空差异

  气温是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研究其变化和波动可以阐明新的气候模式和趋势的形成。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魏彦强博士、方一平研究员选择青藏高原中国区域以及周围海拔3500米以上海拔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一个广义的温区高程模型(GTEM)来评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时空差异的趋势。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海拔5000m以上陆地面积虽然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2000,但却是全球1/3陆地平均径流的源头,尤其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和雪盖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河流孕育着世界接近10%的人口。高海拔冰冻圈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关河流,进而给河流影响区域的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无法预料的影响。  观测资料

全球气候专家聚集西宁-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作为全球气候启动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7月12日至13日,全球气候专家、学者聚集青海省会西宁市,共同研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等课题。   研讨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作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主题报告。她指出,青藏高原是

“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启动

  3月25日,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在京启动。项目选择我国沙漠化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将沙漠化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旨在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介绍说,青藏高原是我国第

前沿对话|气候变化威胁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对下游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的生存发展有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也是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       8月15日,一篇题为《气候变化威胁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errestria

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启动

 地球大数据正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如何开放共享?数据产品如何进一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科学研究? 科学数据应如何规范管理?    1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启动会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水体的碳源汇特征

  近日,《科学通报》发表的一项研究阐明了青藏高原湖泊CO2交换通量及碳源汇特征, 揭示了青藏高原水体碳交换过程的驱动机制。该研究由中科院院士于贵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高扬、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汪亚峰等合作完成。  我国有一半湖泊都位于青藏高原,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围绕青

气候变化改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季节动态

  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贺金生教授课题组牵头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格局的影响机制。  贺金生介绍,近50年来,青藏高原经历着两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温过程以及显著的降水格局变化。阐明长期快速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长格局,不仅关系着深入理解高寒生态系

东北地理所:青藏高原沼泽湿地固碳研究新进展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该地区沼泽湿地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功能参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沼泽湿地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沼泽湿地植被NPP,进而影响沼泽湿地碳的固定。明确沼泽湿地植被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青藏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的响应获进展

  植被动态及其类型被认为是反映气候的关键指标,受到生态学家和气候学家的关注。目前,从植被带再分布的角度探究气候变暖导致植被向高海拔和高纬度转移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高海拔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对高海拔地区植被的效应得到重视。   然而,人类活动常

青藏高原所揭示高寒植物物候序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

  8月1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诗平研究组题为Responses of sequential and hierarchical phenological events to warming

二次青藏科考,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下求索

  青藏高原缘何成为生物多样性演化中的重要枢纽?在考古与遗传视角下,青藏高原人群有怎样的起源与演化历史?青藏高原隆升与植物多样性进化有怎样的关系……  “以前我们关注演化历史的问题,但现实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我们将来需要重点调查的内容。”7月21日,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举办第二次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形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近日到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与阿里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长赵华标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物候变化研究中获新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通讯论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论文

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生命故事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场)——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学术交流,相关部门、地方和科考队代表出席会议。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围绕“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枢纽”,介绍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在昆明召开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场)——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学术交流,相关部门、地方和科考队代表出席会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围绕“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枢纽”,介绍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响了高原

利用洞穴石笋揭示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季风气候变化

末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  洞穴石笋沉积由于能够通过不平衡铀系测年方法精确定年,目前已经成为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陆相自然环境记录。我国东部季风的石笋记录表明,亚洲夏季风直接响应于北半球太阳辐射的变化,东亚季风与北半球太阳辐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位差。然而,东亚季风区

科学家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测量

   记者3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钻取了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为“亚洲水塔”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青藏高原树木生态弹性显著增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齐兵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青藏高原的森林年轮数据,系统分析了器测气候资料以来3次极端干旱事件中的树木生态弹性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望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树木生态弹性的评估提供更多科学依据。相关成果于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  研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矢志科研 坚持不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科

中科院植物所发现青藏高原树木生态弹性显著增强

  高寒地区的树木生长通常被认为对极端气候响应敏感。但同时树木存在一定的生态弹性去抵抗环境胁迫并从中恢复。这种树木自身产生的生态弹性可以解释青藏高原森林在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未发生大规模衰退或死亡的现象。然而,目前对于时空尺度上树木生态弹性的定量化依然存在困难,对影响生态弹性变化的因子仍知之甚少。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离珠峰大本营约40分钟车程。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从北京经拉萨抵达这里。作为“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她和队员们驻扎在巴松村,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与青藏高原结缘的第十八年。谈到

“第三极”生态变化之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诸多警示性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它面临着哪些威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日前于厦门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相关专家纷纷就“第三极”生态现状

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启动

启动会现场  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于9月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会由项目专家组组长郑度院士和首席科学家马耀明研究员主持。  启动会开幕式上,首先由“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领导秦大河院士、吴国雄院士介绍了全球变化专项

青藏高原四种羚羊应对全球变化空间分布和潜在迁移路径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全球变化给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带来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地理分布、物候、行为及种群大小,甚至加速了物种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野生动物的生存及空间分布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普氏原羚

青藏高原隆升及气候变化促进“中国林蛙复合体”的形成

  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标志,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影响生物成种的因素很多,例如地质事件以及环境变化均会造成物种的隔离,进而促进物种形成和分化;相反,杂交带来的基因流则促进种群之间的相互融合。此外,生物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造成的生态位分化,也会起到隔离的作用,限制杂交的频率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