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球首个大熊猫“野放中心”将启动建设

记者19日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了解到,全球首个国际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平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将于5月底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首批将有3到5只大熊猫“试验性入住”。 记者了解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5月底将正式启动建设。“野放中心”选址在都江堰市玉堂镇马家沟,共有130余亩建设用地,1892亩租用林地,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未来3到5年完全建成后,“野放中心”将迎来首批“试验性”入住的3到5只大熊猫。“野放中心”也将适当向游客开放,成为集大熊猫资源、科研、教育和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国际生态保护教育旅游示范区。 据介绍,大熊猫“野放中心”分实验区、半野放区和野放区,实验区占地131亩,建成后将容纳10余只亚成体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前后将经过5到10年的过渡,再从中挑选训练“成绩优异”的熊猫到半野放区。在半野放区,大熊猫将告别钢......阅读全文

全球首个大熊猫“野放中心”将启动建设

  记者19日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了解到,全球首个国际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平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将于5月底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首批将有3到5只大熊猫“试验性入住”。   记者了解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四川首个大熊猫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奠基

  5月29日,大熊猫基地震后重建项目之一,“中华熊猫谷•成都大熊猫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在四川都江堰市玉堂镇马家沟奠基。   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费立松介绍,目前,大熊猫的繁殖、饲养技术已取得突破,野放研究是将国宝大熊猫送归自然的最后一步。   根据《拯救大熊猫》等相关文献记载,1953

添丁进口!我国野放麋鹿种群在内蒙古成功繁衍

记者从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9只麋鹿幼崽近期陆续在该自然保护区降生,这是当地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成功繁衍的第一代,标志着我国首次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华北区与蒙新区过渡带成功建立野生麋鹿种群。 麋鹿属于世界珍稀动物,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俗称“四不像”。为进一步扩大麋鹿野外种群,国家林业和

大熊猫与气候

  【大熊猫是一种典型的候兽,只不过不像候鸟那样南北迁徙,而是高下移动罢了。这在它们的同类中是很罕见的,因为温带的熊类一般都是进洞冬眠过冬的。】  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

性别紊乱的大熊猫“锦竹”成功产下一对大熊猫

记者8月7日从卧龙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一只性别紊乱的大熊猫“锦竹”经过一百四十二天的孕期,顺利产下一对雌性双胞胎。专家称,性别紊乱的大熊猫“锦竹”繁育成功双胞胎在世界大熊猫繁殖史上极为罕见。 雅安碧峰峡基地是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雅安建成

新技术可用脚印识别大熊猫

  中美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生物保存》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通过大熊猫的脚印来识别其身份和性别。图片来源网络  传统的“咬节法”利用大熊猫粪便中尚未消化的竹子皮表面残留的大熊猫牙齿咬痕来判断其身份,往往不够精确。利用粪便做DNA检测也可以精确识别动物的身份,但是成本昂贵。  与人类

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

  这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这是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除了大熊猫,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这是一个被誉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经过几代人科学保护,大熊猫受威胁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处境堪忧

  或深灰或白中带粉的身躯,轻盈地拱出曼妙的弧线,带起晶莹的水花,嬉戏间脸上挂着俏皮的微笑。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8日,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人们将视线投向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国际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  从曾经终年可见到仅存4000余头,相关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处境堪忧

或深灰或白中带粉的身躯,轻盈地拱出曼妙的弧线,带起晶莹的水花,嬉戏间脸上挂着俏皮的微笑。 5月8日,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人们将视线投向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国际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 从曾经终年可见到仅存4000余头,相关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近

《自然》封面:大熊猫基因组测序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测序和组装》,1月21日以封面故事形式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   在国家林业局、深圳市政府、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