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颗气象卫星千里眼发射成功

韩国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千里眼”于当地时间6月26日晚6点41分(韩国时间27日清晨6点41分)在法属圭亚那宇航中心发射升空。 据韩联社6月27日报道, 韩国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千里眼”于当地时间26日晚6点41分(韩国时间27日清晨6点41分)在法属圭亚那宇航中心发射升空。 据报道,卫星发射服务商法国“阿丽亚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当天用阿里亚娜-5ECA火箭,将“千里眼”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是韩国自2003年9月着手研发“千里眼”以来,时隔9年7个月取得的壮举。 发射189.2秒后保护卫星的外壳脱离,24分38秒后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32分38秒后卫星在2005.3公里高空脱离发射体,此后卫星的电脑自动程序开始启动。晚7点19分,位于澳大利亚当加拉(Dongara)的接收中心收到“千里眼”发出的信号。 根据收到的信号分析,卫星的电力、内外装备的温度、搭载物......阅读全文

给太空“千里眼”配“角膜”-揭秘科研团队幕后

  在与记者对话时,38岁的张舸博士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坚持”。  张舸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先进光学与结构材料研究团队的负责人。经历研磨、抛光、表面改性、精抛光和镀膜等过程后,2.04米碳化硅反射镜诞生了。  这个团队目前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口径的碳化硅反射镜坯

为太空“千里眼”配“角膜”的光学加工团队

  如果把光学遥感卫星比作太空中的“千里眼”,那么其中的光学反射镜就是“角膜”。在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便有一群为“千里眼”配“角膜”的光学加工科研人员。  光学元件的质量和精度是决定光学遥感卫星功能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卫星在太空运行过程中,光学元件上的“毫厘之差”往往会导致实际应

我国发布新一轮气象卫星发展规划

  中国气象局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通报会。到2020年,我国将投入约217亿元,用于新型气象卫星研制、气象卫星地面系统建设和气象卫星资料综合应用能力建设等。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在会上介绍,2011年到2020年,我国计划发射

全球首颗商用被动微波探测低轨气象卫星发射

  2023年12月5日早7时33分,天雁16星随着谷神星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记者从该卫星抓总研制单位耕宇牧星(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天雁16星是全球首颗商用被动微波探测低轨气象卫星,卫星平台设计寿命8年。该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获取大气温度和湿度垂直分布探测资

首用国产监测仪-燃煤电厂装上“千里眼”

  近日,记者获悉,“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监测仪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组开发出系列监测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仪器的技术和市场垄断,使国产超低排放监测仪器首次在燃煤电厂应用。  “由于国内没能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导致该类仪器的技术被国外垄断。”项目负责人、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院长、国家环境保

预防作物病害有了“千里眼”和“听诊器”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农作物真菌病害常年大面积发生,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近日,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宁团队研发的“小盒子”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能够自动识别、精准定位的“作物病害早期自动监测预警系统”为农作物病害检测工作带来新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物联网领域顶级学术期刊《IEEE物联网

全新红外探测器成为黑夜中的“千里眼”

  想要有一双穿透黑夜的“千里眼”该怎么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红外探测器。但是它也有价格昂贵、灵敏度低、可集成性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红外成像的应用,尤其是在民用领域。记者30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肖沐、施毅课题组和物理学院的缪峰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基于全新工作机制的红外探测器件,

神经内镜:外科医生的一双“千里眼”

  微创、痛苦小、疗效好,这是神经内镜技术的几个“关键词”。  近10年来,该技术治疗范围迅速拓展至几十种病。其中,脑积水和垂体瘤是神经内镜手术的两个良好适应症,同传统手术相比,内镜手术操作更加精细,损伤更轻,患者术后痛苦小,疗效更好。  神经内镜可以说是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双“慧眼”。中国神

中国“风云二号”E气象卫星交付投入业务使用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五月十九日下午在北京组织举行“风云二号”E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将该颗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气象局使用。   本次交付使用的“风云二号”E卫星于二○○八年十二月下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后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三点五度赤道上空,是中国第三颗业务应用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美国发射第三颗下一代气象卫星

  美国航天局1日发布消息说,当天下午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将美国第三颗下一代气象卫星送入太空。  据美国航天局消息,美国东部时间3月1日16时38分(北京时间2日5时38分),这颗“静止环境观测卫星-T”(GOES-T)发射升空。最新发布的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水平待提高

  日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2012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上表示,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水平与我国气象卫星快速发展形势还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要加快提升我国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水平。   目前,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矫

国之重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遥看地球万千变幻

你可能不知道,2017年9月25日至28日,当你打开微信,启动页面上的“地球”,正好是从我们的祖国上空拍摄的。 而地球的这张长焦特写,出自目前最牛的静止轨道“地球摄影师”――风云四号A星。 “风云”这个名字,你不该陌生。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

“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发射7颗风云气象卫星

人民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余璐)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今天,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曹晓钟在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发射7颗风云气象卫星,2021年我国发射的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E星2颗风云

见证航天员回家全过程-全靠航天搜救“千里眼”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近日择机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神舟十三号乘组已做好飞船撤离前的各项准备,东风着陆场及工程相关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落点景象测量团队 航天搜救“千里眼”    位于额济纳旗的

水质监测刻不容缓-“千里眼”和“鱼卫士”纷纷出动

  现如今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量每年近110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五分之一;全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与此同时,我国地下水水质质量令人堪忧,污染正不断由点状、条带状逐步向面上涣散,并逐步向深层地下水渗透,污染物组分也在由无机物污染向有机物污染开展。为了改善水环境,我国

冬奥倒计时丨科技为裁判员装上“千里眼”

  越野滑雪是冬季项目中的马拉松,赛道路线长、运动员比赛时间长,是典型的耐力项目。在以往的冬奥会比赛中,越野滑雪因其自身项目的特点,裁判员很难用肉眼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技术犯规,往往要在赛后看录像才能做出执裁决定。  科技让这种烦恼一去不复返。  “越野滑雪辅助裁判系统结合北斗精准定

重点区域环境监管!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

  为提高重点区域环境监管效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以下简称“2+26”城市)全行政区域按照3千米×3千米划分网格,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筛选出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3600个网格作为热点网格,进行重点监管。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现

黄石智慧环保项目正式启动-为环境监测布千里眼

  卫星地图大家一定都见过并且使用过,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那么,如果在地图上增加实时的大气、水等生态环境数据,是不是就显得更加高大上?昨日,东楚晚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黄石的智慧环保项目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黄石将拥有“黄石环境一张图”。  简单来说,智慧环保让环保插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巨星陨落!他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52.shtm   ?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 “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

未来6年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 覆盖90%的国土面积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刘毅)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未来6年,我国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再建50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再建4万个左右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到2020年,气象监测的空间分辨率达到10公里左右,时间分辨率将达到分钟量级。监测密度的提高将大

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揭秘我国首颗降水测量气象卫星

  4月16日9时36分,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继美国、日本联合发射专用降水测量卫星之后国际上第三颗发射的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全球降水测量卫星家族首添“中国造”。自此,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

风云三号G星睁开“千里眼”,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169.shtm

浙江奉化供电局试水3G视频千里眼远程监控

          12月6日,宁波奉化供电局安全运检部稽查人员携带3G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在溪口畸山10千伏D815线9号杆带电作业现场实施全程监控。   据了解,3G无线视频监控是该局根据省公司对作业现场实施远程视频监控要求而设定配备的稽查辅助工具。3G远程视频具有360度旋转功能的摄像头,就像

巨星陨落,悼念学长!他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王小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非洲“新黎明”号卫星成功入轨

  据南非《工程新闻》报道,非洲最新的通讯卫星“新黎明”号(New Dawn)今天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32.8度的赤道上空。   “新黎明”号卫星是第一颗由非洲私营部门拥有的通讯卫星,由英特尔萨特(Intelsat)公司和非洲企业联盟组成的合资公司经营。非洲企业联盟

助力冬奥气象保障-风云卫星的国际成绩如何?

中新网上海2月20日电 题:助力冬奥气象保障 中国风云卫星的“国际成绩”如何?记者 郑莹莹如果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有气象卫星的观测比赛,那么中国“风云卫星家族”在奖牌榜上应有一席之地。北京冬奥会上,风云四号A星、B星对大气里的云进行实时监测;风云三号D星对地表温度、积雪进行监测,助力赛事气象保障。“风云

89岁孙家栋现场观“风云”:工程总师应到一线

1997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首发成功。21年后的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 ▲ 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 已经89岁高龄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工程总

89岁孙家栋现场观“风云”:工程总师应到一线

1997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首发成功。21年后的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 ▲ 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肖杰 摄) 已经89岁高龄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工程总设

风云四号卫星将于2015年左右发射

  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5月20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透露说,目前,中国下一个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在发展,将于2015年左右发射,今年争取进入立项。 5月19日下午,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组织举行“风云二号E”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该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

看清台风中心!高分四号携载“千里眼”相机尽收眼底

  台风在传统气象卫星“眼”中是一个云团,但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高分四号携载的“千里眼”相机,可以看清台风中心结构及其演化机理,这让我国的台风预测迈入“准确”时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工作人员为“千里眼”进行相机装调  日前,高分四号与其他“小伙伴”密切配合,在监测中心附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