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化石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关键证据

目前为止符合严格定义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在全球范围内仅有8属10种,而中国辽宁西部和周边地区发现的就占了7属9种,分别命名为梁氏朝阳序、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中华果、始花古果、中华施氏果、迪拉丽花、中华星学花、道虎沟太阳花。这些产自早白垩世到侏罗纪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鑫在最近出版的英文专著《被子植物的曙光》中指出,围绕被子植物的起源,人们曾先后提出了不少假说,而唯一能够辨别这些学说孰真孰伪的办法,就是找到相应的化石来检验。在这个意义上,近十几年来辽西及周边地区发现的一批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可以说是功莫大焉。 王鑫举例说,中华施氏果的发现把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研究带入一个新的阶段。长期以来,主流的古植物学家都认为,被子植物的历史不会早于白垩纪。这种观念使得国内外提倡更早被子植物起源的古植物学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相应的研究也几乎停滞不前。 200......阅读全文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被子植物起源远早于白垩纪

   12月18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牵头,组织包括3个国家的11名研究人员团队在eLife上报道了关于南京花(Nanjinganthus dendrostyla)化石的研究结果,该化石出现在至少1.74亿年前的中国南京郊区早侏罗世南象山组地层中。  王鑫表示,南京花的研究结论是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 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异兽化石研究为哺乳动物起源提供新证据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的学术论文,首次对已知贼兽进行种一级的系统发育分析,并对贼兽长期存在的形态、分类问题进行了厘定,为认识哺乳动物的起源分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该论文在线发表在英国《系统古生物》期刊。  据

云南孔骨鱼化石:肉鳍鱼类起源中国说再获验证

最早的现代型空棘鱼——云南孔骨鱼复原图Brian Choo绘  作为肉鳍鱼类的一支,空棘鱼与陆生脊椎动物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四足动物起源研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等人,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层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空棘鱼化石——云南

研究揭示水龙骨目的早期演化历史

  石松类(如鳞木类)、早期蕨类(如枝蕨类)和前裸子植物(如古羊齿类)建立了最早的陆地森林植被,主导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达亿万年,是古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也是中生代植食性恐龙的重要食物来源。蕨类植物是植物大尺度宏演化过程的关键类群,也是古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直接见证者。蕨类植物至今仍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

被子植物早期分支与传粉昆虫协同演化研究获进展

  被子植物的化石在白垩纪爆发性地大量出现,被达尔文称为“讨厌之谜(abominable mystery)”。如今,被子植物约35万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传粉昆虫的多样化可能是促进被子植物大爆发的原因之一,化石证据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早期已由昆虫传粉为主。目前,依据化石观察的结果与理论推测后

中国化石新属种支持巨蜥科亚洲起源说

 杂志封面李氏始祖巨蜥(Archaeovaranus lii)复原图(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供图)李氏始祖巨蜥(Archaeovaranus lii)正型标本(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所供图)  2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王元青、赵祺、王原与英国、瑞士同行合作在《英国皇家学会自

17亿年前微化石揭示光合作用起源

  比利时科学家在一组距今17.5亿年的微化石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结构证据,有助于揭示产氧光合作用的演化。相关研究1月4日发表于《自然》。  产氧光合作用是阳光催化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的反应,是蓝藻和真核生物中相关细胞器独有的过程。蓝藻在早期生命演化中有着重要作用,在24亿年前的“大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活化石”是怎样炼成的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志飞指导博士生梁悦及团队成员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纪时期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已经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

南京古生物所等种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研究获进展

  种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问题是植物演化生物学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也是重建包括化石类群在内的种子植物系统发育的基础。然而,种子植物五大现生类群:苏铁、银杏、松柏、买麻藤和被子植物的胚珠器官形态迥异,如何认识和理解它们的胚珠器官结构的同源性,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而已绝灭的化石类群作为现生类群系统发

一亿年前最早的“采花贼”到底是谁?

大多被子植物(有花植物)通过昆虫进行传粉,昆虫传粉也被认为是白垩纪中期(距今约1亿年)被子植物大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昆虫的授粉行为是什么时候在地球上出现的呢?2021年4月12日,《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蔡晨阳带领的一支国际合作团队的研究

探索原始生命奥妙,揭秘热河生物群隐藏的生命演化密码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进化摇篮的假说,找到了一系列支持鸟类恐龙起源学说和鸟类飞行树栖起源假说的新证据,发现并命名了若干中生代鸟类化石,通过深入研究早期鸟类的系统演

科学家发现一亿年前白垩纪的胜利锡林花

  被子植物花朵的起源是植物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世界级难题。1月3日,《生命》期刊刊登了题为“来自上下白垩统保存有解剖结构的球果状花朵”的最新科研成果。该论文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王鑫主持,是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  作者将这块来自内蒙古锡林浩特胜利煤矿、一亿多年前的珍贵

这件5200万年前的化石如何破解巨蜥起源之谜

  作为有鳞类动物中最成功的演化支系之一,巨蜥科因其成员多体型硕大、起源之谜扑朔迷离而广受关注。  中外科学家合作团队对一件产自中国湖北、约5600-5200万年前的巨蜥科基干新属种“李氏始祖巨蜥”的化石进行研究认为,李氏始祖巨蜥补充了巨蜥科蜥蜴亚洲起源说的证据链,说明亚洲存在由巨蜥型类向巨蜥科演化

5.35亿年前化石来揭秘蜕皮动物体构的起源

2017年,研究人员在陕南西乡县张家沟剖面寒武系幸运阶宽川铺组的含磷灰岩中发现了皱囊虫化石,其被认为是最早的后口动物,并由此提出后口动物可能有一个毫米大小的、生活在海底泥沙缝隙中的、有口无肛的祖先类型。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一支研

古脊椎所发现恐龙化石保存1亿多年前禾本植物起源信息

  注重学科交叉,拓展研究方向,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宗旨之一。吴妍、尤海鲁和李小强三位研究人员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近日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从一亿多年前早白垩纪晚期发现的鸭嘴龙类恐龙(马鬃龙)牙齿周边保存的一种特殊结构中,成功提取到植物表皮和植硅体残留物。经过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揭

我国研究人员发现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虫传粉证据

  人类的大部分食物来自被子植物(开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虫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缅甸琥珀中的新发现,为最早的被子植物虫媒传粉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研究于11月12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你知道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虫传粉是什么时候么?

  人类的大部分食物来自被子植物(开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虫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缅甸琥珀中的新发现,为最早的被子植物虫媒传粉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研究于11月12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85后”教授夫妻终发Nature子刊封面!

鲜花来拜年喽。这可不是一朵普通的花,它在地球上存活了约1亿年,在此期间容颜未改。这朵花的主要发现者是青岛科技大学一对“85后”夫妻教授——王硕和施超,他们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1亿年前的琥珀化石。2月1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以封面论文形式报道了这对夫妻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

现代鸟类起源可追溯到恐龙时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605.shtm   ?现代鸟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白垩纪时期,与恐龙共存。这些生物经历了66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全世界现存大约11000种鸟类。传统理论认为,现代鸟类是在大约6600万

远古大灭绝的“幸存者”-死海化石揭示古植物演化之谜

在死海沿岸发现的古老针叶植物化石 图片来源:明斯特大学  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最为严重的全球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短时间内造成了超过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生物灭绝。  但是有迹象显示,植物可能存在较优的应对方法。2018年12月2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

我国学者最新发现“笼脊球”化石-动物如何起源或有答案?

  动物(特指后生动物,即包括最简单的海绵动物到最复杂的脊椎动物在内的所有多细胞动物)无疑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作为动物界的成员,人们对动物究竟是何时并如何起源的抱有天然的好奇心,但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演化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难题。  现代动物界包括三十多个动物门类,已有研究表明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苏铁的甲虫传粉模式

  苏铁类植物(俗称铁树)是一类古老而独特的裸子植物。苏铁在中生代极其繁盛,在中生代中晚期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苏铁类植物化石在中生代地层中丰富多样,人们对苏铁类植物传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却知之甚少。有助于阐释铁树传粉演化历史的直接化石证据极其罕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

辽西发现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

  继“辽宁古果”、“中华古果”以及“十字里海果”之后,辽宁西部又发现了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第4朵花”——“李氏果”(Leefructus)。近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最新科研成果。据课题负责人、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孙革教授介绍:前3朵花与地球上现存的植物

《中国化石植物志》系列丛书完成出版

  近日,《中国化石植物志》系列丛书第四卷《中国化石被子植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化石植物志》系列丛书至此全部完成出版。  该丛书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审崔金钟主编,历经10年编写完成,对近一个世纪发现于我国的化石植物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可为古植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领域研究人

22日直播|穿越亿年,教授带你琥珀寻花

直播时间:2022年4月22日(周五) 15:00直播地址: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760696406803303扫码进入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观看直播科学网微信视频号将同步直播科学网B站将同步直播科学网抖音将同步

1160-万年前古猿化石为双足行走起源提供新证据

  一直以来,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双足行走是人类祖先出现之后的后期才进化而来的行为,因此普遍将其作为人类的特有属性。而 11 月 6 日由德国图宾根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 Tübingen)的古人类学家马德莱恩·波姆(Madelaine Böhme)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辽西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花

  迄今为止,全世界尚未在白垩纪之前的地层中发现典型的花,此前最早的花的化石是产自1.25亿年前义县组的迪拉丽花。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与国家兰科中心教授刘仲健在英国出版的《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产自我国辽西1.62亿年前侏罗纪的

恐龙食谱藏秘密

蒋志海制图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妍、尤海鲁和李小强合作发现的一份距今1亿多年前的马鬃龙“食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意思的是,这只恐龙所吃的和人类的主食水稻、小麦、玉米,同属禾本科的植物。恐龙的食物种类本来就是化石研究的难点,那么,这份食谱背后透露出哪些重要讯息?  植硅体

被子植物(Ⅳ)菊亚纲

实验材料:马铃薯                                                                  番茄                                                                  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