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高校“海归”如何适应“淡水”生活

有人感叹,怎么有些人在国外颇有成就,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海归”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到高校教师和科研队伍中。然而,尽管一些高校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归”人员的科研、教学、生活,仍有部分“海归”感到周边的环境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感叹,怎么有些在国外蛮有成就的人,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那么,对于“海归”,尤其是一些高层次的“海归”人员,如何才能让他们尽量发挥学来的一身本领呢? 与留学的热潮相比,期待回归的浪潮更高更猛。袁建胜/摄 淡水生活 到2008年,4年了,似乎还没有太突出的科研成绩可言,这让拥有留学日本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柳志教授颇感踌躇。“总感觉生活不是很有劲,有些东西想做又做不起来。” 四年前,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在外留学、工作了八年的柳志回到了中国,并在某地方大学安营扎寨......阅读全文

高校“海归”如何适应“淡水”生活

有人感叹,怎么有些人在国外颇有成就,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海归”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到高校教师和科研队伍中。然而,尽管一些高校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归”人员的科研、教学

中国新增海归人数已超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全球化智库(CCG)12日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中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报告说,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

三高校领导访谈录:我们为什么欢迎海归

越来越多的海归,出现在高校教学科研战线和领导层中,在引领高校现代化、国际化,促进高校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发展的领头人,高校领导是怎样看待海归发挥的作用?高校招聘海归的出发点是怎样的?在高校领导眼里,海归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有哪些魅力? 日前,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宁滨、中央美术学

雄安瞄上了海归 海归盯上了雄安

       雄安新区越来越成为海归关注的热土,在7月1日举办的“国学双语成果转化及产业合作研讨会”上,举办“中外青年中西文明雄安论坛”成为本年度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的重点任务,众多海归参与其中。邓啸林 摄       这是2018年6月16日,在雄安新区市民

雄安瞄上了海归 海归盯上了雄安

  作为未来宜居宜业城市发展样板和疏解非首都职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成立一年多的雄安新区,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海归也选择雄安新区作为创业之地。  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  变化悄然发生  在全面投入使用的“雄安基建第一标”——市民服务中心内人流如织,京东无人超市里人头攒动

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我们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老跟在别人后面。”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博士回国后的感言。    2003年,作为中国农科院的引进人才,黎志康及4位同事从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回国。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代表中国,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国

“海归”报国路 越来越通畅

  【“归国潮”透视】  经过一番犹豫和比较,王立铭离开工作生活了8年的美国,回到国内,选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实现了他“回来做教授、开自己的实验室、做自己的研究”的梦想。  近年来,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我国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截至2016年

海归斩获资源 多方迎来人才

   2018年4月17日,“业达杯”2018(第四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宣布启动。本届海归创业大赛的新亮点是参与更广泛、奖励更丰富、服务更深入。   海归通过大赛   展示实力发现不足   一份海外高校的学位证书代表海归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海归在国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

新时代海归的光荣与梦想

早在几年前,我国就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最高可获50 万元支持资金。   前三代海归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旧面貌,第四代海归以探索国家现代化为己任。如今,以实现中国全球化为使命的第五代海归,正在彰显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观——   11月4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

高校人才生态须平衡

  前不久,一位北京高校的副教授向笔者“吐槽”,说他们学校近两年来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有海外的,也有从国内其他高校挖来的,但其学术水平并未见比本土教师强多少,可动辄能拿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年薪,着实寒了不少人的心。   其实,高校人才待遇不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之前主要存在于海归人才和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