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动物所珍稀昆虫蛩蠊研究取得新进展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特征原始,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在我国属一级保护昆虫。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领导的团队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正式报道了采于2009的中国第2种蛩蠊——陈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该头标本由中科院动物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纳斯地区采得,经过动物所白明、王书永和杨星科的研究发现,该蛩蠊为一雌性,为西蛩蠊属Grylloblattella的1个新种,也是西蛩蠊属的第3个种。这是继中科院动物所王书永于1986年首次在东北长白山发现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从而填补了我国蛩蠊目的空白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该蛩蠊的发现为蛩蠊目的系统发育地位确定......阅读全文

动物所珍稀昆虫蛩蠊研究取得新进展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特征原始,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在我国属一级保护昆虫。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领导的团队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发表研究成

中科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会议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学术年会4月22日在动物研究所报告厅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主任陈宜瑜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郑光美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等参加了会议。   梁爱萍主任代表实验室做了工作报告,对实验室2012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全面

南京古生物所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月26日,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沟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始于本世纪初,至2012年底共完成SCI论文60余篇(获奖人为

美洲大蠊基因组测序完成

   中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詹帅及同事对美洲大蠊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表明在已测基因组的昆虫中,其基因组规模仅次于蝗虫。这项研究3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文章揭示了该物种成功适应城市环境的遗传学基础的相关洞察。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业余”昆虫学家张巍巍

   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张巍巍,没有科研机构的支持,没有项目资金的来源,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对此却轻描淡写,甚至享受这份难得的自由。  “1986~2017,32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8月25日晚,身在日本的张巍巍在微博上写下了这句话。  当天,张巍巍在日本甲州大菩萨岭拍摄到了蛩蠊目昆虫。蛩蠊

动物所突破哺乳动物同性生殖障碍

  同性生殖的现象在动物中并不罕见,例如在爬行类的蜥蜴、两栖类的蛙,以及多种鱼类中,都有“孤雌生殖”现象:即不经过与雄性的交配,雌性个体即可生下后代。作为有性生殖的补充,孤雌生殖能在缺乏雄性的情况下,维持个体的繁衍与种群的更新。与孤雌生殖对应的孤雄生殖则极其罕见,迄今只在一种斑马鱼中发现孤雄生殖。然

昆明动物所揭示家养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

  青藏高原低氧低压、寒冷、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养动物高原适应性状遗传机制的解析,不仅能够研究环境与遗传发育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助于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长远开发利用,为高原家畜育种、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文

动物所举行“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启动仪式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昌平区燕岭农业生态园举行“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启动仪式。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是动物研究所着眼于中国畜牧业和人类医学未来发展需要而最新筹建的战略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巡视员吴学梯、中科院生物局

昆明动物所举办GLP培训

  4月13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举办GLP培训会,研究所生物产业化中心及实验动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生物产业化中心副主任杨启成博士就GLP的理念、管理准则及目标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在GLP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数据可追溯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解释。同时,生物产业

昆明动物所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论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