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1 09:40 原文链接: “稻村”走上现代农业新路

奔腾的饮马河西岸,广阔的稻田已泛起淡黄色。得益于饮马河水的灌溉,吉林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水稻种植远近闻名,素有“稻村”之誉。

过去,这里以种稻闻名,却没有实现靠种稻致富。种地效益较低,红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如今,红光村水稻种出了品牌,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如今幸福得满面红光,红光村名副其实喽。”60多岁的村民金英玉前两年结束了外出务工生活,回村安心养老。村子变美,收入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创业、养老。

“稻村”今昔迥然不同。“农业现代化搞上去了,致富走对了路。”村党总支书记赵云熙说。

耕地入股分红多

红光村共有1000多口人,耕地面积276公顷,全部为水田。曾经,村里700来人外出务工,土地多流转给周边的村民耕种。

“辛苦种一年地,也就挣7000多元。”金英玉和老伴很早就把地流转出去,一同外出务工。

“人都走空了,村子还谈啥发展?”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姜润中深感困惑。2009年前后,红光村迎来新机遇,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利用农业项目资金,购置农机、建设高标准农田。

“咱们农民一家一户种不出效益,就把地全交给企业种。”姜润中带头成立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协调全村的水田入股或流转,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村企联营,实现统一经营。

“水稻连片,打破的田埂变成田。”姜润中回忆说,村里的水田种植面积因此增加了约30公顷。

近年来,村里共投入2000多万元,将全部水田建成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同时购置了65台(套)各类农机具,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8%。

“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耕作,省了成本,增了收成,每公顷地能多收入6000多元。”赵云熙说。

“现在,靠耕地入股每年分红1.4万元,比流转给普通农户增加5000多元。”金英玉说。

好大米卖出了好价钱

“看,稻穗动的地方,那是小鸭子。”在村头的稻田边,村企联营企业一方负责人赵德厚讲起稻田养殖技术,“除了养鸭,还养鱼虾蟹,田里一水多用,节水、节肥、节药”。

赵德厚决心把村里的大米品牌做大。打响绿色品牌,离不开农技支撑。当地农技推广中心和九台区建设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成为技术后盾。

“以前施肥撒一片,现在根下一条线,农机插秧时顺便就把肥下到了根部。”九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邱信臣说,精准施肥让红光村的水稻种植节肥10%以上。

这两年,赵德厚还同农技推广中心推行水稻秸秆还田实验。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一项项农技在红光村的稻田里扎根。

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也给红光村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红光村稻田的土壤温度、水温、地块病虫害等情况,时时显示在合作社办公楼的电子屏幕上。平台将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五大数据融合应用,实现了对稻田不间断的智能监测。

“监测指标异常,系统就会报警提示。”九台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人赵明介绍,农田各项数据相对保持固定,保证了红光村稻米品质标准化。

“企业将村里的大米打造了‘水清清’品牌,一斤大米少的卖到6元,高端的能卖到40多元。”赵德厚说。

稻壳稻糠变成新产品

走过红光村稻田里的玻璃栈道,登上观稻平台远望,稻田中彩色的稻子构成了螃蟹、粮仓等图案。

全村的耕地合到一起,利用率提高1.5%,灌溉率提高7%,肥料利用率提高2%……赵云熙把地里的账算得精细,“稻田成了风景也能增收”这笔账却是他当初没有算到的。

现在,红光村的稻田已成了吸引游客打卡的“网红地”。“今年已经有2000多名外地游客到村里观光。”赵云熙说,配合稻田风光,村里还建设了村史馆和九台稻米产业展览馆供游客参观。

“农村三产融合是方向,未来村里还将做精稻米加工和综合利用。”赵云熙的底气源于九台区围绕稻米深加工的产业布局。

目前,由吉林农业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水稻深加工项目已落户九台区,利用水稻加工过程产生的稻壳、稻糠等副产物,开发了面膜、纤维食品等12种产品。

相关文章

“稻村”走上现代农业新路

奔腾的饮马河西岸,广阔的稻田已泛起淡黄色。得益于饮马河水的灌溉,吉林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水稻种植远近闻名,素有“稻村”之誉。过去,这里以种稻闻名,却没有实现靠种稻致富。种地效益较低,红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

“稻村”走上现代农业新路

奔腾的饮马河西岸,广阔的稻田已泛起淡黄色。得益于饮马河水的灌溉,吉林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水稻种植远近闻名,素有“稻村”之誉。过去,这里以种稻闻名,却没有实现靠种稻致富。种地效益较低,红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

“稻村”走上现代农业新路

奔腾的饮马河西岸,广阔的稻田已泛起淡黄色。得益于饮马河水的灌溉,吉林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水稻种植远近闻名,素有“稻村”之誉。过去,这里以种稻闻名,却没有实现靠种稻致富。种地效益较低,红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

水、陆稻根系微生物组的环境适应性等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与植物相互作用以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抗病和提升胁迫耐受力(如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这些微生物统称为植物微生物组(也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学界对水稻和其他重要农作物的根系微生物组群落......

苍山洱海入画来

 在何利成的客栈院子里,香梨缀满枝头,客人们正在闲适地品茶。院外是一条六七米宽的生态廊道,再往外,是碧水清波的洱海,远处一块大青石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家住云南省大理市湾......

深刻认识我国耕地质量内在悬殊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从南到北纵贯7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横跨4000米高差,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不相同。我国耕地便是广泛分布于如此多样化的本底条件下,既有雨热同期、风......

发展智能制造赋能智慧生活

 家住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田华,越来越爱这座城。过马路,“行人守护系统”自动识别行人、车辆,适时发出预警;去图书馆,手机扫码就能借阅,还书由机器人自动操作完成;出行有智能公交,可以感......

七里海重现盎然生机

 初秋的七里海湿地,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养了2.6万斤河蟹,少说也有50多万元收入。”自家的七里海镇胜冠家庭农场虽说今年2月才开办,可一笔笔收入算下来,杜乃合添了信心:“回头想想,搬出七......

科学家解析水稻小穗变性机制为增产提供新路径

 我国科学家近日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解析,为水稻小穗“变性”提高每穗粒数、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提供了可能。该研究由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完成,相关研......

高立志团队破解水稻“祖先”野生稻优秀刻在基因里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多年来不断挑战着新高峰。然而被公认为水稻祖先的普通野生稻,却被列为了濒危植物。不同种类野生稻。(华南农业大学供图)事实上,野生稻资源在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