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5:48 原文链接: 非同步音乐活动可促进幼儿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对自身与他人认知、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的感知与理解。这种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仅是儿童理解和产生社会行为的前提,也是人类建立社交关系和形成社会文化的基础。根据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儿童通过参与协作活动,培养出理解他人视角和意图的能力,从而为交流、学习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行为奠定了认知基础。

  一种已知的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协作活动是音乐活动。共同演唱、拍手、演奏、舞蹈等活动可以提升亲密感和信任度,并促进帮助、合作、配合等亲社会行为。然而,强调彼此相似性的协调形式(如齐唱、齐奏等)亦或差异性的协调(如轮唱、分声部演唱等)更利于促进观点采择能力尚不清楚。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莉琪研究组通过行为实验和眼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同步、部分同步、非同步三种音乐合奏形式如何影响4-6岁儿童在实时交流中的自发性观点采择。

  儿童首先在电脑上和一个虚拟同伴一起玩三种合奏形式的音乐游戏,儿童负责演奏小鼓,同伴负责演奏镲片。同步协调条件下,两名儿童按照一样的节奏同时演奏;错位同步(一种特殊的部分同步)条件下,两名儿童节奏相同,但演奏时间相差半拍,即轮流演奏(小鼓一下,镲片一下);非同步条件下,一名儿童的演奏速度比另一名儿童快30%。

  自发性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采用由儿童与同伴完成的“货架取物”任务(图1)。儿童站在一个九宫格货架的前面,同伴站在货架背面,其中带隔板的格子里的物体只有儿童可以看到(即“独有视角”),其余格子里的物体则儿童和同伴都可以看到(即“共同视角”)。在每个试次中,同伴对儿童发出一条语音指令,如:“请把大的那块方形积木给我”(图2)。在共同视角情境中,儿童和同伴的共同视角中有两对大小不同的物体(方形积木和三角积木);在独有视角情境中,则只有一对大小不同的物体在共同视角中(方形积木)。如果儿童对视角差异敏感,那么在独有视角情境中,则可以在听到“大”时即锁定大的方形积木,而在共同视角情境中,由于同时有两对大小不同的物体存在,儿童则只有在听到“方”时才能锁定目标

  结果显示,错位同步组和非同步组的儿童在独有视角情境下会比在共同视角情境下更早锁定目标,而同步组儿童在两种情境下的表现则没有显著区别(图3)。这说明错位同步和非同步这两种具有区分性的协调形式比强调整齐划一的同步协调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实时观点采择。这可能是因为错位同步和非同步均需要儿童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区分,并抑制自己模仿他人的冲动,而这种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以及抑制控制力对于实时交流中的观点采择非常重要。此外,研究还发现仅有5-6岁儿童在两种视角情境下表现不同,而4-5岁儿童对视角差异则并不敏感,这说明儿童的实时观点采择能力随年龄有所上升。

  两图均显示,错位同步组和非同步组的儿童在独有视角情境和共同视角情境中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同步组的儿童则未表现出差异。这说明错位同步组和非同步组的儿童在独有视角情境下能有效利用视角信息提前锁定目标,而同步组的儿童则未利用视角信息。

  根据研究的结果,非同步的音乐活动较同步的音乐活动,反而更能促进幼儿的观点采择。这一结果挑战了过往研究中常见的关于同步和模仿行为亲社会作用的认知,说明差异性协调反而比一致性协调更能促进观点采择这一核心社会认知能力。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机制的理解,对于幼儿活动的设计也具有启发意义。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可能不仅需要关注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幼儿是否有一定的分工,从而加强幼儿对他人的任务和共同目标的理解,促进社会认知发展。

  该研究受到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资助。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Developmental 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为心理所助理研究员万萦佳,通讯作者为朱莉琪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魏一璞。

  论文信息:

  Wan, Y., Wei, Y., Xu, B., Zhu, L., & Tanenhaus, M. K. (2022). Musical coordination affects childrens perspective‐taking, but musical synchrony does not. Developmental Science, e13367. https://doi.org/10.1111/desc.13367

相关文章

心理所等揭示音乐感知的文化特异性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类的日常生活。虽然常说“音乐无国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进而影响音乐的种类与风格。已有研究表明,听者会基......

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研究揭示音乐感知的文化特异性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已有长久的历史,并随社会变迁与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进而影响音乐的种类与风格。已有研究表明,听者会......

非同步音乐活动可促进幼儿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对自身与他人认知、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的感知与理解。这种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仅是儿童理解和产生社会行为的前提,也是人类建立社交关系和形成社会文化的基础。根据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

非同步音乐活动可促进幼儿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对自身与他人认知、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的感知与理解。这种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仅是儿童理解和产生社会行为的前提,也是人类建立社交关系和形成社会文化的基础。根据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

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音乐与脑科学”项目指南

为推动艺术和科学的跨领域交叉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音乐与脑科学”专项项目,针对音乐脑科学领域的若干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欣赏和创作音乐......

“我好像听过?”——音乐感知的进化关键

我们如何感知音乐和声音?这个问题是UPF脑与认知中心(CBC)的语言与比较认知小组(LCC)最近发表在《动物认知》杂志上的研究的基础。人类具有目前在动物王国中似乎独一无二的共同特征:语言和音乐。“我们......

音乐不仅能治愈你的心灵,还能治愈你的心脏

戴上耳机,打开喜欢的音乐,徜徉在美妙的旋律里,你或许感到一天的疲惫都被治愈了。而来自心脏病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科学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还探究了音乐与人生理作用的关联。音乐不仅是艺术,也可能成为研究心......

港中大研究指幼儿病毒载量高易成“隐形传播者”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6日公布一项调查发现,幼儿容易成为新冠病毒“隐形传播者”,不少幼儿没有症状,但病毒载量和带活性病毒的比例都偏高,极具传染性。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将香港、内地、意大利、西班牙及美......

新研究:学习音乐让“熊孩子”秒变“尖子生”

春节将近,在一年一度的阖家团圆之际,很多朋友被三叔六姑家的“熊孩子”折磨的戏码又要上演了。根据网友们的血泪控诉:自己好不容易攒钱买的手办,被熊孩子哭着闹着要据为己有,做家长的不仅不管,而且还火上浇油:......

为什么人们听音乐后很有感觉?

音乐是一种非常有感染力的东西,让人感同身受或兴奋不已。当你听音乐的时候,身体和大脑会发生一些变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大脑的颞横回(Heschl'sgyrus)就像圣诞树一样亮起来。但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