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4 17:54 原文链接: 解密,蝾螈的再生之谜

  许多蝾螈可以很容易地再生失去的肢体,但成年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并不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个科学谜团,数千年来一直吸引着自然界的观察者。

  现在,缅因州巴尔港MDI生物实验室的James Godwin博士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团队,通过发现促进高度再生蝾螈axolotl再生的分子信号差异,同时阻断成年小鼠的再生,进一步揭开了这个谜团。

  “MDI生物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自1898年成立以来一直依靠比较生物学来深入了解人类健康,”该研究所所长Hermann Haller医学博士说。“詹姆斯·戈德温(James Godwin)在axolotl和小鼠身上进行的对比研究所促成的发现证明,向大自然学习的思想在今天和一百二十年前一样有效。”

  哺乳动物通常在受伤部位形成疤痕,而不是再生丢失或受伤的身体部位。因为疤痕对再生造成了物理障碍,MDI生物实验室的再生医学研究集中在理解为什么蝾螈不会形成疤痕——或者,Godwin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人类具有尚未开发的再生潜力。如果我们能解决疤痕形成的问题,我们也许能释放我们潜在的再生潜能。蝾螈不会留下疤痕,这是允许再生发生的原因。但一旦疤痕形成,再生的游戏就结束了。如果我们能防止人类的疤痕形成,我们就能提高这么多人的生活质量。”

  作为再生模型的axolotl蝾螈(一种在野外几乎灭绝的墨西哥蝾螈)是再生医学研究中最受欢迎的模式,因为它是大自然再生的冠军。虽然大多数蝾螈都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axolotl几乎可以再生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大脑、心脏、下巴、四肢、肺、卵巢、脊髓、皮肤、尾巴等等,人类婴儿可以再生心脏组织,儿童可以再生指尖——很可能成年哺乳动物保留了再生的遗传密码,提出了药物疗法的发展前景,以鼓励人类再生因疾病或损伤而失去的组织和器官,而不是形成疤痕。

  在他最近的研究中,Godwin比较了axolotl巨噬细胞和小鼠的免疫细胞,目的是确定axolotl巨噬细胞促进再生的质量。这项研究建立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戈德温发现巨噬细胞对再生至关重要:当它们耗尽时,axolotl形成疤痕而不是再生,就像哺乳动物一样。

  最近的研究发现,尽管当生物体暴露于诸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时,axolotl和小鼠体内的巨噬细胞信号传导相似,当暴露于损伤时,情况就不同了:axolotl中的巨噬细胞信号促进了新组织的生长,而小鼠中的巨噬细胞信号则促进了疤痕的形成。

  这篇题为“Distinct TLR Signaling in the Salamander Response to Tissue Damage" 的文章最近发表在Developmental Dynamics杂志上。

  论文报道了一类称为toll样受体(TLRs)的蛋白质的信号反应,在axolotl和小鼠中,巨噬细胞能够识别感染或组织损伤的威胁,并诱导炎症反应,但对损伤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不同”。这一发现为axolotl再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窗口。

  能够“拉动再生杠杆”

  发现一种与再生相容的替代信号通路,最终可能导致人类的再生医学疗法。虽然在短期内再生肢体可能不太现实,但对于那些疤痕在病理学中起主要作用的疾病,包括心脏、肾脏、肝脏和肺部疾病。

  “我们越来越接近了解axolotl巨噬细胞是如何为再生做好准备的,这将使我们更接近能够拉动人类再生的杠杆,”Godwin说。“例如,我设想能够在伤口处使用局部水凝胶,该水凝胶中加入了一种调节剂,这种调节剂可以改变人类巨噬细胞的行为,使其更像axolotl。”

  免疫学家Godwin选择检查免疫系统在再生中的功能,因为它在准备修复伤口方面的作用相当于在受伤部位的第一反应者。他最近的研究为TLR信号通路中关键节点的进一步定位打开了大门,TLR信号通路调控独特的免疫环境,使axolotl再生和无瘢痕修复成为可能。

  原文检索:Ryan J. Debuque, Sergej Nowoshilow, Katya E. Chan, Nadia A. Rosenthal, James W. Godwin. Distinct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in the salamander response to tissue damage. Developmental Dynamics, 2021; DOI: 10.1002/dvdy.340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抗癌蝙蝠

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刘振牵头的课题组发现一种抗癌蝙蝠——大足鼠耳蝠。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性演......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

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病毒组组成和病毒播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资助下,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永振教授团队在野生小型哺乳......

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论文: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长尾鼩鼱属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以及一个待描记新种。图为雪山大爪鼩鼱生态照。中国科学......

极端高温或在未来2.5亿年灭绝哺乳动物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26日发表的一项模型研究显示,在约2.5亿年后下一个超大陆形成时,炎热气候将会超出哺乳动物生理极限。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有避免过热的策略。但温度长时间超过40℃会导致许多哺乳动......

湖北首个全埋式地下再生水厂正式建设完成

8月17日,由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武汉长江新区谌家矶再生水厂正式建设完成,各项设备安装完毕,目前已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待周边污水管网建成后,即可投入使用。据了解,武汉市长江新区谌家矶再生水厂是武汉长......

毛方园:探索哺乳动物进化的奥秘

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标本的简单描述上,前人已经做得非常细致了,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小。我们现在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要想再进一步就必须要引入新的方法。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时,她......

干细胞研究引领医药行业变革

干细胞研究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帮助人类实现修复创伤和病理组织、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梦想。目前,全球进入人体试验的干细胞研究超8000项。我国至今尚未有干细胞产品或技术上市,需要干细胞应用研究和......

新进展!长寿哺乳动物体内存在抗肿瘤机制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

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恐龙不敌人类的原因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瑞士弗里堡大学的一个古生物学家团队利用对化石记录的统计分析,确定了胎盘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狗和蝙蝠)起源于恐龙大灭绝之前,这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