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是印度和亚洲大陆于65Ma碰撞以来的直接产物,它的高度变化是重建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关键;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南亚季风演化与喜马拉雅山密切相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利用希夏邦马峰地区高山栎植物化石研究喜马拉雅的隆升过程;近年来在喜马拉雅一系列的晚中新世盆地中如扎达、吉隆等,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揭示喜马拉雅山在晚中新世之前(15-7Ma)达到现今高度,但喜马拉雅如何从沧海到雪山,又是如何影响青藏高原和南亚地区环境气候却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丁林团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兼职教授R. A. Spicer和博士杨建及印度相关机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了跨喜马拉雅山国际合作研究。该研究基于藏南柳区和恰布林地区晚古新世(~56Ma)和早中新世(21-19Ma)植物化石以及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已发现的4个新生代(55-11Ma)植物化石开展。利用气候多变量分析(CLAMP)获得了上述喜马拉雅山南北不同时代植物群的古热焓值及其他环境气候变量,重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历史,晚古新世以来的降水、温度变化等。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地质学》(Geology)杂志上。

  古高度结果表明在最高海相层沉积(55-50Ma)结束前后,柳区地区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海拔高度(~1000m或更低),与具明显热带特性的富棕榈植被特征一致(图1);直到早中新世,恰布林地区的古高度也仅为~2300m。

  不同于古新世就具有高海拔(~5000m)特征的冈底斯山(Ding et al. 2014),喜马拉雅从晚古新世时(56Ma)的~1000m缓慢生长至早中新世时(21-19Ma)的~2300m高度,此后~5-7 Ma快速隆升,达到现今高度(图2)。喜马拉雅山的快速隆升与印度板块20-11Ma向北运动速率的快速降低非常一致(Molnar & Stock, 2009)。

  在过去的56Ma,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藏南地区与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在大气降水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早始新世,藏南的降水量与印度北部的降水量基本一致,最湿三个月(3-WET)的降雨量达~1000 mm/yr,最干三个月(3-DRY)的降雨量为~200 mm/yr。随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藏南地区逐渐变得干旱寒冷,年均温从古新世的24oC下降到现今的8oC,最湿三个月降雨量不到早中新世前的一半,约300mm/yr,最干三个月的降雨量仅为40mm/yr。但喜马拉雅山前盆地的大气降水量自始新世以来的增加不明显,似乎和喜马拉雅山的隆升毫无关系。该项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对向北传输的南亚季风气团产生的阻挡和导流作用是青藏高原逐渐干旱的原因。但藏南最干三个月的降雨量的大幅减少也可能与高原对西风的阻挡有关。而喜马拉雅山前由于南亚季风自晚古新世以来就一直存在,降水变化并不明显。

  结合前期研究(Ding et al., 2014; Xu et al., 2013,2015),该项成果定量刻画了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历史。不同于安第斯型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际才开始抬升;随着大陆碰撞作用的持续进行,喜马拉雅南向生长;当喜马拉雅山高度超过原始青藏高原时,引起了高原内陆气候的强烈干旱化,并最终奠定现今南亚季风格局。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在全球季风系统演变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

季风由海陆温差驱动。夏季到来时,由于陆地升温较海洋快,洋面湿空气吹向陆地,在大陆形成降水。随着夏季结束,海陆温差反转,风向也随之反转,雨季结束。这一季节性的降水和风向反转现象称为季风。我国具有典型的季......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

研究揭示喜马拉雅山区海拔梯度植被生产力动态

如何利用简单易测的指标反映复杂的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变化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问题。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个体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适应特征,可以指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过程。在海拔梯度带上,植物生境条件会发生明显变......

森林野火频发或加剧喜马拉雅山冰川不稳定性

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的一项最新成果表明,近期森林火灾等野火频发可能会加剧喜马拉雅山冰川的不稳定性。卫星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山地区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

西非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对沙尘气溶胶不同响应机制

大气气溶胶重要组成部分的沙尘气溶胶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多种物理过程对下游的季风气候产生显著影响。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短波辐射改变局地能量平衡,从而通过“快过程”影响局地热状况及大气环流......

喜马拉雅山脉高山树线高清全景图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研究员汪涛与合作者综合野外监测数据、70万个亚米—米级目视解译样点、3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研发了大尺度遥感自动提取高山树线方法,全景展现了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东亚夏季风准两年振荡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国气候灾害频发,由东亚夏季风异常引发的旱涝灾害比重较大,造成国民经济的损失。东亚夏季风变异是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BiennialOsc......

研究揭示海温对20世纪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

科研人员重建藏东南2300年季风降雨变化历史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四川南部神奇洞的两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2300年以来分辨率约5年的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第四纪科学评论》。藏东南是亚洲许多......

具有两面性的南亚季风可同时播散及净化空气污染

一项探索大气“自洁能力”的空中研究揭示,南亚的夏季季风既能净化空气中的某些污染物,也能播散它们。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声称,这种新型的净化机制或能防止该区域内污染造成更大的影响。尽管东亚、北美和欧洲的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