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戴卓君和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游凌冲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模块化、多样化融合蛋白组分的活体semi-IPN的构建思路,通过微凝胶包裹植入基因线路的两种大肠杆菌。相关研究成果以Living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ic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互穿网络聚合物(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由两种或多种各自聚合交联的组分连续并相互穿透所组成。在IPN中,如果仅有一种聚合物是交联的,另一种聚合物是线型非交联的,则称为半互穿网络聚合物(semi-IPN)。半互穿网络聚合物可以融合两组分的特性及优点。传统合成合成IPN或semi-IPN的方法流程繁琐、成本较高,且合成的材料不具备复原性能,一旦其在扰动环境下失去活性,其活性便无法再生。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利用工程细菌组装活体材料,使其具有生物的活体性能(可再生、自修复等)成为造物致用的新方向。目前,活体材料中的“活”字多体现在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即利用生物自己产生生物膜并将全细胞构建成为材料,而在材料性能上,生物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其活体性质缺乏较好的体现及利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合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及高分子物理化学,提出通过微凝胶包裹植入基因线路的两种大肠杆菌。微凝胶本身的交联网络提供第一组分,并作为物理支架支持工程细菌的生长;两种工程细菌在胶囊中生长达到一定密度后,感知到胶囊的物理空间局限从而自主裂解,释放出体内表达的两种蛋白单体;两种蛋白单体(修饰有可共价反应的蛋白标签SpyTag或SpyCatcher)原位聚合,形成第二组分(聚合的蛋白)并与第一网络互穿。由于蛋白单体的可编辑性,可灵活的融合各种活性分子于蛋白单体,组装修饰有各种活性蛋白模块的活体semi-IPN。

  科研人员利用实验室此前构建的ePop回路,编辑细菌基于密度的自裂解性能。在ePop回路的设计中,细菌表达一种来源于噬菌体phix174的E蛋白,E蛋白会阻碍大肠杆菌细胞壁的合成,当细菌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积累的毒素便导致细菌裂解;利用弹性蛋白作为第二组分的骨架,并在弹性蛋白上融合表达多个可反应的蛋白标签(SpyTag或SpyCatcher);构建两种细菌,共培养两种细菌时,细菌生长、部分裂解释放两种蛋白单体,两种蛋白单体即可原位聚合;利用壳聚糖高分子作为胶囊制作的材料,利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分子构建交联体系(第一网络)并包裹两种细菌,细菌裂解释放的两种蛋白单体原位聚合形成第二组分(polymerized protein),与第一网络互穿形成活体semi-IPN。

  测试表明,活体semi-IPN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并具有抵御环境扰动的自修复性能。当制备修饰酶的活体semi-IPN,并将该酶的抑制剂短期或长期与材料共同孵育时,研究发现普通材料的酶活性全部丧失,而活体semi-IPN极高的保存了其活性。

  为进一步展示该平台优势及潜在的应用场景,研究团队尝试在一种蛋白单体下游融合β-内酰胺酶,制备融合有β-内酰胺酶的semi-IPN,并利用该材料保护抗生素扰动下的肠道菌群。研究将β-内酰胺酶融合到其中一种蛋白单体,构建活体semi-Bla-IPN。当把活体semi-Bla-IPN灌胃给小鼠时,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对照组(包括胶囊包裹纯化后的β-内酰胺酶,且其含量是semi-Bla-IPN起始含量的2.5倍),服用活体semi-Bla-IPN的小鼠在菌群的总体含量及菌群结构分布上均维持了更显著的稳定性。

  目前,活体功能材料领域聚焦于编辑及改造生物膜,研究人员试图采用全新的思路搭建一种普适性的活体材料构建方法,并使其具有半互穿网络聚合物的良好性能。根据科研人员的设计,裂解模块和第一层网络的每一个部件均是可替换及可优化。例如,裂解模块的基因线路可以被替换成其他编译细胞裂解的基因线路;第一层网络结构可以根据需求替换成其他高分子,并通过调整孔径尺寸、表面修饰等实现性能优化;蛋白单体序列可以融合任意具有活性的蛋白模块;研究人员预期该方法可以设计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活体semi-IPN,包括融合多种酶利用级联反应实现生物合成,融合重金属结合酶或危害物降解酶实现环境保护或循环,以及进一步融合其他治疗性蛋白实现疾病诊断及治疗等。

  合成semi-IPN的思路。传统的方法合成semi-IPN(a);利用合成生物学实现可模块化、多样化融合蛋白组分的活体semi-IPN的构建思路(b)


相关文章

西班牙研究发现耐药细菌潜伏在40%的超市肉类中

西班牙研究发现,鸡肉、火鸡、牛肉和猪肉中存在"超级细菌"。在西班牙的一项研究中,40%的超市肉类样品中发现了耐多种抗生素的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在全世界达到了危险的水平。据估计,全......

研究揭示大肠杆菌诱导肉鸭肠道损伤和炎症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科研团队揭示了大肠杆菌O88通过氧化磷酸化和核糖体途径诱导肉鸭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治肉鸭的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细胞与感染微生物学......

原生大肠杆菌可在恶劣肠道环境中存活治病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将基因工程细菌引入肠道来治疗疾病。在过去,这些尝试主要集中于改造常见的实验室大肠杆菌菌株,这种菌株无法与适应宿主的本地肠道细菌竞争,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疗法的效果。现在,来自美国......

单个突变让大肠杆菌对宿主昆虫有益

一项研究发现,珀椿象与一个大肠杆菌实验菌株之间的互惠(或称共生)相互作用能通过大肠杆菌的一个单一突变进行快速改造。研究结果或有助理解有益微生物如何与它们的宿主共同生长,以及驱动这种关系的分子机制。相关......

突变让大肠杆菌与宿主互惠

本报讯《自然—微生物学》8月4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珀椿象与一个大肠杆菌实验菌株之间的互惠(或共生)作用能通过大肠杆菌的一个单一突变进行快速改造。研究结果或帮助科学家理解有益微生物如何与它们的宿主共同......

提高大肠杆菌耐受性以增长D乳酸生产能力方面获进展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陈坚院士课题组张娟教授团队在提高大肠杆菌耐受性以增长D-乳酸生产能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NiFe]HydrogenaseAccessoryProteinsHypB?......

Microbiome:阻断细菌FimH可预防与克罗恩病相关的粘膜炎症

由Darfeuille-Michaud首次报道的一种具有侵袭性的大肠杆菌(E.coli),被称为黏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在一半以上的克罗恩病(CD)患者中普遍存在,提示这些细菌可能参与了CD......

利用工程细菌编辑功能性半互穿网络聚合物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戴卓君和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游凌冲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模块化、多样化融合蛋白组分的活体semi-IPN的构建思路,通过微凝胶包裹植入基因线路的两种大肠......

人造大肠杆菌可实现病毒抵抗

大肠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工业微生物,在医药、化工、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近30年来,多种代谢工程改造的新策略和新技术,被用于设计、构建和优化大肠杆菌细胞工厂,极大地提高了生物法合成化学品的生产速......

新型太赫兹微流器件研发取得进展

微生物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而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我国每年的官方通报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报告数和波及人数最多。因此,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准确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