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14 10:42 原文链接: 使液滴悬浮新技术可用于生产微型等离子体装置

向弱盐酸液滴施加50伏电压,可在悬浮的液滴底部形成等离子体并发出蓝光。

  法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类似于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的全新悬浮技术,用电让液滴从金属盘子上悬浮起来,并让悬浮液滴和盘子之间的缝隙发出微弱蓝光,照亮上面悬浮的液滴,形成迷你照明装置。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由德国科学家约翰·戈特洛布·莱顿弗罗斯特1756年发现。把水滴滴到滚烫的铁板上,当将铁板加热到仅高于100℃,水会发出嘶嘶声并迅速沸腾,但当加热到280℃以上,液滴与铁板之间就会形成一层水蒸汽,让水珠悬浮起来并在铁板上四处滚动。过去厨师们滴水试炒锅是否够热就是这个道理。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日报道,法国可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员会物理学家塞德瑞克·珀赖因领导的研究团队,用电流而不是加热的方式让液滴悬浮了起来。珀赖因团队设计的全新装置能向导电的液滴施加电流并快速拍摄下液滴行为。他们将具有导电性的弱盐酸液滴悬空在金属盘的上方,向液滴施加电压,当液滴逐渐向下与盘子接触后,形成的电流能使盐酸溶液中的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一旦施加的电压超过50伏,液滴从盘子表面升起来,逐渐离开盘底形成悬浮现象,液滴与盘子间的缝隙发出微弱蓝光。

  研究团队对蓝光现象感到非常意外和兴奋。珀赖因解释道,较低的50伏电压,就能在液滴和金属盘间的小缝隙形成强电场,将缝隙内的气体电离成高密度等离子体,从而发出蓝光。

  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分析等离子层的成分,并研究发光时液滴底部的等离子动力学,以弄清缝隙内的气体到底是电解水产生的氢气还是水蒸汽。

  这一发表在《应用物理学通讯》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有望提供一种全新技术生产出可自由移动的微型等离子体装置,也会为基础物理学研究打开新视野。

相关文章

新材料无需任何物理接触或机械支撑便可悬浮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量子机器部门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悬浮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没有任何物理接触或机械支撑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悬浮状态。科研团队在真空中设计了一个使用石墨和磁铁的悬浮平台。值......

新材料无需任何物理接触或机械支撑便可悬浮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量子机器部门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悬浮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没有任何物理接触或机械支撑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悬浮状态。科研团队在真空中设计了一个使用石墨和磁铁的悬浮平台。值......

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等竞争性磋商公告

项目概况受厦门市湖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托,厦门市三方诚信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对[350206]XMSFCX[CS]2024001、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等组织竞争性磋商,现欢迎国内合格的供应商前来参......

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督导工作中心理化实验室

在2023年11月14日上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检验实验室的熊丽蓓主任莅临我中心,进行了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质量督导工作。在此次督导中,理化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全程陪同熊主任进......

一种新型纳流液相色谱柱制备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高度复杂的生物样品对分离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nanoLC-MS(纳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是复杂生物样品分析的首选方法,但制备高分辨的纳流液相色谱柱仍然存在挑战。传统......

液滴微流体:从概念验证到实际应用?

液滴微流体技术构成了一个多样化的实用工具集,使化学和生物实验能够在高速和高效率的情况下完成。事实上,近年来,基于液滴的微流控工具在材料合成、单细胞分析、RNA测序、小分子筛选、体外诊断和组织工程等方面......

化学所在液滴行为控制方面取得进展

液滴在固体表面的碰撞行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如喷墨打印、农药喷洒、喷淋降温等。研究液滴碰撞固体表面的过程,实现对液滴碰撞行为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碰撞过程中,液滴在数毫秒内发生极大程度......

新方法利用光可使大尺寸物体悬浮及移动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18日在《自然·光子学》期刊线上版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在物体表面创建特定的纳米结构,设计出一种使用光即可使物体悬浮并推其移动的新方法。研究人员称,这一理论方法将有很多实际用途......

中科院化学所等科学家让水滴跳起“芭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对固体表面的特殊设计,实现了液滴撞击后的高速旋转行为。该研究于3月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固液碰撞行为控制在喷墨打印、农药喷洒及防结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与......

合肥研究院在光学检测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先进感知与智能系统研究室在表面等离子共振光学检测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光学期刊OpticsExpress上(Vol.27Issue.2)。&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