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30 16:45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家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9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NIBS邵锋研究组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还有北京大学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5-醛基胞嘧啶测序新技术等。

  NIBS邵锋研究员近年来发表了多项重要成果,最新这一项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小鼠的巨噬细胞中针对caspase-1 和caspase-11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分别进行了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筛选,以寻找那些敲除后可以抑制细胞焦亡的基因。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筛选都鉴定到了一个名为GSDMD的、功能未知的蛋白。通过构建GSDMD基因敲除的小鼠巨噬细胞和人的HeLa细胞,他们进一步验证了GSDMD缺失可以完全抑制所有已知炎症小体和细菌LPS引起的细胞焦亡;并且在这些敲除的细胞中外源表达GSDMD都可以回复细胞焦亡的发生。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所有炎性caspase的一个共同底物蛋白GSDMD,并且证明该蛋白的切割对于炎性caspase激活引发的细胞焦亡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这也是首次揭示细胞焦亡和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多种自身炎症性疾病和内毒素诱导的败血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药物靶点。此外,该研究还首次鉴定了gasdermin家族蛋白诱导细胞焦亡的功能,进而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研究领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研究组则报道了一种通过化学标记和富集手段,首次实现了免亚硫酸氢盐处理(bisulfite-free)的5-醛基胞嘧啶(5fC)单碱基分辨率、全基因组水平测序。

  之前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基于抗体和亚硫酸氢盐的5fC测序技术。依赖抗体的测序技术通常分别率较低;而依赖亚硫酸氢盐处理的5fC测序技术,虽然能够实现单碱基分别率的5fC检测,但亚硫酸氢盐处理产生严重的DNA降解、且测序成本昂贵。

  这项成果通过化学生物学的手段,利用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对5fC的特异性化学标记,发展了不依赖于亚硫酸氢盐处理的5fC单碱基分辨率测序技术:fC-CET (Cyclization-Enabled C-to-T Transition of 5fC)。利用这一技术,该研究成功实现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中5fC的谱图鉴定,同时发现5fC富集的区域比5hmC富集的区域更为活跃。由于这一技术不对基因组DNA造成明显降解,fC-CET也将适用于小量、珍贵核酸样本的分析与测序。

  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项成果:曹雪涛院士,陈涛涌教授领导研究组证实,Nrdp1介导了信号激酶Zap70 Lys33 (K33)位多聚泛素化,促进了酸性磷酸酶样蛋白Sts1和Sts2介导的Zap70去磷酸化,终止了CD8+ T细胞中的早期TCR信号。Nrdp1缺陷显著促进了TCR结合后初始(naïve)CD8+ T细胞(而非初始CD4+ T细胞)的活化。Nrdp1与Zap70、Sts1及Sts2互作,连接了Zap70 K33位多聚泛素化与Sts1和Sts2介导的去磷酸化。曹雪涛院士、陈涛涌教授Nature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Nature Medicine本月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晓娟研究组的一项新发现,肿瘤靶向单克隆抗体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阻断性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显示了突出的效果,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这篇文章指出抗小鼠CD47抗体在野生型小鼠中的抗肿瘤效果主要是通过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并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该过程依赖于干扰素的分泌和DNA/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该研究对于抗CD47抗体的临床实验和肿瘤的抗体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打破瓶颈!Science重磅发布:攻克“实体瘤”治疗难题性新方法

10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TalDanino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发表题为“Probiotic-guidedCAR-Tcellsforsolidtumortargeting”的研究论......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快速分类新技术

荷兰科学家研究报道了一种给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快速分类的技术,结合快速测序和深度学习AI模型,或能在不到90分钟内完成分子诊断。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研究结果显示术中进行肿瘤分子诊断以辅助手术决......

这家生物科技公司暴涨近40倍!最新数据印证肝癌疗法积极结果

在周三(10月11日)的美股市场中,生物科技公司TempestTherapeutics,Inc.股价飙涨3970.83%,报每股9.77美元。据了解,Tempest是一家临床阶段肿瘤公司,致力于将肿瘤......

最新研究表明七成乳腺癌患者或因“分型治疗”受益

    在乳腺癌患者中,临床上近七成初诊患者和超过半数的复发转移患者罹患的是腔面型乳腺癌。    记者8日获悉,中国的学......

新靶标“现形”,助力靶向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肠癌

澳大利亚奥莉维亚纽·顿-约翰癌症研究所科学家在10月6日出版的《科学免疫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预防和治疗肠癌的新靶标:TCF-1分子。研究表明,删除免疫细胞内的TCF-1时,会导致肠癌肿瘤显......

复旦大学林友培:他的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肝内胆管癌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约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10%-15%,是预后最差的癌种之一。对于这种癌症,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然而,不同患者间的肿瘤是有......

库普弗细胞样合胞体在纤维化肝脏中补偿驻留巨噬细胞的功能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肝脏如何在疾病的情况下保持它的细菌过滤功能。据此,他们发现了肝病中一种以前未知的代偿机制:如果肝脏中的一种特殊免疫细胞......

人巨细胞病毒对外源性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天然免疫双重抑制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溪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HumancytomegalovirusUL36inhibitsIRF3-depen......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10月7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69号(医疗卫生类21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丁列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

上海六院《细胞》子刊发文,刷新人们对肿瘤转移的认识

恶性肿瘤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作为引发癌症患者死亡首要因素的肿瘤转移成为一大研究重点。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高俊杰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浙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