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6 14:19 原文链接: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本报记者周迎久石家庄报道 “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奋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近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河北“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初步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适应”。

  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介绍说,为了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未来5年中,河北将着力开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变革、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修复等5项重点工程,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打造四大功能板块,明确主体功能定位

  “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引导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向生态化、集约化转变。”陈国鹰说,京津冀在城市布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优化京津冀城市结构,发展的重点在河北。因此,河北省提出,要构建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体系,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围绕这一目标,河北将打造环京津核心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和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四大功能板块,明确各市县主体功能定位。

  在四大功能板块基础上,未来5年,河北将着力构建绿色城镇体系。《意见》提出,要以保定市和廊坊市为重点,实现与京津率先联动发展。以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4个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推进主城区与周边县(市、区)同城化、组团式发展。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和邢台等市为节点,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县城建设3年攻坚行动,鼓励和支持中小城市和重点镇高标准建设定位明确、功能集中、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

  河北省还将通过实施民居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等12个专项行动,到2020年把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

  5年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0%以上

  “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介绍说,实现这一目标,要在3方面有突破,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要有突破性进展,二是能源资源消耗强度要持续下降,三是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要大幅下降。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意见》提出,推动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低碳化,深入推进“6643”工程,到2017年底,基本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设备,推动生产装备向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迈进。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煤炭5个重点行业和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实施总量、强度和能耗、煤耗“双重控制”,力争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同时,加速绿色产业规模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比较优势产业,促进光伏风电、物联网等领域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0%以上。

  产业要绿色化,能源也要低碳化。《意见》提出,要构建安全、高效、绿色、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杨智明说,尽快甩掉大气污染的黑帽子,首要任务是解决燃煤污染。河北省提出,要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力争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以上。

  开展蓝天、清水、净土行动

  为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意见》提出,河北省将防治结合、标本兼治,建立以京津冀污染协同防治为支撑的环境管理体系。

  锁定关键领域,持续用力治污。河北省将开展蓝天、清水、净土行动,到今年年底全部淘汰黄标车;到2017年底,土壤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20年,全省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不低于70%;全省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河北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王中朝向记者分析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北既是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区,也是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秉承山水林田湖海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河北提出,要全方位开展生态修复,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

  王中朝告诉记者,河北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生态修复,着力实施山体修复、节水综合治理、绿色河北攻坚、高标准农田建设、湖泊湿地保护以及海岸海域整治修复等六大工程。

  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

  《意见》提出,到2020年河北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并就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经济政策体系、创新市场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6方面,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

  河北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高英华向记者解释说,在红线管控制度上,河北从资源、环境、生态3个方面提出了红线管控的要求,将各类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一是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河北将科学设定省市能耗强度、煤耗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指标,逐一明确各市用水总量限值、地下水开采量限值,作为刚性约束,加强管控。二是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各市县环保责任红线。三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设定京津保生态过渡带、重要湖淀周围、城镇近郊、主要河流及交通干线两侧生态廊道等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红线,严格保护重要区位和脆弱地区林地。划定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河北省经贸大学教授王小江告诉记者,河北省委对干部考核的“指挥棒”也将绿色化。比如,在《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

相关文章

国家林草局决定成立塞罕坝生态文明研究院

国家林草局今天(19日)发布,决定成立塞罕坝生态文明研究院,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林草局、河北省科技厅、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5家单位参与组建。国家林草......

京津冀14家经开区联手破解营商环境改革瓶颈

11月25日,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启动仪式在三地以线上方式举行。该联盟将按照“产业联动、资源整合、一体相连”的发展思路,确立产业协同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

钟茂初委员:探索生态文明人才培养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推进并落实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也需要相关的科学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认为,创设专门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高等学......

清洁能源行业产业布局分析

目前,中国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我国面临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势在必行,下面进行清洁能源行业产业布局分析。清洁能源行业分析......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对世界来说,2019年并不平静。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各种意想不到的冲突与矛盾在全球各地相继涌现。对中国来说,2019年并不轻松。中美贸易谈判一波三折,国内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

4问我国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如何有效调整?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相关要求,在2015年开展试点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自2018年正式开始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省推进“三线一单”编制......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印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要求以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接近良好水平,但仍有较大差距

近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发布“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项目研究成果暨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据悉,此次发布的报告是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项目的一项研究成果,构建......

李灿委员:建议发展太阳燃料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11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太阳燃料(俗称液态阳光)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太阳燃料技术被视为是破解大气污染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理想技术。他建议......

全球变绿的中国贡献——代表委员眼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总结,以及对今年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工作的安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