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12 09:15 原文链接: 周琪院士谈我国基因编辑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近日,一些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宣布,将在今年内筹资1亿美元启动“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目标包括合成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组。一直以来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临床应用的技术和伦理问题还有诸多担心。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谈谈我国基因编辑研究的进展与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1.下一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命体的各种性状,包括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大都由基因组DNA决定,许多疾病的发生也都与基因的序列改变有关。基因编辑技术就是对基因组DNA序列进行精确修饰,以达到解析生命本质、生长和发育的机理,了解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疾病等目的。

基因编辑技术不像转基因技术那样,以随机插入等较不可控的方式导入外源基因,而是基于点突变的原理对基因组固有序列进行原位精确修饰,因此可以规避一些安全和伦理风险,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一技术诞生后,短短几年间,就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人口健康、农业育种和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技界和生物产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基因编辑将给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带来革命性变革,是下一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鉴于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对基因编辑研究进行了重点投入。例如,美国和欧盟联合启动了“小鼠全基因敲除计划”,美国基因改造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联合投资30亿美金,开发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免疫细胞产品。

2015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联合在华盛顿召开“基因编辑峰会”,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应用和风险,以及涉及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和管理规则等问题进行研讨。会上,科学家们形成共识:鉴于基因技术将带给人类的诸多好处,应该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基因编辑研究。

我国对基因编辑一直高度重视,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例如我国科学家率先利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CRISPR技术建立大鼠、猪等重要模式和经济动物的基因修饰模型;中山大学黄军就博士和广州医科大学范勇博士的两个团队首次将CRISPR技术应用于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探索疾病的基因治疗途径;中国科学家还在基因编辑新技术上不断探索。应该说,我国科学家推动了基因修饰技术在人类疾病研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点在华盛顿“基因编辑峰会”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

2.亟待补上的监管和伦理空白

中国的基因编辑研究的发展很快,论文与ZL的数量均居于国际前茅,这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项目支持。目前,我国在基因编辑研究上的管理办法和指导原则主要有:1998年施行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由科技部起草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送审稿)》、2003年颁发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这些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带有基因修饰的)人的胚胎体外发育不能超过14天,不能用于体内移植等。这些要求与国际伦理要求是一致的。

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无序的状态,在系统科学布局以及相关的伦理学、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方面相对薄弱,亟待加强。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快速改造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成为可能,其中一些特定的遗传改变可能会给人口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危机。同时,基因编辑作为一项关键技术,下游应用涉及众多领域,我国在监管上还存在很大空白。

例如,对于基因编辑直接改良家畜得到的“种畜”,转化和推广如何监管?通过基因编辑纠正患者自体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再进行回输治疗,将是未来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但临床实验谁来批准、如何监管?利用早期胚胎或配子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将极大推进人类对生命过程的认识,但不恰当的研究会带来巨大的伦理争议,这方面研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谁来监管?

填补这些空白,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科学家群体共同拟订基因编辑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尽快制定我国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应用的伦理指导原则,明确我国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范围和禁止对象——对于没有明显伦理争议且有重大医学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如体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支持在安全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对于可能带来巨大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基因编辑工作(如改变人类胚胎和生殖细胞基因组序列等),应设定严格的研究边界,暂时禁止临床实验和应用。只有让大家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鼓励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规避生物安全风险、规避生命伦理风险,避免引发社会争议。

3.鼓励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

基础科学的突破和取得核心ZL是领域发展的关键,对基因编辑领域来说,也是如此。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基因编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论文数量和ZL数量均已居国际第二位,但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基因编辑不仅存在原始创新缺位的尴尬,在“产学研用”等各个环节也均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

从最上游的基因编辑关键技术上看,我国的原创性技术和相关ZL都远少于美国,现有基因编辑技术的核心ZL基本为外国所有。从下游的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农业育种、医疗方法及产品研发上看,我国在核心产品创新上也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我国把握这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我们建议国家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原始创新和ZL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基因编辑技术在靶向修饰的精度与效率、降低脱靶效应等方面仍有很大改进与完善的空间,在将其真正用于疾病治疗等应用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开展源头技术探索,创建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为我国争夺这一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同时,建议尽快制定有利于基因编辑研究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加速推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重大疾病治疗的研究。我认为,我国应该对基因编辑技术的ZL审批建立快速通道,同时借鉴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管理办法等,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基因治疗管理办法,促进和保障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关文章

NatBiotechnol:利用包膜递送工具可实现在体内对T细胞进行基因编辑

目前大多数获批的基因疗法,包括涉及CRISPR-Cas9的基因疗法,都是对体内取出的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编辑,然后将这些经过编辑的细胞输注回到患者体内。这种技术非常适合靶向血细胞,目前新批准的治疗镰状细......

曹晓风: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需提速落实

“今年两会,我的一个提案是建议尽早正式发布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并制定和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的评审细则,让基因编辑动物的研发单位对产业化路径能有清晰的预期。”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

CRISPR基因编辑猪拟于2025年上市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2月24日报道,国际育种公司Genus借助CRISPR技术,对猪进行了基因编辑,使其能避免患上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CRISPR》杂志。该公......

CRISPR猪:精准猪基因编辑对抗PRRS病毒威胁

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已成功应用于镰状细胞病,其他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基于CRISPR的疗法。这项技术应用到动物身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英国动物遗传学公司Genus的科学家团队在威斯康星州和......

基因编辑精准修复免疫细胞

一些遗传性基因缺陷会导致过度的免疫反应,这可能给患者带来致命伤害。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德国科研团队借助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纠正了这些缺陷,使免疫反应正常化。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2日出版的《......

基因编辑新疗法或能治愈危险炎症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基于CRISPR新型基因疗法的首次治疗试验,10名罹患罕见炎症疾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患者接受了治疗。结果显示,其中9人几乎痊愈,这表明新基因疗法或能治愈危险的炎症疾病。相关......

eGenesis、OrganOx联手,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人体实验震撼发布

2022年1月10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宣布完成了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的猪心脏人体器官移植,这项研究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的里程碑,为广大苦苦等待供体器官的患者带来了新曙光。2024年1月18日,eGenesis......

32岁成为哈佛大学正教授、曾一度被赌场拉入黑名单,如今引领基因编辑2.0时代

提到CRISPR技术时,时常会把张锋挂在嘴边,而事实上,除张锋之外还有一位华人学者大牛在基因编辑领域做得“风生水起”,那就是DavidLiu(刘如谦)。回顾刘如谦的前半生岁月,颇有几分“天才少年”的意......

上海海洋大学成功获得快速生长基因编辑光唇鱼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承担的《克氏原螯虾和光唇鱼优质基因挖掘和标记》项目完成验收。光唇鱼俗称“溪石斑鱼”,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鲃亚科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其骨少肉嫩,味道鲜美,可食用、可观赏、可垂钓。上海海......

Tome花2.5亿收购DNA编辑技术公司,精准插入随心所欲

随着去年首款基因编辑疗法的获批上市,基因编辑领域获得了更多投资人的青睐,余热也延续到了今年的BD交易活动。不久前,生物技术公司TomeBiosciences在2023年末宣布完成2.13亿美元的A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