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08 17:58 原文链接: 2011国际化学年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启动

优秀女科学家走进北大鼓励学子投身基础科学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妇女研究中心主任, 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岳素兰致欢迎辞

优秀女科学家走进北大鼓励学子投身基础科学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主办方与任詠华教授、吴骊珠研究员共同启动“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

  4月7日,由中华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办公室、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该活动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青年群体中的延伸,旨在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方茂田、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岳素兰、欧莱雅(香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牟鹏华,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第13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得者任詠华及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吴骊珠共同开启了“女科学家校园行”之旅。

  2011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学科对知识进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此,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各主办方联合启动“女科学家校园行”,并特意邀请任詠华、吴骊珠这两位在化学领域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走入校园与400名大学生及媒体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她们在科研道路上坚韧、执着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的年轻人,并赋予“化学”这样一个在常人眼中晦涩、高不可攀的学科更加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创始人之一,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表示,“为年轻群体和优秀女科学家搭建交流的平台,用获奖者的成功经验和人生经历鼓励年轻人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坚持自己的科学道路一直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目标。而‘女科学家校园行’就是对这一长远目标的最好实践。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真正为年轻人的未来指明方向,成为她们坚持梦想的动力。”

  化学的力量改变世界

  说到化学,许多人都会认为事不关己。但实际上,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合成的物质通过不同的形态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存在着。我们熟悉的化妆品、塑料、衣服的面料、各式各样的橡胶用品、食品添加剂、汽车的燃料等等都是应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我们的生活一天都不能缺少化学品,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及在应对人类发展挑战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此次参与“女科学家校园行”的任詠华和吴骊珠正是在利用化学应对能源危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共同打开了新能源—太阳能应用的新方向。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方案能够提供源源不尽的能源。然而,距离全面采用太阳能仍有一些障碍须加以解决,例如太阳能电池效率低,成本高。当今效率最高的太阳能电池由硅晶体制成,可是制作成本非常昂贵,太阳能转化率约30%。显然,这对于我们未来的科技和工业发展,以致人类生存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任詠华教授凭借她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转化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认可,她发现了具有独特的光吸收性能的几种物质,有助于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而吴骊珠致力于研究超分子体系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在微反应器控制的光化学反应、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任詠华教授坦言自己是离不开化学品的人。在她的心目中,化学堪比艺术,这样的观点让在座的刚刚跨进化学研究领域的大学生们深受鼓舞。她讲到,“我一直将化学家比喻为艺术家,以创新意念创造新事物。我总是因自己是一名化学家而感到幸运和骄傲, 因为化学是一门旨在创造新的化合物的主要学科。作为一名化学家,我们可以将化学和物理的领域结合以发展新的材料并解决能源的相关问题。或者,我们也可以结合化学与生物学或医药学来解决疾病和健康的相关问题。”实际上,任詠华教授所研发的光敏材料的应用远超太阳能,由于接触到油或重金属离子时会发光,这种材料还可应用于探测石油泄漏或放射污染等环境灾害。在医疗保健方面,光敏材料也可作为化学传感器,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或恶性细胞。

  对于吴骊珠教授来说,做“有用”的化学一直是她的梦想,她一直探索通过光化学的手段创造可应用的清洁能源、解决人类能源短缺的现实问题。通过模拟光合作用的仿生研究,吴骊珠不断探索光合作用中心的工作原理,将氢化酶的活性反应中心运用到实验室的人工反应器,实现了从水中制备氢气的反应。进一步运用的前景广泛:可以将氢气储存起来,用作氢燃料电池,实现太阳能的利用;可以利用氢气的高还原活性,发生原位的还原反应,作为新型的还原体系,以此来活化许多原本低活性的反应,实现高效太阳能的光化学转化。

  活动现场,两位女科学家用平实的语言让原本深奥的化学平添了人性化的色彩,化学似乎也开始有魅力起来。“听了两位女科学家的演讲,深刻地感知到化学改变世界的力量。非常自豪我能够选择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专业,未来也会在化学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下去。”一位化学专业的学生在会后这样感慨到。

  坚持成就科学信仰

  在一个纷繁的世界里,能够拥有理想,并能持之以恒的为之而努力,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能够耐得住寂寞,不随波逐流,坚守理想和信仰,成功就离你不远了。科学更是如此,搞科研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往往需要付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是女性从事科研,想要获得成功则需要更多的坚持,她们必须直面社会舆论的压力、兼顾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平衡更多的社会关系。但正如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所倡导的,“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否则人类就浪费掉了50%的智慧。

  谈到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优势,任詠华和吴骊珠都认为女性的情商较高,面对挫折会更加乐观并更加坚韧,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女性做事一般都更有耐心,观察力也更为敏锐。而且我觉得在很多情况下,女性工作要更为努力,做事也更加专注。而且我觉得作为一名化学家,坚定的信念是应该具备的关键素质。我觉得一旦女性下定了决心,她们会非常专注”,任詠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说到。

  吴骊珠号召在座的大学生,“如果选择科学作为事业,就坚持下去,积极的投身于科学实践中,不放弃就一定会有结果。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挫折,只要不轻言放弃,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收获成功。”两位科学家的箴言和鼓励让大学生们深受鼓舞,“我会以她们为榜样,坚定不移地实现我的科学理想。她们让我们相信科学没有性别,女性同样可以走上诺贝尔奖的舞台”,一名女大学生在活动后激动地表示。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表示:“ 经过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科学界发生的变化。很多女科学家,特别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女性科学家的名字已经开始为人们所知。另一方面,科技新生代的力量也在逐年加大,我们不再感慨中国的科学领域后继无人,而是赞叹后生可畏。这些都证明,让科学走近公众的视野,欧莱雅的付出已经开始获得回报。”

相关文章

“气候科技”初创企业增多

随着欧洲环保政策的推进,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气候科技”日益火热,关注环保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也陆续诞生。创立于2017年的恩帕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供应商。2021年,......

西工大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室温快速无损封装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中心李炫华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室温自交联的氟硅聚合物凝胶,实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室温快速无损封装。此外,团队提出的封装策略有效地促进了传热并减轻了热量积累对封装器件的潜在影......

2022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在敦煌召开

2月26日,“2022(第十六届)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永久名誉主席徐建中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太阳能热发电带有长时安全储热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中能......

科学家解决下一代太阳能电池寿命问题

2月17日,“90后”江苏小伙儿李崇文和他的博导鄢炎发在Science发表论文。这项关于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被认为解决了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续航问题,使其实验室寿命超过3500小时,为当前的国际顶......

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人工环境节能技术研究室董凯军团队在相变蓄热材料强化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太阳能-热能......

微米级太阳能电池,在这所世界级大学诞生

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开发的一款超薄太阳能电池,整个结构只有2~3微米厚。传统的太阳能电池都比较笨重,像一块厚厚的板↓而这款超薄太阳能电池可不简单!MIT的研究人员打破常规,开发出一种可......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开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中国科协......

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将物体表面变为电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程师在最新一期《小方法》杂志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款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快速方便地将任何表面变为电源。这款比人头发丝还纤薄的太阳能电池黏附于一块织物上,重量仅为传统太阳能......

空间站将为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提供在轨技术验证

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正在海口举行,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在今天举行的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论坛上表示,中国空间站将为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提供在轨技术验证。杨宏介绍,当前中国空间站已完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

提高三乘积,让可控核聚变走向现实

依托现有核科技工业体系,凝聚核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逐步搭建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聚变工程和技术攻关,再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50年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