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23 14:34 原文链接: 科学传播与大学精神

  5月21日,浙江大学迎来了建校120周年纪念日。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也首次为一所中国大学的校庆亮起了蓝色灯光。

  同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学一样,校庆图书的出版自然也会作为一份庆祝礼物献上。刚刚出版的“百廿求是丛书”,从浙大史料选集,从校园建筑、教师成果、学生成长等角度展现浙江大学代代相传的求是印记,讲述这所大学在漫长岁月中不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而这套丛书中的《浙大发现:浙江大学10年科学故事辑录》,却在众多的校庆图书中独树一帜。这本书里集中展示了浙江大学近10年的科学发现、创新发明和实验室故事。根据编著者、浙江大学新闻中心职员周炜的介绍,这是浙江大学新闻中心工作者十多年来尝试的记录,以一篇新近发表的论文、一个获奖的科学研究,或一个获得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为线索切入。每篇文章都是与科学家共同努力,试着向社会公众解释:象牙塔里在实验室忙碌的科学家们,在思考什么、做什么,对社会将产生什么价值以及影响。而这也正是浙江大学科学传播的核心内容。

  或许,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部将科学传播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联系起来的作品。

  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科学传播。科学传播涉及科学、传媒和公众三者的互动。有学者指出,目前国内的科学传播者实际上有三个“圈子”:第一个圈子是科技新闻、科技记者;第二个圈子是科普作家、科普工作者;第三个圈子则是在高校和学术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

  也就是说,大学里从事研究工作的职业科学家,他们也应该承担向公众传播科学的社会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不仅是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实践者、科学与文化交融的推进者,也是“科学的声音应该让大家都听见”的呼吁者。他认为,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都要开始学习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研究。没有生涩的学术名词,没有厚厚的项目介绍,普通人也能读懂。科学家们做科普,向公众解读他们在做什么,以及对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有什么意义,这是科学家在履行自己职责过程中的又一个进步。

  事实上,职业科学家既是科学传播的“发球手”,也是受众之一,因为当代科学高度分化,一个领域的科学家对另外一个领域同样也不甚了解。他们也想看看身边的学者所做的科学研究,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有什么价值。

  浙江大学作为国内学科门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学科涵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2个门类。因此,在书中得以以浙江大学十多年来的科学发展为窗口,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较为全面的科学创新发展图景:从生命、能源、环境、材料再到医学领域,有基于原创发现的、持续的推陈出新,有探索重要基础问题的好奇与欣喜,还有科学家们独特而奇妙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在工程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智”造盾构机让洋盾构黯然失色,让轻盈活泼的由小气泡组成的水立方“立”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学家高新材料方面的成绩,在量子点、石墨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与病毒、灾害的殊死搏斗也正在科学家安静的实验室里展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在这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科技岛在浙江舟山浮出水面,科学的风把历史吹醒,精准的图像记录让千里之外的敦煌洞窟在西子湖畔真实重现……

  “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是科学传播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科学传播不但要传播传统科学,还要积极努力传播新科学的观念,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勇于追求真理,尽可能全面地传播科学技术的知识、历史、思想、技能、方法和社会影响。而科学传播的通俗易懂,不仅关乎写作,更关乎文化。

  张泽院士指出,学者仅仅被同行接受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离开社会将无法存活,让普通人了解自己的学术,应该是科学家最起码的能力。对一所大学来说,光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而文化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价值。这在一段时间内不一定能体现出来,但它一定是会永久存在的。科学传播的效用之一也是推进科学和文化的交融。因为学术是学科建设的根基所在,活跃的学术生态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元素。

  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浙大发现:浙江大学10年科学故事辑录》每一篇精彩的科学报道中,体现在为浙江大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所做的科普视频解读中,也渐渐融入了这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中。书中在附录里收入了作者采访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陈云敏的文章——《以“做一流的事”驱动一流学科建设》。对于怎样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学科,陈云敏在访谈中提出的目标就是做“一流的事”,其内涵就是既要有重大科学问题,又要有重大社会需求。据他介绍,在工学部教授职称评审材料中,已经开始要求教师把自己的主要学术成绩、贡献、创新点及其科学价值或经济社会意义“写成一个科学故事”。这个故事要表述出自己做的这件事既有重要的科学问题,又以这些科学原理为基础,做了技术上的发明和创造,还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

  大学的科学传播重要吗?

  这本书的编著者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得出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大学的实验室到教科书的过程是漫长的,公众需要通过实时的传播获取新知;它事关人类整体认知水平的进步与提升,也事关一所大学的声誉与口碑,事关社会对于科学与科学家的整体评价,更事关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年轻人投身科学。

  期待未来,浙江大学会一如既往带来更多元、更精彩的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和更多的科学工作者用科学传播的方式,向大众呈现科学的色彩、大学的文化。

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聘请黄翔峰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8月30日,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日前,上级决定,黄翔峰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免去叶民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职务。官方简历显示,黄翔峰,男,汉族,1974年1月生,福建古田人,......

190万浙江大学采购FEITitan球差矫正透射电镜用高速相机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FEITitan球差矫正透射电镜用高分辨原位高速相机》中标公告。杭州携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近190万中标。详细信息如下:一、合同编号:ZJUN-ND202207543二、合同名......

两所985高校分别各添一篇Nature!

2022年,我国高校频发CNS。近日,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各添一篇Nature。浙江大学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系长聘副教授/附属第四医院双聘教授郭江涛指导的浙江大学-湖北大学联合研究......

浙大教授博士论文涉剽窃被暂停教学

近日,我院教师王某在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因涉嫌侵权引发诉讼纠纷受到舆论关注。对此,学院高度重视,已经启动事件调查,暂停王某的教学工作。后续将根据相关事实,依法依规作出处理。感谢各界的关心和关注。......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2年计划采购气相色谱等实验仪器!

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发布了2022年生化学院实验教学设备采购项目,计划包含台式离心机、小容量恒温培养摇床、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低速台式离心机、气动升降椅、螺杆真空泵、自动快速水分测定仪、气相色谱仪、......

1425万!浙江大学7至8月政府采购意向公布涉扫描电镜等

近日,浙江大学2022年7至8月政府采购意向公布,意向采购单颗粒黑碳光度计、纳米流式检测仪、双光子显微镜、高分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端流式细胞分选仪,总预算金额达1425万元。序号采购单位采购项目采购......

浙大校地合作新模式:商学+孵化加速平台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46.shtm中新网杭州6月25日电(记者谢盼盼)6月24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

吴宜灿院士加盟浙江大学任求是讲座教授

6月21日,吴宜灿院士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紫金港校区举行。浙江大学人才办主任许翾代表学校对吴宜灿院士的加盟表示欢迎,并为其颁发浙江大学聘书、佩戴校徽。许翾在致辞中表示,高水平的师......

浙大: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近日,浙江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朱佐想线上做客新华网“2022高考情报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学校今年招生计划和特色专业等情况的介绍。Q1:能否请您简要介绍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250万采购多通道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系统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2022年7月采购意向,预计花费250万元采购多通道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系统。多通道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系统项目所在采购意向:浙江大学2022年7月政府采购意向采购单位:浙江大学采购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