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6 14:52 原文链接: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个性化癌症疫苗在早期人体试验中表现乐观

  7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的两篇论文展示了两种个性化的癌症疫苗的接种在小规模的人类试验中表现的安全性,并且能为高危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临床上的积极反应。这些结果证明了根据病人个人癌症突变的情况而专门研制的疫苗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它们还能为开发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开发能够杀死肿瘤细胞,又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的有效癌症治疗方案是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面临的艰巨挑战。癌症免疫治疗手段调动患者的免疫系统有针对性地攻击癌细胞,此类治疗手段虽然表现出良好的前景,但每个病人的肿瘤都有一套独特的突变模式,这套模式必须在一开始就弄清,这对研发个性化疫苗来说是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美国波士顿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Catherine Wu和同事在论文中发表了一种针对多达20种个性化肿瘤新抗原(以抗肿瘤免疫应答为目标)的癌症疫苗的阶段一临床试验结果。他们发现该疫苗是安全的,并且能够在试验者体内引起针对特别抗原的免疫应答。6名接受疫苗治疗的患者中的4位在25个月里都没有出现复发,另外两名患有正在恶化的黑色素瘤的试验参与者之后又接受了“免疫节点”(抗PD-1治疗),其肿瘤全面退缩。

  在另一篇论文中,德国美因茨约翰尼斯·古腾堡大学医学中心和BioNTech公司的Ugur Sahin与合作者报告了首次应用在人体的一种以RNA为基础的个性化疫苗治疗方案,该疫苗攻击一类叫作“新抗原表位”的癌症抗原,共有13位黑色素瘤患者参与了这次试验。作者称,在所有的患者身上,这种疫苗都增强了患者对抗体内特定肿瘤抗原的免疫力;在两名患者身上,出现了因为疫苗而产生的T细胞进入肿瘤的浸润现象。13名患者中有8名在23个月里都没有再出现肿瘤。5名患者在接受“新抗原表位”疫苗接种前出现肿瘤复发。两名患者在接受新表位疫苗接种后出现客观应答(肿瘤缩小)。一名患者在接受“新抗原表位”疫苗的序贯治疗和抗PD-1治疗后肿瘤完全消退。

  《自然》

  “芯”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种新高能效、 高存储率的纳米电子系统,将输入/输出、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集合在一块三维芯片上。该系统与现存的硅基电路兼容,并且能够帮助人们突破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瓶颈:数据在片外存储器和片上逻辑电路之间转换的需求。相关成果7月6日发表于《自然》。研究人员展现了该系统能够感知不同的气体和蒸气(包括纯氮气和柠檬汁、伏特加与啤酒的蒸气),能够将感应器的数据储存在超过100万个可变电阻式内存(RRAM)元件中,并且用碳纳米管逻辑操作对其进行分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一个主要的难题阻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发展,那就是当前的技术要求计算机能以更高的速度处理大量的数据。

  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的Max Shulaker和同事提出一种结合多种新型技术的三维纳米电子系统的模型。该系统结合了碳纳米管传感器和应用了新兴记忆技术RRAM的晶体管以及传统硅电路,能够从外界捕捉大量数据,储存并处理捕捉到的数据,并且输出经过精准处理过的信息,这些全在同一个芯片中完成。

  在相关新闻观点文章中,美国罗德岛州布朗大学的Sherief Reda提出,这项技术最终能够帮助开发相关应用,比如“拥有高性能人工智能的嵌入式智能摄像机,在血管中游泳和传送药物的智能机器人及人工视网膜”。

  《自然—通讯》

  人口是如何增长的

  一项研究发现,生育年龄的迅速演化是当代加拿大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在过去100年里,女性生育年龄的基因变化导致人口增长达12%。相关成果7月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通常,演化被认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演化的速度也可能快到对物种生态系统的动态造成重大变化,其中的一条途径是提高物种数量增长和区域性扩张的速度。尽管如此,“快速演化”与人类人口之间的关联却一直受到忽视。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的Fanie Pelletier和同事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库德尔岛人类群体的家谱记录,着重调查在1772年和1880年之间出生的女性。他们发现女性对人口增长的贡献程度取决于她开始生育的年龄,而生育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与这一特征相关的基因。如果生育年龄并未随着进化降低,那么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减慢约6%,人口的规模也将缩小12%。

  虽然首次生育的年龄也受文化影响,但是,不同家族的生育特征也不同,这与基因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人类演化对推动当代人口增长的影响力或许比之前人们以为的更大。

相关文章

2020年百大热门研究主题榜单08

工程与技术碳硫氢化合物在室温下实现超导论文标题: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ivityinacarbonaceoussulfurhydride发表期刊:Nature《自然》......

破解一夜白头之谜!《自然》公布2020年十大重要科学发现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许让我们放慢了脚步,但科技的发展永不止步。转眼间,2020年已接近尾声,英国《自然》网站在近日评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学发现,其中最后一项是本年度最受欢迎的科学发现......

稿件“被拒”后,如何成功简便转投其他期刊steps

期刊编辑的拒稿信总是容易让人垂头丧气,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我们还可以继续转投稿件。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全面介绍了转投稿件常见的16个问题,以及如何检索更适合你的稿件的期刊。“自然”系列期刊和施普林格......

这种新技术可使得肾癌发现的更早

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说,一种新的液体活检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检测出肾癌,包括通常可以治愈但没有早期检测方法的小的、局部的肿瘤。这份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杂志......

《自然》:压榨学生,论资排辈?亟需更新学术贡献体系

对于在读博士而言,论文数量经常是检验能否毕业的标准之一,但层出不穷的论文「挂名」、「造假」情况经常会冲击一些学者,甚至学科的名誉,并为年轻研究人员带来巨大压力。而有了贡献却没有署名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自然》发表人类遗传变异体大型数据库gnomAD

英国《自然》杂志及其子刊27日在线发表了基因组聚集数据库(gnomAD)团队的系列研究论文,介绍了研究人员对这个大型数据库的多方面分析,其结果有助人们深入认识人类基因功能,提升对罕见和常见遗传病的理解......

继3篇《科学》后,浙大团队又添1篇《自然》!

浙江大学关联物质研究中心和物理学系袁辉球教授团队首次在纯净的重费米子化合物中发现铁磁量子临界点,并且观察到奇异金属行为。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普遍认为铁磁量子临界点不存在的传统观念,并且将奇异金属行为拓展......

315项获奖!2019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布

近日,各高校陆续发布201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名单,小编从网络获知教育部授奖文件,仅供参考,具体以教育部正式公布文件为主。2019年度全国315项(人)获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

《自然—方法学》发表媲美基因组测序速度的组装算法。

10年前,Illumina基因组测序技术进入市场时,前所未有的庞大数据量淘汰了较早开发的测序分析工具。历史总是重演。如今,第三代测序技术已经达到低成本群体测序规模的临界点。12月10日,《自然—方法学......

同日两篇《自然》:基因突变可能抑制癌症?

今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两篇来自日本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一系列遗传学的手段,找到了溃疡性结肠炎背后的常见突变基因。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些基因突变,看起来似乎有抑制癌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