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4 16:38 原文链接: 南京大学教授游效曾——演绎最美化学人生

  如今,南京大学灯火通明的化学实验室里,再也见不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

  2016年11月19日,带着对化学事业的依依不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游效曾逝世,享年83岁。

  游效曾,江西吉安人,祖父取“效法先贤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为他命名,而他一生都践行着祖辈的期冀——严谨治学、忘我耕耘。他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淳朴善良;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将心血奉献给化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把中国无机化学落后的时间抢回来!”

  游效曾与化学的缘分,长达67年。

  15岁那年,他就读于南昌联立一中。一节化学课上的酸碱滴定实验中,溶液在加入一滴指示剂的瞬间,仿佛被施了魔法般变换奇异色彩,游效曾被迷住了,从此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高中毕业后,游效曾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1955年夏天,大学毕业的游效曾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至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他买了张睡在甲板上的船票,带着一张“贫困生”证明和一卷旧草席,顺江而下来到古城南京。

  来到南京大学,游效曾明白,研究化学必须把数理基础坚实起来。年少气盛,他拿着选修数学、物理系课程的申请表,直接找到时任化学系主任的戴安邦教授。“化学是门实验科学,如果只埋头搞理论而忽视实验,是不可能搞出成果的!”戴教授发自内心地欣赏这个“好苗子”,也不失时机地“敲打”他一下。这番关于实验与理论的道理,深深印在了游效曾心里。两年间,他埋头于东大楼地下室一间面北而潮湿的房间里专心做学问,除了实验,数理课程也全部考了优秀。

  1957年,游效曾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南京大学当助教,师从李方训院士,从事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其间,游效曾负责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独立主讲《物质结构》和《结晶化学》等化学系基础课,打破了专业界线,奠定了深厚的化学基础,开拓了广博的知识面。即使在“文革”的艰难岁月里,他都凭着意志,完成了我国首部《结构分析导论》的初稿。

  改革开放后,游效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0年,他作为国家教委选派的早期访问学者赴美进修。一踏上美国这片新奇土地,游效曾就觉察到我国在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与世界的差距。“我把中国无机化学落后的时间抢回来!”他暗暗咬牙,如饥似渴地做实验,常常用功到夜半。为了让中国尽快引进科学前沿知识,游效曾组织翻译了美国、英国研究生必读配位化学领域的新专著,大大促进了我国无机化学教学和研究的多元性。

  大树日渐参天,学成的游效曾,却婉言谢绝了导师劝他留在美国工作的好意。1983年,游效曾回到深爱的祖国,担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以全部精力投入我国配位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科学没有捷径可走”

  何谓配位化学?它是现代化学中无机和有机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医学上用于治癌,冶金上用于萃取,轻工业上用于添加剂,农业上用于化肥,而在高新技术领域,在发展分子超导、磁体、发光固体等分子材料方面,都有着广阔前景。

  在这一重大领域,游效曾率先在我国提出了“光电功能配合物”这一研究新领域,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卓越成就。他十年磨一剑,1991年因在“配合物合成、结构和性质”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他负责完成的“光电功能配合物及其组装”研究,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还参与创建了“配位化学研究所”和“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长期指导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两次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牛奖”,为我国配位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惊人的毅力编著了《结构分析导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等专著,成为国内这个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必读著作,他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为中国化学学科的知识宝库注入了宝贵的财富。他组织和翻译了《过渡金属化学导论——配位场理论》《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中的物理方法》等国外知名学者著作,促进了我国配位化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理论的教学与普及,让国内化学家走到了世界化学前沿。

  即使年届80岁,他还连续修订了自己的两部专著,其中《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一书88万字,《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一书90万字。这样艰深的专业书籍,编辑看不懂,学生里也找不到能把关校对的人,全靠他自己一字一句修改,从一校到三校,其难度和工作量无法想象。很多人更不知道,20多年前,他的一只眼睛就已完全失明,数百篇论文,四五部专著、译著靠的居然都是一只眼睛,即使是大手术后体重不足50公斤,他仍然昼夜伏案。

  “不把科学做到极致,又如何能教到极致?”

  满头银发的游效曾,仍记得自己13岁那年,有幸聆听南京大学校友、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做报告的事情。

  “这就是物理学家吴有训!”年少的游效曾很震撼,吴有训教授那和蔼可亲的态度,对科学的执著,“大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他暗暗下决心,做学问就要像吴教授那样!

  60余年来,这位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先后担任“物质结构”“结晶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课和“结构研究方法”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中涌现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世界青年科学家等,为化学界输送了大量科研人才。

  “不把科学做到极致,又如何能教到极致?”何谓极致?学生们还记得,那是每次把论文交上去,第二天一早就能收到老师的修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批注;那是深夜十一二点接到电话,老师很激动地提出一个想法,要学生尽快做起来,因为“能第一个做出来才算本事”;那是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群论、能带理论、配位场理论及各种谱学原理,告诫学生们一定不能丢掉基础理论,“现在做化学的人一味强调实验技巧,基础不牢,何以创新?”……

  “我的‘长寿秘诀’,就是看文献!”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的游效曾,经常这样“炫耀”。几十年来,游效曾没有节假日,大年三十春晚开播了,他还是不肯回家。出差开会,飞机、汽车上,哪怕是肝移植后躺在医院里,他都又看起了专业书和学生论文,甚至和医生风趣讨论起“药物的分子结构和机理”。太过专注的游效曾,经常闹笑话。有一次,他和同事做晶体结构实验,两人的鞋子穿错了3天才发现;搬家快两年了,他还会不知不觉回去老房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把钥匙塞进锁孔。

  有学生不解,游效曾就讲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因为历史原因,到了50多岁,他才真正有机会开始做科研。“如果我能再有十年二十年时间,我一定能做出很重要的发现。你们很幸运,年纪轻轻就可以专心做科研,一定要珍惜机会!”

  2016年底,一次会议上,游效曾对年轻学者的工作做完指导后,溘然倒下,倒在了他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倒在了一群热爱他的学者面前,走完了他的漫漫化学之路。

相关文章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

大化所开发金属辅助氮化合成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新方法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DNL1621组)章福祥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低功函金属粉末(Mg、Al、Zr等)辅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实现了在低温、短时间内高效氮化合成......

苏州大学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目前,能源短缺危机以及碳排放问题正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作为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安全高效处理处置核燃料循环所产生的强放射性核废料,仍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近日,苏州大学放射......

少而精!Nature:两个人破解170年化学难题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思辉见习记者孟凌霄近日,武汉大学一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教授,在《自然》发文破解了一个困扰科学家170多年的化学难题。他就是陈才友,是该论文通讯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落“樱”缤纷时节......

美国将从饮用水中去除“永久化学物质”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首次提出限制美国饮用水中一系列普遍存在的危险的“永久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以难以被破坏的碳氟键而闻名,并已广泛分散在环境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忙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从水和土壤中提......

创新与机遇,欢迎参加BCEIA学术报告会电分析化学分会

BCEIA概况 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盛大举行。在疫情、场地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展会依然取得了圆满成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参会专业观众人数达......

资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将如何“化学反应”

聆听院士和知名教授讲座报告,参观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机构,进入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生物采油实验室科研轮转,负责“航天育种菌种及代谢产物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

我国学者在活体化学发光成像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Schaap'sdioxetane的长波长化学发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及用于活体分子的高分辨化学发光成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74024、U21A20377)资助下......

全球变暖“圣诞”滑雪有点难

滑雪场的人工造雪。图片来源:ValentinLuthiger滑雪是最受欢迎的冬季运动之一,然而,在全球变暖的现实下,大多数滑雪场需要依靠人工造雪弥补天然雪的不足。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计算了人工造雪的......

古城稀土矿床花岗岩榍石中重稀土活化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流体成矿作用学科组冯雨周博士后和陈华勇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榍石稀土元素活化迁移对华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重稀土富集矿化的指示。相关研究发表于AmericanMin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