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4 16:44 原文链接: Nature:人为什么会犯困?华人学者携手找到了潜在答案

  睡眠是一个神奇的现象。它占去了生命的三分之一,对动物的正常生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乏睡眠则会引起一系列认知缺陷,甚至导致脑细胞的死亡(相关阅读:难怪缺觉会影响智力,原来脑细胞都被大脑给吃了)。然而,关于睡眠,有一个核心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动物为什么会犯困?

图片.png

动物为什么会犯困?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图片来源:Pixabay)

  今日,由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刘清华教授共同主导的一支跨国科研团队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阐明了“犯困”的潜在生物学机理。这些发现有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睡眠本身。

  我们先来说说睡觉这件事。目前的主流理论认为,“睡眠-清醒”的周期对记忆力的形成与巩固有重要的作用。记忆会在清醒的时候形成,并在睡眠的时候得到巩固。与此同时,睡眠也会重塑突触的稳态。

  正是由于睡眠的这一普遍特性,研究人员们合情合理地猜测,让我们犯困的机制应该会影响所有脑区,相应的分子变化则会随着清醒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同样,在睡眠时,这些分子变化又会被清空,重启下一个循环。

图片.png

睡眠-清醒的分子机理就像太极图一样,讲究一个平衡(图片来源:《自然》)

  那么,什么样的分子变化会带来这样的效果呢?科学家们首先想到了磷酸化修饰。“通过蛋白质特定位点的磷酸化,或是多个位点上累积的磷酸化修饰,我们可以开启或关闭蛋白质的功能,”该研究的第一作者Zhiqiang Wang博士说道:“磷酸化修饰模式可能揭露睡眠需求产生的过程。”

  这支团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磷酸化在犯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两年前,他们发现了一种突变小鼠。其体内参与磷酸化的激酶SIK3出现变异,活性大增。相应的,这些小鼠极容易犯困,每天平均要多睡5个小时!这项研究同样发表在了《自然》上。

图片.png

突变小鼠(紫色)每天的清醒时间要比正常小鼠(蓝色)短近5个小时(图片来源:《自然》)

  为了检验磷酸化对睡眠的重要性,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免疫化学和质谱实验,研究发现无论是容易犯困的突变小鼠,还是被剥夺睡眠的普通小鼠,整个大脑里的蛋白磷酸化修饰都有增加,且对睡眠的需求越强烈,整体磷酸化的水平就越高。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小鼠的磷酸化修饰模式极为类似,表明磷酸化的确可能在睡眠需求的产生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后,研究人员们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小鼠产生睡意时,有80种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会较高。有趣的是,它们主要是突触蛋白,再次将睡眠与突触的稳态联系到了一起。

图片.png

研究人员们找出了80个被过度磷酸化的蛋白(图片来源:《自然》)

  “通过比较睡眠剥夺小鼠,以及犯困突变小鼠,我们能过滤掉由于过久清醒、过长睡眠、以及应激压力造成的效应,”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柳沢正史教授说道:“我们的发现表明这些蛋白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环可能是大脑调节睡眠-清醒稳态的主要方式。”

  总结来说,这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发现,过久的清醒会导致过度磷酸化,而睡眠能在大脑的蛋白质组中全面进行去磷酸化。鉴于良好的睡眠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这项研究有望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睡眠与大脑的功能。


相关文章

3016个神经元和54.8万个突触,首张昆虫大脑图谱绘就

图片来源:EyeofScience/SciencePhotoLibrary科学家绘制了第一张完整的昆虫大脑图谱,包括所有神经元和突触。这是理解大脑如何处理感官信息流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里程碑式成就。相关......

氧化磷酸化选择性地调节组织巨噬细胞稳态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DavidSancho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氧化磷酸化选择性地调节组织巨噬细胞稳态。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2月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上。通过分析人类和小鼠......

大连化物所等团队利用生物分子模拟预测代谢酶新功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巍维团队、广州大学教授王雄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李全林等合作,揭示了代......

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晏石娟团队联合加拿大约克大学、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搭建全自动在线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

研究揭示突触囊泡运输调控新机制

突触是神经元信号传递的关键结构,由信号输出的突触前膜和信号输入的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蕴含大量包裹了神经递质的突触囊泡,这些囊泡聚集在突触前膜的活性区,一旦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停泊在活性区的突触囊泡......

灵芝和桑黄食药菌抗神经炎症功能因子研究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锦明教授团队在药食同源蘑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两种人工栽培的灵芝、桑黄子实体中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类代谢产物具有显着的抗神经炎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研究成果分别以“......

Nature:强力突触揭示了大脑中的机械相互作用

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通信通常与电化学信号传导有关。在这里,我们揭示了神经元也可以通过树突棘扩大产生的力进行交流。这种力与肌肉收缩相当,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这表明大脑功能比以前想象的更机械。图1:通过......

王志珍课题组等揭示分泌途径激酶调控新机制

尽管首个磷酸化蛋白酪蛋白(casein)在1883年就被报道,直到2012年第一个分泌途径蛋白激酶Fam20C才被鉴定,它催化包括酪蛋白在内绝大多数分泌蛋白的磷酸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am20C参与......

上药所揭示KRAS突变肿瘤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新策略

8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谭敏佳和研究员黄敏团队合作,在Molecular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proteomicandphosphoproteomiclandscapeofKRAS......

表达GABA受体的小胶质细胞选择性重塑和修剪抑制性突触

从小狗的叫声到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我们的大脑每秒钟都会收到无数的信号。大多数时候,我们不理睬无关紧要的线索---苍蝇的嗡嗡声、树上树叶的轻柔沙沙声---而注意重要的线索---汽车喇叭声、敲门声。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