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5 08:58 原文链接: 中央“三评”改革放大招听听科研人员怎么说



评价是指挥棒,科技界为人所诟病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导向出了问题。

7月3日晚,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消息一出,科研圈集体“炸锅”了:

“国家层面的政策很好很及时,希望主管部门能尽快落实到位。”

“力求创造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也再进一步完善。”

……

“三评”改革涉及的都是科研人员特别关心的问题,他们对此次出台的新政有何看法和期待呢?

分类评价原则:说易行难

《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坚持分类评价。

“这很难得。”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可以破除教师、工程师甚至临床医生都惦记着发SCI论文的怪现象。

《意见》还提到,探索建立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等的非常规评审机制。程晓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非常规评审确实不好做,但是要探索”。

不过,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直言:“落实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科研单位有基础的、应用的、高技术的、军民融合的……对人、对项目、对机构的管理评价模式都不一样。

“中科院实施了研究所分类改革试点,有些尝试,但实际上难度还比较大。”张凤认为,真正要把《意见》实施下来还是要触及各个管理部门的利益,需要有一些衔接的机制,路还很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这份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件是科研管理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提的一些想法到底合不合适,可以在实践中动态完善,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项目评审:令科研人员安心科研

《意见》提到,国家实验室等全职科研人员及团队不参与申请除国家人才计划之外的竞争性科研经费,由中央财政给予中长期目标导向的持续稳定经费支持。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克林认为,这个导向十分必要。

以德国马普学会为例,稳定的经费支持占90%,只有10%是竞争性科研经费。而中科院目前稳定经费支持和竞争性科研经费大体各占一半。

王克林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持续稳定经费支持方面,我们呼吁中央财政把中科院这样的国立科研机构的预算拨款的比例提升到80%,这样科研人员才能安心科研,持续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

《意见》还提出,推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科研院所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倾斜支持。

程晓告诉记者,中央财政通过教育部下发给全国高校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每年约60亿元,由于基本没有任务目标,“都被当做‘零花钱’花了”。他建议,基本业务费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

人才评价: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意见》指出,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没有‘帽子’、没有奖项就好像低人一等,这挫伤了很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研究员刘静无奈地说,“确实需要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纠正这些不合理现象。” 程晓认为,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可以抑制论文“灌水”,鼓励科研人员出一些大文章。

“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科研成果很重要。”刘静表示,我们要学会识别潜在的、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国外没有相关研究,不代表自己的科研工作毫无意义。如果只是跟随欧美发达国家做研究,长期下去,中国永远不可能有一流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意见》指出,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引导人才良性竞争和有序流动,探索人才共享机制。

“这一点很赞。”程晓说,“学术圈不能搞成足球俱乐部转会,最后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搞坏了学术风气。”

“人才是干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中科院院士向涛直言,“短期来看,科研人员可以拿着人才头衔的‘全国粮票’申请各类项目,但长此以往对国家发展没有好处。”

杜祥琬特别强调,院士评审也要参考这个精神来改进,避免和物质利益挂钩。同时,不以“帽子”的多少对科研单位进行评价。

机构评估:让科研机构发挥自主性

针对科研机构的评估,《意见》提出,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体系。根据优化整合后的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功能定位、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这是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及‘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建设的国家层面政策肯定。”王克林表示,对于社会公益性创新基地单元的评价,一方面科研机构的成果要为政府中长期规划、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可以采纳的科学依据,研究示范工作能够为政府主管部门重大行动提供引领性现场示范;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要为国家企业创新联盟或者骨干企业提供重大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多元主体要做好实施准备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热切关注。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

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数字安全竞答活动

使用公共场合的Wi-Fi时,哪种行为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微信好友发来的投票链接,最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复印身份证的时候,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你设置的密码安全吗?日前,2022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杨振宁传记作者:写出“不完美科学家”的传记

  2022年7月24日杨振宁给江才健在《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上的留言。(本文图片均由江才健提供) 江才健已经记不清37年来他和杨振宁有过多少次会面了。7月的北京......

打通科普法治落实“最后一公里”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和大幅度提高,科学普及的内涵、机制、内容和作用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改变,现行的《科普法》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对相关科普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

《科学偶像》展映钱学森等7位科学家故事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匠心精制的公益动画微电影《科学偶像》面向广大观众免费播出。《科学偶像》取材于七位获得过“共和国勋章”、“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国家级......

首个甘蓝单倍体诱导系创制成功

 甘蓝boc03.dmp9突变体诱导产生母本单倍体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课题组成功获得了首个甘蓝单倍体诱导系。相关研究成果发......

全国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正式启动

9月29日,“喜迎二十大科普新征程”全国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在京启动。全国流动科普设施联合行动在内容上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宣传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线上数字......

蓝皮书: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9月29日,在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科普中国智库发布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本年度《报告》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普能力发展......

2022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位居第11位

当地时间9月2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排名第11,较去年再上升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报......

“逆向考研”是理性回归

近年来,由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加之出国境留学通道受阻,包括社会人士在内的越来越多考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史上研考人数最多”的报道不绝于耳。即便国家采取了适度扩招的手段,但其幅度仍远低于研招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