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3 10:55 原文链接: “评什么”与干什么脱节:人才评价如何评好评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心声。人才评价,是人才发现、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的依据,是人才辈出的基石。但在人才工作实践中,人才评价其实一直未能尽如人意,甚至让人才“爱恨交织”。

  2018年7月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聚焦人才评价领域深层次问题,提出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改革举措,引发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强烈关注。

  “评价尴尬”“评什么”与“干什么”脱节

  在北京外科手术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周正飞,是一个没有高级职称的名医。从业二十几年里,他做了上千例手术,医疗纠纷率、投诉率均为零,并于2011年7月受原卫生部派遣,作为北京专家组四人成员之一,赴温州参加高铁事故伤员抢救工作。

  由于一直对职称评审的烦琐程序不“感冒”,直到2017年年初,周正飞才在年龄允许的最后一年,在家人、同事动员下首次参加副主任医师(副高职称)申报。而此时,他于2011年参加的职称英语考试成绩已经过了三年有效期。由于没有职称英语考试成绩单,尽管所在医院领导爱其才能,做了诸多争取,周正飞最终还是没有通过评审。

  那么,周正飞的实际外语水平如何呢?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本科、硕士、博士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留学欧洲两年半,有英文译著,发表过国际期刊论文,参与国际交流与外国同行可以畅谈无阻。

  现实中,这样的“评价尴尬”并不是孤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就有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是业界翘楚,却曾因职称英语总考不过,连参加职称评审的资格都没有;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李英睿,在大学毕业前的两年里,就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1篇论文,研究院为他报了一个青年人才项目,但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博士学位。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在以什么标准评价人才?英语流利的人才,为什么非得拿职称英语考试成绩单来证明?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来说,专业能力与英语水平有多少必然联系?又有何依据可以证明,博士学位是人才创新力的必备条件?

  “国家出台的许多文件都明确指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但实际评价时,却往往还是以学位、论文、英语等为主要评价指标,造成‘评什么’与‘干什么’脱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吴江说。

  “种种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才评价工作的价值导向,到底是以人才为中心设计,还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设计,目的是‘方便管理’还是‘服务人才’。”吴江强调,“‘管理主义’的评价方式,最后必然是‘方便管理’,把评价看成一种权力,这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其典型表现就是考英语、数论文、拼学位,因为这几项最容易量化比较。”

  “人才要以用为本,人才评价中应当坚持‘谁用人、谁评价’的原则。”湖南省社科院智库办主任周湘智认为,“应该切实让用人单位在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对于负责任、敢担当的领导班子,也亟须有相应的容错纠错机制保驾护航。”

  让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深感鼓舞的是,此次出台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落实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选择部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试点开展临床医生科研评价改革工作。

  “这些规定直指当前现实顽疾,如能落到实处,必将让更多人才从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扎实、系统的工作。”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这样指出。

  科学评价 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人才评不好、评不准的现象,极易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影响人才创造力的发挥,甚至成为束缚人才发展的桎梏。”吴江表示,“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制度,中国就无法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当前,我国人才工作要有大突破,首先就要在人才评价体系上予以突破。”

  为更好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把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中解放出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要向基层倾斜,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2018年2月,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分类建立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2018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遵循科技人才发展和科研规律,科学设立评价目标、指标、方法,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追求卓越。

  “不断深化的评价体系改革,正为创新创业注入源源动力。”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认为,“这一系列改革文件及时呼应了自下而上的变革诉求,顺应了广大人才的期待。”

  吴晨说:“只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才能推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动态考核 “打破一评定终身”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激发人才积极做事的热情,形成争先恐后的干事氛围和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科学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说,“在人才评价上,既要看‘帽子’,更要看‘里子’,要更加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同时建立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形成领域竞争,完善进入、退出机制,打破一评定终身。”

  “要细化制定人才评价创新能力、质量、贡献影响的指标,不能泛泛而论、泛泛而评,要充分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周湘智说,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的分类原则,坚持评用结合、谁用谁评,扭转少数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的问题。

  “人才评价亟须回归本源。”吴江认为,“人才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发现和甄别人才,要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应特别重视未来,而不是过去。过多关注过去的人才评价模式,不适合创新型人才引进评价,尤其不适合海外年轻拔尖人才引进评价。因为,创新型人才是发展中的人才,需要的是‘加油站’式的评价,评价要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加油鼓劲。”

  人们欣喜地看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得将论文、外语、ZL、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不把教育、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突出个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纠正了以往人才评价“脱实向虚”的倾向,让人才评价回归其激励和发现人才的本质。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重在落实。”陶庆华说,“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绩效评估制度,变重学历为重能力、变重资历为重业绩、变重论文为重贡献,以‘实绩’论英雄。唯如此,才能切实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章

中国量子计算人才比亿万富翁还少!郭光灿院士发声

“我老是想不通,为什么很多年轻的理工科好苗子上了名校后就不再搞物理研究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在与《中国科学报》的“世界量子日”对话活动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郭光灿院士。......

姚春梅:建强现代产业学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优势创新人才汇集地、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成果集聚地,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关键引擎作用,......

张荣院士: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

教师选了一篇影响因子高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它真的能被称为“代表作”吗?多人发表一篇论文,谁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权重是多少,把科研中的合作关系变为了竞争关系,该怎么破?有“帽子”人才与无“帽子”人才共同......

张荣院士: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

教师选了一篇影响因子高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它真的能被称为“代表作”吗?多人发表一篇论文,谁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权重是多少,把科研中的合作关系变为了竞争关系,该怎么破?有“帽子”人才与无“帽子”人才共同......

政校企院共建,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

4月11日,由政校企院四方共建的“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正式获批成立,揭牌仪式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据介绍,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采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牵头单位,四川省教育厅、经济和......

山科大探索工科人才培养:让学生去生产一线“读研”

清晨,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胜利煤矿的员工宿舍,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李鑫鹏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做准备,赶在8点前下煤井安装监测仪器。四个半月前,李鑫鹏加入学校“惟真之光”工程师小队......

战略科学家的界定、评价与甄选

摘要:战略问题是关乎个人、组织机构、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愿景目标、挑战-应战、全局谋划、持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战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出概念”“出思想”是战略科学家的关键特征。提出战略问题头等......

选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30年硕果累累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30年来,已选拔培养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天津发布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记者12月8日从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天津市人社局)获悉,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优化天津人才发展环境、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天津市人社局发布了《天津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2......

人才蓝皮书报告:在基础科学学科,战略科学家分布较为平衡

1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人才蓝皮书: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3):科技创新人才与创新高地建设》。该书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高地建设”规律和路径深入研究,为加快建设......